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模式

目前的分类是根据这种亮星云中的数百个样本推得的,其所基于的假设是,采样大到足以形成一个由大多数星云组成的合宜的样本。这些天体被分为几组,每组都表现出一组典型特征。这些分组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整齐有序的序列,其标准从序列的一端向另一端系统地变化。很多典型特征可以在最亮的星云中得到描述,但是随着比较暗弱乃至更暗弱的星云被加以分析,这些特征便逐渐消失,直到最后唯有最显著的特征才能被辨识出来。最终,这些硕果仅存的标准也就构成了正式分类的基本依据。两个这样的分类系统已经被阐明,但由于它们非常相似,这里将只详细介绍其中一个。[1]这一分类揭示出了一个很常见的基本模式,它的持续变化带来了这个星云形态的可观测序列。

首先,星云被划分为非常不均等的两组。占大多数的一组被称为“规则星云”,因为它们都明显地表现出相对于占主导地位的中心核的旋转对称性,这成为它们的一个常见模式。余下的天体约占总数的2%~3%,被称为“不规则星云”,因为它们既不存在旋转对称性,而且一般来说也都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中心核。

规则星云要么是“椭圆星云”,要么就是“旋涡星云”。每一类天体自然形成了一个有规律的结构形态序列;椭圆序列的一端与旋涡序列的一端非常相似。因此,为了描述起见,这两个序列的方向就被确定下来,就好像它们是一个更大的单个序列中的两个部分,而这个更大序列包含了在规则星云中会碰到的所有的结构形态。零点被任意选在椭圆星云部分的开放一端。因此,整个序列排列下来就是从最致密的椭圆星云一直走到最疏散的旋涡星云——一个呈弥散或膨胀状的连续序列。“早”和“晚”二词被用来表示在这个经验序列中的相对位置,并无时间意味。上述解释说明所强调的是分类序列的性质是纯粹经验性的。这个考虑因素很重要,因为该序列与当前的星云演化理论所指出的发展线索很相似,该理论是由金斯爵士(SirJamesJeans)提出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