第二章 运动发育迟缓的居家康复

第一节 怎么知道孩子得了运动发育迟缓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每个进步都会带给父母极大的喜悦和满足。但当你发现孩子每天懒懒地躺着,头软软的不能竖起来,坐得摇摇晃晃像不倒翁等情形时,是否会引起你的重视,去进一步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呢?并且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呢?在想具体办法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1岁以内的孩子最突出的行为发育就是运动发育,遵循由头部向下肢、由近端向远端(从中枢向末梢)、由屈曲向伸展、由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逐步发育。2岁之后,孩子可学会更高级别的运动,以满足其玩耍、运动及生活所需。因此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运动技能也是不同的。人体运动发育虽遵循一定规律,但因受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发育个体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即每个孩子的运动发育轨迹都不会完全相同。

运动发育迟缓的孩子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与同龄孩子相比,大运动和手部的运动都落后,如不能够抬头、不会翻身、不会坐、不能爬行、不能站立、主动运动减少等。当发现孩子与同龄孩子相比能够做到的动作没有或者较差,自主活动显著较少等,都可以称为运动发育迟缓。

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关注孩子的发育情况呢?要想确定孩子运动发育相对落后的程度,我们手里首先要有一把“尺子”,也就是正常孩子的运动发育里程碑。测量并对比孩子现在所处的阶段。可分为4个部分:粗大运动与姿势发育、反射发育、平衡发育、精细运动发育。

只有掌握了正常孩子发育的规律和过程,我们才可以认识到孩子现在所处的阶段,了解和确认孩子的能力有无差距,有多少差距,以及能否追赶上同龄正常孩子。

一、粗大运动发育里程碑

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是指孩子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和跳等运动的发育,是人类运动发育中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其中,姿势运动的控制需要调动身体的形态结构、肌力、肌张力、平衡与协调功能等整合完成,不同发育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体位及其相应的动作。可以从仰卧位、俯卧位、坐位和站立位4个常用体位来解释人体姿势运动发育的各项功能,具体参见表2-1至表2-4。

表2-1 俯卧位发育里程碑

表2-2 仰卧位发育里程碑

表2-3 坐姿发育里程碑

表2-4 站位发育里程碑

参考表2-1至表2-4的内容并对比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若孩子的动作未达到相应水平,如3个月不能俯卧抬头、6个月不能扶坐、8个月不会独坐、12个月不会扶栏站立、18个月不会独走等,那孩子就很有可能是运动发育迟缓。

二、反射发育

孩子在粗大运动与姿势发育的同时往往还伴随着反射发育。神经反射的发育与神经系统成熟度的发育密切相关,通常可分为5大类:①出生时即有,终身存在;②出生时即有,暂时存在的反射(表2-5);③出生后逐渐稳定的反射;④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可存在的病理反射;⑤出生后逐渐建立、终生存在的反射和反应(表2-6,表2-7)。若该消失的反射未消失,或者该出现的反射未出现或减弱,则提示神经系统受损。

表2-5 常见原始反射出现及存在的时间

表2-6 立直反射出现及存在的时间

三、平衡能力发育

平衡能力是指在不同环境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孩子能够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保持平衡,得益于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下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共同参与、相互调控。发育过程中孩子的平衡反应出现及存在的时间,可参见表2-7。

表2-7 婴幼儿平衡反应

四、精细动作发育里程碑

3岁以前是孩子精细动作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随着孩子月龄的增加,精细动作的随意性也日趋完善,其中,精细动作的发育也遵循一定的顺序(表2-8)。

表2-8 精细动作发育里程碑

续表

3月龄不追视、6月龄不伸手够物、8月龄不会倒手、12月龄不会捏取等都是精细运动发育迟缓的标志性指标。如果发现孩子的这些精细运动能力明显落后,须抓紧时间去医院进行精细运动发育的评估和做进一步的相关检查。

运动发育伴随人体发育的整个进程,是人体结构和功能按照一定规律分化、发育、整合的过程。了解孩子运动发育的相关理论、发育序列、模式及时间顺序,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孩子运动发育的规律,给早期干预和居家康复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孩子一般遵循上述发育里程碑的顺序依次发育,最终达到完全成熟。然而,也有一些孩子因抚养方式、家族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先会走再爬行,先会坐再会翻身等。发育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其进步的表现是逐日的、均匀的,有时也会呈现出阶梯式的跳跃过程。发育的变异性还突出表现在发育速率上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如孩子独走可早至10月龄,也可能晚至18月龄。

运动发育迟缓指运动发育里程碑明显滞后,是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