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军事手工业

元军事手工业的发展,在中国军事手工业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盛况空前。元代军事手工业主要与官府手工业相联,或者说它是官府手工业的特殊分支。但它也夹杂于民间手工业、官吏贵族私营手工业之中,甚至有时也包含于寺院手工业之中。考兵器制造之史,南宋、辽、金均于此有过重要成就,但不及元朝成就卓著,其中,包括回回在内的各族匠人作为官营手工业的中坚力量功不可没。

任何神妙的兵家韬略见效都是有条件的,其中军队装备是最重要的物质条件。至元世祖统一全国,元朝的军事手工业更加发展,奇果叠现,位居当时世界之首。忽必烈时代的官府手工业作坊中各族杰出的军器工匠和设计师如云,产品多种多样。

回回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中有两种:一种是“军匠”,主要生产各种战争器械和军士所需用品。元廷设置的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和工部诸色人匠总管府下属镔铁局,就是回回军匠专门生产回回炮、回回环刀及其他剑器的机构。另一种是“人匠”,“人匠”中一部分是为皇室贵族制造生活装饰用品和奢侈品的工匠,另一部分是制作庐帐、生产皮具、擀毡等杂役的工匠。

1.回回炮制作

军匠制造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回回炮。彭大雅在高度评价回回工匠时说:“鞑人始初草昧,百工之事无一,……箭簇则以骨,无从得铁。后来灭回回,始有特产,始有工匠,始有器械。盖回回百工艺极技精,攻城之具尤精。”(67)这里的“攻城之具”首当其冲的是回回炮。当时的蒙古军队之所以无敌于天下,除了将士们的骁勇善战和精湛骑术,武器方面,也并不仅仅靠刀枪等冷兵器,还有一种攻城利器,那就是回回炮。回回炮又名西域炮、巨石炮,又因其在元军攻占襄阳城时起到的关键性作用,结束了相持五年之久的宋蒙“襄(阳城)樊(城)之战”,所以还叫“襄阳炮”。回回炮其实就是中国抛石机技术与阿拉伯的抛石机技术相结合,利用杠杆原理将火药包或石头抛射出去,改良创新后更加先进,射程威力更大的重型抛石机。

回回炮的制造者是西域回回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他们都曾担任过负责制造回回炮和训练炮手的要职。回回炮较之宋代以前的抛石机,在两个重要的地方做了改良(68):一是将原来的众力拽索法改为重物自坠法。将炮梢头部的上百根绳索换成巨石或巨型铁块,抛石时,不用众人拽索而是重物自行下坠。这样,自然下坠的加速度和质量要远远超过原来众人分散的拉索力;重物自坠的安全系数较高,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提高了战斗的进程和效率。二是炮梢长臂加钩法。在炮梢尾部,装置一个铁钩,铁钩与炮架的底座相连,装射石后,利用铁钩突然解脱的爆发力促使炮梢头部的重物快速下坠,射石或火球被迅速抛出。这种简洁的改造大大提高了回回炮的功能。

有史记载,回回炮“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69)。回回炮发射的是巨石,用力省而发射远,《襄阳守城录》中记载其射程为250步,约391.25米。可见,只有超级巨炮才能撼动所谓的金城汤池。值得注意的是,《明史·兵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古所谓炮,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炮,攻金蔡州城,始用火。”我们不敢贸然断定西域炮就是真正的火炮,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由石炮向火炮的过渡和发展得力于元代回回。终元一代,回回炮的制造和使用几乎都掌握在回回人手中,甚至明代初年,大将徐达攻占苏州城时仍沿用的是回回炮。

基于回回炮“每战用之,皆有功”(70)的威慑力和攻击力,蒙元对回回炮手和军匠的训练、组织、管理极为重视,在元军攻破襄阳城的第二年(1274年)就设立了回回炮手总管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三月,调令两淮造炮回回炮兵新附军匠等600人及蒙古、回回、汉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大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置回回炮手都元帅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都元帅府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品秩为正三品。可见,炮手军匠数量可观,规模庞大。虽然回回炮是一种创新武器,但是作为战争武器的一种,它无形中成了蒙元屠城的帮凶,不应为人们所称颂。

2.刀器制作

镔铁的冶炼与镔铁武器的制造,是元代回族军事手工业的又一突出贡献。元时镔铁冶炼技术与镔铁武器受到朝廷的重视,元朝直接从波斯、中亚引进匠师,管理并指导冶炼,还在工部下属的诸色人匠总管府设立“镔铁局,秩从八品,大使一员,掌镂铁之工”,工部下属又有提举右八作司,秩正六品,“掌出纳内府漆器、红瓮、硝石,并在都局院造作镔铁、铜、钢、鍮石”(71)等物。在元朝官府镔铁手工业专门机构的管理下,著名匠师阿尼罗在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闯为镔铁自运法轮,行幸揭以前导”(72)后,镔铁生产的质量达到极高的水平,以镔铁制造的“镔铁环刀”、“宝饰镔铁挝”、“镔铁宝刀”、“小篦刀”等更加精美高贵。据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杂制篇》载:“北人茶饭重开割,其所佩小篦刀,用镔铁、定铁造之,价贵于金,实为犀利。王公贵人皆佩之。”

元朝的皇帝也把镔铁制造的兵器、器物作为最佳礼物赐给大臣,以示尊贵与器重。如元文宗曾先后两次给自己的心爱将领蒙古军万户也速迭儿赐“镔铁环刀一”,“宝饰镔铁挝一,镔铁宝刀一”(73)。由此可知,镔铁冶炼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镔铁武器与器物制作的精良,镔铁武器与器物的社会、经济价值的高贵,远超辽、宋,而镔铁制造管理机构的官方化、专门化、系统化则是辽、宋少有的。镔铁武器的制造,虽不及回回炮在军事上的重要,但镔铁冶炼技术的高超及镔铁武器、器物制造的精美,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中国镔铁冶炼与制造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唐代,“大食刀”就已经传入中国。宋元期间,阿拉伯的“镔铁”曾大量输入中国,主要用途就是制作兵器,而米昔刀就很有可能是用镔铁制作的。(74)

米昔刀是一种弯型刀,主要作为骑兵兵器,刀形弯如半月,是为了更适于马上劈杀和挑刺。这种刀曾经流行于西亚、中亚,后来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它又是土耳其人手中的利器。蒙元之际,随着成吉思汗的西征进入中国。根据马明达先生考证,“米昔刀”又称“米息刀”、“糜西刀”,它们是同一种刀名的不同译写,依照元代相对通行的译写法,应是“密昔儿刀”或“米西儿刀”的简称和异写。“在元明两朝的中国军旅中,甚至于在清朝的军旅武艺中,它(米昔刀)曾占有一席之地,而它的传承则很有可能与崇尚武艺的回回民族有关系。”(75)

在元代,米息刀是最受称道的利器。元末诗人张宪在《玉笥集》卷四《北庭宣元杰西番刀歌》中写道:“唐人宝刀夸大食,于今利器称米息。十年土涮松纹生,戎王造时当月蚀。”可见,米息刀的制作很有讲究,有两项关键性技术:其一,刀身具有“松纹”,而这是经过“十年土涮”的特殊处理才形成的,“土涮”是何种工艺,尚不得而知;其二,“戎王”造刀则一定要在月蚀之夜,揭示制作刀具非常重视月亮的变化,但具体如何操作,同样不得而知。元时通常把从中亚、西亚等伊斯兰国家传入中国的刀具统称为“回回刀”,而米昔刀是各种回回刀中的一种。据周密的《云烟过眼录》卷四载:“刘汉卿所藏,回回刀一小口,背上皆金错回回书,内金错出一人面兽,精甚,闻回回国王所佩者。”(76)米昔刀的样式很多,还很精美,它甚至作为贡品出现在了特殊的商品行列中,据《元史》载,元顺帝“至元十三年九月辛卯,扎尼别之地,献大撒哈剌、察赤儿、米西儿刀、弓、锁子甲及青、白西马各二匹,赐钞两万锭”(77)。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正月,置军器局,专典应用军器。《会典》曰:“刀之属有摩挲刀、腰刀、滚刀、倭滚刀、米昔刀、黄莲刀、开脑大刀、大样摩挲刀、马刀。装饰事件各不同。”之后,米昔刀由兵器局统一制作,配发给各级军官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