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则”抑或“艺术”?这是个问题
我们在上面区别了中西方对艺术概念、定义、表述、认同等方面的差异,逻辑性地,不同的族群、民族对艺术概念、定义等同样存在差异。我们置疑对西方艺术概念不假思索的、不加选择的“滥用”,我们同样反对将自己的艺术概念强加给其他民族、族群的方式。在这方面,热贡唐卡是一个难得的例子。热贡唐卡在近些年内骤然在全国声名鹊起,先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为之颁发“中国唐卡艺术之乡”(2011年8月-2016年8月),继而文化部为之颁发“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11-2013)。收藏市场更为之增加了一个“东方油画”的雅称,那里也因此成为学者、艺术家、商人们云集的地方。
何谓唐卡?它是藏语音译(唐噶、唐喀),根据藏族学者察仓·尕藏才旦的解释,唐卡的字面就包含了四层意思:一为平展平面之意,表明唐卡绘画的“平展”;二为“皮画”之意,说明“唐卡”一词与古老的皮毛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为我们展示了唐卡的游牧背景;三为标准之意,因为“唐”字是指早期官方常用的文稿之意,在吐蕃时期更是有遗教、公文等含义;四为权威之意,因为“唐”字还有反映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价值趋向、审美准则等,说明唐卡的主题是严肃的、神圣的、受到认可和尊重的。
唐卡原本属于与佛教有关的绘制技艺。在佛门业内,绘制、奉献唐卡是信徒功业的一部分、信众功德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唐卡绘画者必须是信佛的人,简言之,是佛门“工业”。以往的唐卡绘制完全囿于寺院和佛教信徒范围内,并无超越雷池的现象,更没有现代文物市场上的收藏和买卖。唐卡的宗教功能之一就是帮助修行之人观想。“观想”限于佛学范畴,在《佛光大辞典》中解释为:略作想。即集中心念于某一对象,以对治贪欲等妄念。
唐卡(彭兆荣摄)
同时,这种佛门绘制技艺也常用于藏医药学医理与医行,关涉到佛学中独特的世界观、知识类型及其认知、获取方式的知识和逻辑,甚至对身体的认知。《坐禅三昧经》卷下(大一五·二八一中):“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观身,骨、肉、皮、肤、筋、脉、流、血、肝、肺、肠、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净,专心内观,不令外念,外念诸缘,摄之令还。”[22]比如藏医药学经典《四部医典》曼唐(曼,即医学,唐,即唐卡),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完整的以图画形式诠释藏医药医典的绘画挂图。[23]
唐卡的分类也很多:根据表现手法分的,根据绘制唐卡的时间分的,根据不同材料分的,根据绘画使用原料分的。按绘画使用原料分为止唐(藏语,意为绘画唐卡)和规唐(藏语,意为绸缎唐卡)两大类后,还可以又往下分类。[24]此外,还会有郭唐(皮唐卡)、热唐(骨唐卡)、妥唐(头盖骨唐卡)、晓唐(纸唐卡)、代布热(壁画)的分类。从唐卡的分类,我们就看出它体系的庞大与复杂。从传承的历史看,唐卡这一绘画形式从印度传来,经藏族先民加工创新而形成独特的绘画样式。早在2000多年前修建的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的墙壁上就有壁画的绘制。唐卡属于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殊的手工技艺,在佛门中属于“工巧明”的范畴;所谓“工巧明”,凡属“造化万物之技术皆属工巧明。藏族文献《知识总汇》中说:‘利他工巧广无边,三门工含从知识’。从广义上说,没有一门知识不包含在身、语、意三门之工。”[25]《佛光大辞典》中解释“工巧明”如下:指通达有关技术、工艺、音乐、美术、书术、占相、咒术等之艺能学问。为五明之一。可分为二,即:(一)身工巧,凡细工、书画、舞蹈、刻镂等艺能皆是。(二)语工巧,指文词赞咏、吟唱等艺能。世间诸工巧皆为无覆、无记法之一种,故又称为工巧无记。[26]《瑜伽师地论》(卷二)将工巧明分为营农、商贾、牧牛、事工、习学书算计数及印、习学所余工巧业处等六种。《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则列举营农工业、商估工业、事王工业、书算计度数印工业、占相工业、咒业工业、营造工业、生成工业、防邪工业、和合工业、成熟工业、音乐工业等十二种。《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则谓,举凡文辞赞咏、城邑营造、农田、商贾、音乐、卜算、天文、地理等一切艺能皆属工巧明。《知识总汇》对“工巧明”也有详细的分类,就身工即利他之工艺技术分为上工和下工。上工分身语意所依之佛像、佛经、佛塔三工,具体是:佛像之造工有绘画(卷轴画)和雕塑。绘画又有唐卡和壁画,雕塑有泥塑、打造、铸造、酥油花、堆绣、刺绣等多种。佛塔之工有供奉之塔和器械等多种。下工包括石工、瓦工、磨工、漆工等生活用品的制造工艺。[27]
事实上,“工巧明”只是佛学“五明”之一。吉美林巴[28]在《涌莲藏真》中说,在佛学的五明(内明、因明、声明、医明、工巧明)中,内明通过讲述菩提道,使人觉悟空性;通过因明、声明的运用,可以消除傲慢的外道徒;通过医明,能解除众生所患的疾病之苦;运用工巧明,制造各种用品,以利众生。精通了工巧明的技巧,就能得到学者的地位,财源也不会有多大困难。这门学问也是世人称道的财富,而通过财富可以做利他事业。获得悟空觉悟之后,则以如来的色身和无数的化身,对无数众生做有益的事业。《庄严注释》说,为什么菩萨会钻研工巧明呢?因为以细小的代价不知疲倦地积累财富,有了财富再钻研工巧明,达到精通的程度,就会得到世人的景仰,而利用财富也能为世人做有益的事情。《福泽传记》也说,工巧学是人们要加以实践的技艺,做工巧的人虽出身低劣,但无论如何也将得到国王、大臣、婆罗门、长者们的尊敬。正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对掌握了手工技巧的人,天仙和人都会对他予以敬重;对懂得工巧学的人,国王和人民也会对他尊敬。天界的工巧者是布肖嘎尔玛,他得到帝释天王及世间傲慢者的敬重。赤松德赞王也曾在桑耶地方的阿尔亚巴洛殿,主持过对工巧者颁发奖品的大型仪式。这些都说明了工巧学是一门学问,能为世人所摄益,因此工巧学成了菩萨们的学处。
众所周知,佛教的世界影响源自于广为传播,本质上说,唐卡是藏传佛教的产物,“热贡唐卡”[29]最早始于公元1028年,后藏拉堆地方年扎嘉措三兄弟从尼泊尔学成绘画技艺后来到热贡传授绘画技艺,开启了唐卡在热贡的传播。[30]与佛教的传播一致,唐卡在西藏的传播与尼泊尔、印度的佛教藏传的历史是分不开的。但唐卡传入藏地后,又与藏族文化相融合,在藏地生成独特的唐卡技艺体系,包括价值、理念、认知、分类、概念和技术。
今天,在文化遗产的“运动”中,热贡唐卡被冠以“艺术”之名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种以西方艺术传统中的概念代替藏传佛教的技艺表现形式,窃以为值得商榷。每一个民族、宗教大都有自己的技艺概念和分类,在藏语里,与“手工艺术”一词可以对译的词是“吉则”(音)。“吉则”是现实发生着的“艺术”,而工巧明则是对它们的文字记载,同时,工巧明又是一个完整的分类体系。在藏传佛教中,“吉则”的分类自成一体,其中有一个64种分类形制,有意思的是,这一分类来源与印度的《爱经》存着关联,《爱经》主要是印度古代名妓必须研习的内容,全部照录如下:
(1)歌唱(2)乐器(3)舞蹈(4)融会贯通舞蹈、歌唱和音乐的三者综合(5)书法和素描(6)刺绣和文身(7)以米和花恰切地装饰神像(8)插花(9)给布、衣服或身体部分诸如头发、指甲、嘴唇、身体等染色的技巧(10)给地板镶嵌彩色玻璃和玻璃刻花(11)以最令人舒适的方式铺床、安设地毯及垫子以供人斜躺的艺术(12)奏水碗乐(在装满水的杯子上奏乐)(3)水箱、水管、蓄水池的水的排放和保养(14)绘画、装饰和构图(15)如何制作念珠、头巾、项链、花环及宝冠(16)以花及鹭鸶毛制作头巾和腰带的艺术(17)布景艺术和戏剧表演的营造(18)耳环的设计艺术(19)香水的调制和配备(20)穿着艺术及宝石与饰品的雅致安排(着装时巧妙安排珠宝、饰品的搭配)(21)魔法和巫术(22)戏法(23)烹调(24)以适当的食料和色素调配果汁和酒水(25)裁剪和缝纫艺术(26)以纱线或细丝、羊毛或丝绸来制作玩偶、鸟、花束、散花、球等物(27)猜谜(28)诵诗游戏:一人诵完一句诗,另一人以此句末字为首,吟出另一句诗,以此类推;如参加游戏者想不出另一句诗,便是输家,须缴罚金(29)模仿(30)阅读(包括吟诵与咏唱)(31)绕口令(32)练习剑、棍、铁头木棒、弓、箭的知识,战争、武器和军队的技巧(33)因明学(推理与导出结论)(34)木工(35)建筑(36)金石鉴定能力(37)化学和矿物学(38)玉石珍珠的颜色(39)铁矿和煤矿的知识(40)园艺(41)斗鸡和角羊的规则(42)教鹦鹉说话的艺术(43)香水洒身和香油搽发的艺术(44)文字的深厚功底,以不同形式创造词汇的能力(45)拼读和变换词形的艺术(46)语言和方言的知识(47)为宗教和节日庆典装饰花车的艺术(48)描绘秘法图案,准备护符、咒语之类的艺术(49)智力训练,诸如完成一首未完成的诗等(50)诗的创作(51)词典和词汇知识(52)装扮和改变人的外貌的艺术(53)雅趣幻象的艺术,诸如使棉布呈现丝绸状(54)种种游戏(55)借祈祷文和神秘符咒来自救(56)参加青少年运动的能力(57)社交知识(58)茶道(59)体操(60)揣摩一个人的形貌以断定其性格的能力(61)快读诗行的艺术(62)数学的游戏(63)制造人工花朵的艺术(64)以陶土塑造人物和偶像。
我们由此质疑和反思:1.为什么无论是“唐卡”还是“热贡”都使用藏语音译,在使用“艺术”时不用译名“吉则”,而要用“Art”(艺术)的译名?2.既然使用“艺术”,就要贯彻艺术的生成原理,人家也可以要求任何采用“艺术”之名者遵循艺术法则;然而“唐卡吉则”无论是认知原理、知识体系还是技艺分类都独树一帜。3.“唐卡吉则”与西方的“绘画艺术”无论是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佛教技艺与审美艺术在类型上——无论是社会教化、表现形式还是审美功能都相去甚远。4.唐卡的绘制也与其他绘画创作在方式、技术、材料等方面迥异,比如唐卡所用的材料是各种不同的矿物原料,经过磨研成粉,然后沾水描绘。5.信守的教养和要求不同,传统的唐卡是一种佛门“功德”,要求绘(习)画者皈依佛门,至少是崇信者,绘(习)画者大都从小开始,一生为业。6.就传承而言,对于一个唐卡的研习者,必须要回归特定体系内的知识、技艺,如果让一个唐卡大师传授技艺,必定囿于“吉则”范畴。我们完全无法想象,一个藏族画师如何讲授“艺术”的知识体系。7.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原则讲究“整体性”和“原真性”(authenticity)形制,即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上要遵守有知识体系归属的义理和技术,而西方“艺术”义理和技术与唐卡差异甚巨。让“吉则”迁就“艺术”,勉为其难。8.使用“艺术”在策略上有不明智之嫌,在此,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纳西族使用“东巴”,而非使用“萨满”,便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例子。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性“遗产事业”的组成部分中,对少数民族、原住民等的艺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格外的重视,原因之一在于多数少数族群没有文字,因此探索保护这些艺术遗产的途径与方式自然提到相应的高度。因此,“表演性艺术和手工技艺的传承已经成为人们搜集那些历史记忆的实践,致力保存其‘活态’的有效行动”。[31]
[1] Harvey,D.C.Heritage Pasts and Heritage Presents:Temporality,Meaning and the Scope of Heritage Studies.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1,7(4):319-338.
[2] Smith,L.Uses of Heritage.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6,p.17.
[3] Bazin,Claude-Marie.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e Tourism Process in France.Translated by Kunang Helmi.In Marie-Françoise Lanfant,John B.Allcock & Edward M.Bruner eds.International Tourism:Identity and Change.London,Thousand Oak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95,pp.120-124.
[4] “物质遗产”(physical heritage)是在美国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的类型形态中使用的基本概念。
[5] Tunbridge,J.E.& G.J.Ashworth Dissonant Heritage:The Management of the Past as a Resource in Conflict. New York:J.Wiley,1996,pp.1-3.
[6] Graburn,Nelson.H.Tourism,Modernity & Nostalgia.In A.Ahmed and C.Shore eds.The Relevance of anthrop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London:Athlone press,1995,pp.158-177.
[7] 参见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5-57页。
[8] 参见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3-44页。
[9] [英]罗兰(Michael Rowland):《重新定义的博物馆中的物品——中国遗产的“井喷”》,汤芸译,载《他山通讯》(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第19辑,2013年5月,第51-52页。
[10] Howard,P.Heritage Management,Interpretation,Identity.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6,p.17-18.
[11] Ibid.,p.167.
[12] Jonaitis,A.Art of the Northwest Coast.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6,p.270.
[13] Graburn,Nelson.H. Introduction:Arts of the Fourth World.In Graburn H.Nelson ed.Ethnic and Tourist Arts:Cultural Expressions from the Fourth Worl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p.1.
[14] Graburn,Nelson.H. Introduction:Arts of the Fourth World.In Graburn H.Nelson ed.Ethnic and Tourist Arts:Cultural Expressions from the Fourth Worl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p.1
[15] Ibid.,p.3.
[16] [美]哈里·R.西尔弗:《原始艺术》,载李修建编选:《国外艺术人类学读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第99页。
[17] [英]雷蒙德·弗思:《艺术与人类学》,载李修建编选:《国外艺术人类学读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第150页。
[18] 布莱恩·斯波纳:《织者与售者:一张东方地毯的原真性》,载孟悦、罗钢主编:《物质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242页。
[19] Graburn,Nelson H.Art,Anthropological Aspect.In Smelser,N.& Baltes,P.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London:Elsevier,2001,p.764.
[20] Williams,R.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41.
[21] Graburn,Nelson.H.Introduction:Arts of the Fourth World.In Graburn H.Nelson ed.Ethnic and Tourist Arts:Cultural Expressions from the Fourth Worl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p.3.
[22] 参见慈怡法师主编:《佛光辞典》,“观想”,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23] 见《藏文化荟萃》系列画册编委会之《四部医典曼唐画册》,“前言”,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24] 察仓·尕藏才旦:《热贡唐卡》,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9-112页。
[25] 参见马成俊:《热贡艺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26] 参见慈怡法师主编:《佛光辞典》,“工巧明”,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27] 马成俊:《热贡艺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28] 吉美林巴(1728-1798),是生活在18世纪中叶至末叶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密宗大得道者和著名学者,有“尊者”之称。
[29] 青海同仁一带藏语称“热贡”而得名。见唐仲山:《热贡艺术》,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30] 同上书,第11页。
[31] Howard,K.ed.Music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olicy,Ideology,and Practice in the Preservation of East Asian Traditions.Surrey(UK):ASHGATE,2012,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