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任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领兵二十五万,进攻元朝。出征之前,朱元璋命刘基发表了《谕中原檄文》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口号,宣告开始历史上少有的北伐。

为什么说北伐非常少有呢?因为中国地势北高南低,北伐相当于上坡。自从后唐国君石敬塘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北方少数民族一直占据着地形优势。中原王朝一直被北方少数民族侵掠,胡人的骑兵居高临下俯冲砍杀中原王朝的步兵。中原王朝马匹少,地势低,只能用几十万步兵的身躯来抵挡数万骑兵的冲锋。直到宋朝岳家军的出现,情况才有所改变。中原王朝一直遭受这种蹂躏,直到宋朝的灭亡。

今天不一样,中原人有了自己的骑兵,朱元璋将率领他的大军收回那失陷四百多年的幽云十六州。

相比以前农民军提出的“恢复大宋政权”的口号。朱元璋方针的显得更有号召力。因为宋朝的遗老遗少都死的差不多了,老百姓对那消失已久的屈辱的王朝是十分陌生的。

朱元璋和他的将军们开始商量作战计划,常遇春建议应该直取大都,认为只要攻下的大都,其他地方肯定会相继投降。而朱元璋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应该先剪除大都的羽翼和屏障,使大都成为一座孤城,再攻大都,其他将领都认同朱元璋的计策。

徐达和常遇春率领大军出发了,四月二十一日,常遇春率军经镇江攻下沂州。同时命令平章韩政分兵占领滕州等地,以保护侧与安全。大军主力继续北进,进攻山东益都和昌乐,不久夺取了济南及其附近州县。在这危急时刻,元顺帝命令陕西元军增援山东,但是陕西元军却莫名其妙地按兵不动。在大军进仅的同时。在1368年正月初四,一个新的王朝宣布它诞生,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的统一进程也正在加快。三月,徐达进攻汴梁,四月初八,徐达从虎牢关西进,在塔儿湾击溃托音特穆尔的五万元兵,并在洛阳击败阿鲁温。紧接着徐达、常遇春攻占嵩、许、陈等地,元朝潼关守将李思齐西逃,徐达占领潼关,又向西挺进占领华州。

公元1368年五月,朱元璋亲抵汴梁鼓舞士气。朱元璋指出“匕土平旷,利骑战,宜远裨将提兵为先锋,将军督水师继其后。下山东之粟以给馈响,使彼外援不及而内自溃自生,必可克也。”《明通鉴》

洪武元年,徐达军北渡黄河,攻取河北,傅友德先后攻占卫辉、彰德、HD,徐达部队抵达临清与山东各军会合。徐达命令韩政守东昌并镇守临清,徐达亲自率军北进,并且连战连捷。

元相伊苏在海口逃跑,知院三百余人被俘。顺帝让帖木儿不花做监国,让蛮子做左丞相,而身为一国之君的他却带着妃子和太子逃往上都。八月初三,徐达攻入大都,俘虏了监国和左丞相。

至此,元朝作为统一王朝的时代结束了。元顺帝带着家眷和大臣北居大漠,但仍用元的称号,史称北元。

朱元璋将元朝统治者赶出中原大地,而且朱元璋建立起了属于他自己的国家------明,基本上完成了他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目标。但是战争仍没有结束,在中原的部分地区还有一些残余元军尚未消灭。但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些已经不足为患。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些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番成功的事业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而不能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