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程心理咨询与督导实录·职场篇
- 夏雅俐 黄国平 (美)张道龙
- 5119字
- 2020-07-09 15:57:05
STEP 7
如何让大四、研三毕业生永远“来得及”?
毕业生为什么在面临毕业时害怕来不及?学校里可以做的是哪些?
学校要给学生一个施展和锻炼的平台
从目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理论性都比较强,即便是需要更多实践的学科,学生能得到锻炼和指导的机会也有限。
针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最好能有机会在校园电台、电视台上一展身手,对其要求也不能低,可以用社会媒体的标准去衡量,包括收视(听)率、满意度、观(听)众反馈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聚焦自己的专业,将专业与自身的特长相结合,更早地发现自己的方向,获取经验,并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的作品,作为未来面试时凸显自己的成果。
而对于医生,从前几年开始,“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始运行,学医的学生也要真枪实弹地进行培训,在实践中尝试,积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其他实践性强的专业也是如此。学校要从系统的角度,为学生搭建平台,构造一个模拟而真实的环境,配备好的指导者,帮助学生做好毕业前的准备。
在学校平台上,除了专业训练以外,学校还可以给予学业职业辅导、管理技术和心态的辅导,那就可能弥补学生通过普通课程、通过与长辈交流不能得到的能力,令某些有志于发展管理才能的学生得到提前的指导。
老师可应用认知疗法和动机面询
不论是什么专业的老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学会几招心理咨询技术,对于学生来说一定更有魅力,也更有说服力。
一位大学老师询问我们:现在是新媒体时代,可许多学生进校的时候,都抱有不创新的理念,固着于传统媒体,老师该如何去引导?
我们回答,首先可调整学生的认知,让他们了解新媒体为什么发展得快。要知道,打开新闻联播和新媒体,会有不同的期待和感受。传统媒体有些已经停办,而新媒体发展迅速,受众欢迎,政府支持,又是无烟产业,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接着老师可以用“动机面询”帮助学生。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精髓都是“媒体”,都要求报道及时、准确、幽默等,这都是媒体本身的要求。因此,传媒专业的学生所学的、所练的,并非是根据“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截然分开的。这是为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快速帮助他们热爱新媒体,专注于专业学习。
在人群中,在大学生中,在大学毕业生中,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动机”的人。一个同学,看上去痴迷于玩电脑,其实他也担心自己会“挂科”,担心毕不了业,担心未来的就业,担心令父母失望,担心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
然而,不少老师并没有在复杂的职场里待过,往往“学而优则教”。大学老师自身也需要成长。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萌生智慧
刻板的教学,脸谱化的教育,已经不适合当代毕业生。只有方法灵活地教育,真诚地鼓励,智慧地浇灌,才可能促使毕业生们积极思考,增长智慧。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故事来思考该怎么帮助毕业生。
杰是个26岁的大男孩,从国内某传媒大学本科毕业后,到美国攻读艺术硕士,面临毕业。按理说,经过这些年的磨砺,他已经成熟多了。但他突然感到职业和感情的发展都令他迷茫,甚至焦虑到睡不着觉。
的确,在职业上,艺术是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毕业后是该踏踏实实地做个艺术家,还是成为艺术产业链中的一分子?而在感情上,他也犹豫了。以前他在感情上受过伤,现在很难投入一段新感情,也不知道该如何与一个女孩确定并维持一段感情,该在美国还是回国解决感情问题。家人在婚恋问题上也给了杰比较大的压力。
20多岁,本来就是年轻的、阅历尚浅的年龄,当然不要指望学生有现成的智慧。杰感到自己对很多问题都没有什么深入的看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感觉越学失落感越强。首先他觉得这些和在本科学的东西不一样,虽然作品都是在电影、电视平台上播放,但差异却特别大,并非做了一个东西就结束了,而且美国的游戏规则和中国也不同,一切都是新的,什么都得重新学,因此他就觉得特失落。
面对杰,作为咨询师的我们问:在我们访谈开始之前,你提到正在准备一个毕业创作的剧本,主要素材是一对在美国的留学生,男生把女友杀了之后跑回国,现在又被抓回来了。我们没有看到你的剧本,你现在能否用最短的时间给我们讲述一下这个故事,我们想听听为什么你的创作思路比其他人更好?
杰回答:这个电影创作是改编一个以前的故事,把我的一些想法加进去。第一,这两个人从中国到美国来的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以及他们的矛盾和张力比较吸引我。因为本身我也是留学生,会有很多的细节和想法在这里面。第二,我会在这个剧情里加入另一个角色,就是他在美国有个朋友,这个朋友有点像“ABC”(AMERICAN BORN IN CHINA)的感觉,从小在美国长大,认为美国什么都好,但男主角在杀人之前就认为美国不好,想要回国,我想让他俩有个交锋和矛盾,在对话过程中,“ABC”认为男主角不该回中国,男主角却想回国,就阐述美国的各种不好,表现出中美文化的碰撞,而且都是由中国人表达出来的。
咨询师:嗯,听上去是一个故事。可是,男女主人公为什么从相爱到相恨,最后还把女孩杀害了呢?
这时,杰感到有点吃力:首先人都是会变的,这点我没有太多的想法,而是把我看到的一些现象加进去。比如女生比男生更喜欢留在美国,因为女生和男生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是不一样的。这个女生认为在这种优哉的环境下找份工作会比较舒服,而且压力确实比回国小。另外,女生可能更善于与人打交道,虽然两人都在家玩电子游戏,但女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外国的男生也愿意和她有更多的交流。所以,女生刚开始想和男朋友一起留在美国,后来觉得美国的世界很开阔,自己也很受欢迎,为什么在感情上和工作上就不能有更好的发展呢?
我们继续要求杰“讲清楚故事的主题线”,也就是:要用简短的话把这个故事讲清楚,并且能吸引人。
杰说了这对年轻男女在国内是因为学英语而认识的,到了美国,距离近了,就显出许多小矛盾,价值观的差异凸显出来。除了生活细节有摩擦之外,男生在女朋友跟别的男生交往时还会吃醋。女生提出分开一段时间,男生感到自己为她付出了很多,担心她离自己而去,于是产生赌徒心理,最后的矛盾点发生在万圣节的前一天,两人相约去酒店开房,随后两人吵了起来,女生讽刺杰,男生感到自己的付出在女生的眼里都不值一提,他认为女生背叛了自己,矛盾由此不断激化。在争吵激烈时双方开始动手,撕扯中男生将女生杀害。
我们听明白了。但对杰指出:在美国,并不像杰所说的,学这个专业就那么难就业,好莱坞、制药业和IT业都是非常好的行业,杰提到在美国怕不好找工作,其实,我们就是通过你讲的故事来看问题在哪里。
在谈论一部电影时,故事的基本线索要讲清楚。男生和女生都学英语,那是如何相识,而不是如何相爱,可以在此埋下伏笔,两人从刚开始的结合就不是相爱,之后也不是对爱的背叛,当初只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相互鼓励,学习的动力更强,这是第一条线索。
第二条线索,刚到美国,两人都是失意者,都面临迷茫和彷徨,相互抱怨发牢骚,相互取暖。这时两人商量到同一座城市,因为女生所在的学校学费比男生所在的学校便宜,在这里又刻画出,两人不是因为相爱而走到一起,而是因为经济。
第三条线索,男生交了一个“ABC”朋友,这个朋友一直给他灌输美国有多么好,但他并不这样觉得,“ABC”越成功,他越觉得自己来晚了,语言不好,文化适应不了,同样都是中国人,都是黄皮肤,但朋友的内心已经和白种人一样了,而自己依然是从内而外的黄种人。并且从认识这个朋友开始,男生就比他的“ABC”朋友努力,甚至成绩也比他优秀,但总是不如他快乐,不如他成功,这时心理上就逐渐产生了仇恨。
女生一到美国就相当于可以有第二个选择,因为许多女孩的成功体现在嫁个好老公、生个孩子、有房有车,她会想:“我为什么不留下来?”身边的白人男孩也挺好的,很文明很乐观,又很尊重她,这些信息就会刺激男主角。
三条线索叠加,就能构成跌宕起伏、有冲突、有挣扎的故事。本来男主角的“ABC”朋友认为这个世界很好,但男主角认为这个世界不公平,女朋友身边又出现了白人男孩,女朋友觉得白人男孩什么都比他好。那晚两人吵架时,女生甚至喊道:“你连上床都不如那个白人男孩,我和你在一起还图什么?”这一句话彻底激怒了他,马上掐住了女生的脖子。在这里故事的高潮就来了,这样就写出了文化的冲突,为什么出现了“激情犯罪”,故事也能展现清楚。杀人之后,男生不相信自己杀了人,刚想拿起电话,又想万一打了电话自己可能永远不能回家了,这时他想起了妈妈。他给妈妈打了电话,想告诉妈妈自己可能不能回家了,妈妈告诉他奶奶病逝了,他必须回家,然后他才想到不是办法的办法,把女生的尸体放进了一个箱子里,然后潜逃回国。整件事不是他计划好的,也不是巧合,而是“激情犯罪”。这样,观众才能接受这种心理冲突。
电影的最后,他向妈妈辞行,向妈妈忏悔,临行前再看一眼女生的照片,然后走到海边去忏悔,知道自己有一天会被抓,也知道自己的确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什么。
当被抓的那天,他会说:“你们终于来了,我已经等了你们3个月了。”这里表示他戴上手铐的瞬间,心理的重担终于解脱了。
电影要用这样的方式告诉那些留学生们可能面对的危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冲突,这样的故事写出来才好看,才有灵魂,才有正能量。
杰听了,很受我们“电影脚本”的震动。其实,这涉及对中西文化理解的深度问题——两个普通的留学生,得有多大的仇恨,男生才能把女生杀了?如果仅是经济上的花费,不足以让他杀人,这是不合理的。如果电影没有给答案,观众的心就会一直悬着。艺术家主要是刺激观众的思考,给观众以启发。
在对这样一个电影剧本的讨论中,杰明白了,自己在国内的工作经历和美国的留学经历都只是“技能”而已,他需要增加的是“经验”和“智慧”。
光聊还不够,我们第二天正好要去见一位成功的视觉艺术家,对方不是做电影,却能利用拍片和制作的技术在美国每小时赚3500美元。我们约杰一起去看看那位艺术家给别人做项目,感受一下自己和他们的不同,也许会有启发。
我们顺便又给杰讲了个故事,某位朋友在出国之前在某知名电视台做某频道的招商总监,最多年薪60万元,努力了5年,也无法突破这个数字,他告诉我们,技术上他可以做到行业内前几名,但薪水却不能突破,问我们有没有办法让他年薪突破百万?了解其核心竞争力后,我们介绍他到美国的××城市,参观了一家专门做宣传片的公司,比如一家医院和医学院要给大家介绍如何做手术,如何控制感染,如何训练护士,如何训练新的医生,这家公司在行业内做得非常好。他在这家公司参观了一天后,了解了他们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他们用的软件国内没有,于是他购买了软件,回国开始创业,现在仅仅做一个客户,就可以保证他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收入。
这是为了说明:你不是语言的问题,也不是文化的问题,而是没能打开思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你创造出来的东西,在美国有美国人看,在中国有中国人看,想要中美两国人都看,你要先把自己打造成能创造出这样产品的人,而不是被动地等待。
我们对杰说:你现在的年龄不适合直接做电影,更不适合做导演,当你能把故事讲到演员愿意跟你演、投资人愿意给你投钱,就不是现在这样的状态。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杰面临什么大的问题,而是所有大四、研三的学生都会面临的职业生涯的困惑,也就是“正常人的正常困惑”。
对于大四、研三的学生,学校如果能提供系统的实践平台,为他们提供专业训练和管理训练的机会;老师能用“动机面询”等心理咨询方法激发他们“变得更好”的动机,找到“变得更好”的方法;同时又有智慧的长者为他们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讨论,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分清是非,学会自我保护(比如远离传销),那么这些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一定会变得头脑更清醒,竞争力更强。
通常而言,很少有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往往是知道得不具体。比如,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当然希望自己从事与传媒相关的工作,但对于传媒领域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可能并不清楚。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第一,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主持人、编导来校,举办与其工作内容相关的实用型讲座,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传媒领域具体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发展趋势等。
第二,通过实战来锻炼,借助实习的机会来测试自己是否喜欢、是否适合这些岗位。
比如,对于大二的学生,他们往往不了解在大二这个过渡时期应该做些什么。我们指出,如果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感觉非常清闲,直到进入大三才感到一些压力和紧张,那说明这种训练系统的设置可能存在一些需要改善之处。例如,学校应该思考是否可以增加一些专业课程,是否可以让课外活动变得更丰富。大学期间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诸如学习专业课程、参加读书会、参加辩论赛、学习外语、社会实践等。总之,大学生应该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就开始努力,始终做一只勤奋不懈怠的兔子[1],而学校则要为这些大学生创造“奔跑”的环境。
[1] 由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因偷懒睡觉而输掉比赛的兔子引申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