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分类

第1章简要介绍了目前有关星云世界的概念框架。可用来做此检视的样本是空间中的一片巨大天区,相似的恒星系统大致均匀地遍布其间。这一主题现在将得到系统而极为详细的阐述。

第一步显然就是根据调查对这个系统的表面特征所做的研究。星云可能都是某个单独的家族中的成员,又或者它们可能代表了完全不同的几种天体的组合。这个问题对于所有关于普遍性质的研究来说都非常重要。星云为数众多,故而不可能一个个地全都得到研究。因此,有必要知道是否可以从较为显著的天体中收集到一个合宜的样本,如果可以,那么这个样本所要求的尺度如何。对于这一问题以及其他很多问题的答案都要在星云的分类中去搜寻。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照相问题,因为星云很暗弱,而且结构上的细节都很难看到。目视观测,即使是用最大望远镜也都不及用中等尺度的照相设备所摄取的照片那样令人满意。用大望远镜摄取的照片当然也相应地包含有更大的信息量。

最简单的步骤就是通过对照片进行检视,从而将星云划分为若干个组,各个组的天体都表现出相似的特征。于是,各个组里较为显著的那些成员可以得到详细的研究,而结果则被用来对这些分组本身进行对比。利用这一方法获得成功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被选定作为分类依据的特征的重要性。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标准的选择代表了某种妥协。这些特征必定很重要——它们必定显示出了星云本身的物理特性,而且不存在可能的方位效应——而且它们也必定显著到足以在大量的星云中被看到。数以百万计的星云处于现有望远镜的观测范围之内,但是巨大且明亮到足够用以开展细致研究的星云则寥寥无几。不太显著的特征,尽管可能非常重要,但它们也将分类限定于为数不多的星云,而这些星云可能并不是合宜的样本。

天琴座附近的行星状星云

随着亮度逐渐减弱,星云的数目迅速增加,大多数的星云在照相图版上都只是没有形状的小点,几乎无法从暗弱恒星的图像中被辨别出来。一般而言,这些天体都超出了任何一种有用的分类法的范围。有为数众多的星云,稍为明亮一些,但它们还是太小也太暗弱,以至于除了能分辨出它们的延伸部分与凝聚区(光度梯度,也就是光度从图像中央向边缘减弱的减小率)之外,看不清任何细节。分类一度建立在这些特征的基础上,但主要依赖于星云的随机方向。当这个标准被应用于醒目而著名的星云上,其意义看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