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可靠性电子产品工艺设计及案例分析
- 王威 张伟
- 2036字
- 2020-08-27 18:48:39
前言
电子产品先进制造技术(简称电子制造技术),是当今社会影响最广泛、关联性最强、最具代表性的新技术之一,既是电子制造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撑技术和共性技术,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电子技术、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生产日趋规模化和自动化,元器件技术与生产技术相互渗透,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结合日益紧密,设计/制造一体化已成为普遍趋势,面向产品全寿命周期(DFX)的并行设计理念已被广泛接受。
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超小型化元器件和中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和推广,使电子产品在电路上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功能、高精度、小型化、高集成、智能化、高可靠成为电子产品的普遍要求。随着产品性能的不断增强、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对可靠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在军工、通信、生命医疗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已成为衡量电子产品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
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在生产实践中,由于设计不良而导致的焊接缺陷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批量和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设计缺陷,往往会造成极大的损失。针对此类缺陷,仅凭改善操作方法和革新工艺技术往往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在产品设计源头加以控制,即在设计之初考虑产品的可制造性。可制造性设计(DFM)是全寿命周期(DFX)的核心内容,它强调质量控制开始于设计阶段,并贯穿于交货包装前的整个过程,是解决产品设计不良而造成焊接缺陷的最佳途径。
工艺设计是企业进行计划管理、技术装备、生产调度、原材料供应、劳动力调配及经济核算的技术指导,决定着企业采用什么加工方法、使用何种生产材料、怎样去制造产品等。工艺设计的目的是高效率、低成本、高可靠地制造产品,这与面向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通过在设计阶段对产品的结构/工艺进行优化,对产品的性能进行预测,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
本书从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角度,系统地叙述了设计、制造和使用维护各阶段工艺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等。全书分为4篇,共10章,具体介绍如下。
基本概念篇:包括第1章和第2章,其中,第1章介绍了现代电子产品的特点和对可靠性的要求,指出了电子产品进行可靠性设计的意义;第2章介绍了电子产品工艺设计的概念、内涵和内容。该篇内容阐明了本书的根本目的,即通过工艺设计手段实现电子产品的高可靠性。
元器件与材料工艺选型篇:包括第3~5章,主要介绍了构成电子产品的几种主要材料的性能和选用要求等内容。其中,第3章介绍了电子元器件的工艺选型,第4章介绍了印制板(PCB)的工艺选型,第5章介绍了导线/电缆线与电连接器的工艺选型。由于焊料、助焊剂等辅助材料通常划归于组装工艺环节,而非工艺设计环节,故本书未做相关介绍。
可制造性设计篇:包括第6~8章,主要是对电子产品中几种典型的组件产品进行了分类介绍。其中,第6章介绍了PCB可制造性设计,第7章介绍了印制电路板组装件(PCBA)可制造性设计,第8章介绍了低频电缆组装件工艺设计。需要强调的是,PCB可制造性设计主要侧重于介绍可制作性设计的内容;PCBA可制造性设计则主要侧重于介绍可装配性设计的内容。另外,低频电缆组装件工艺设计中对制作工艺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介绍,以提高内容的实用性。
结构设计与防护设计篇:包括第9章和第10章,其中,第9章重点介绍的是电子产品整机结构设计,包括设计原则、顺序和要求等,对结构设计的详细方法未做深入介绍。此外,书中还以案例形式对几种典型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但内容仍然立足于工艺设计;第10章重点介绍了影响电子产品可靠性诸多环境因素中的4种典型环境因素的防护设计,即热设计、抗振/缓冲设计、电磁兼容性设计和“三防”设计。与结构设计类似,防护设计的概念十分广泛且内容较复杂,限于篇幅,本书仍主要以工艺性内容为主,包括设计原则、流程和要求,对防护设计的详细方法未做深入介绍。
严格来讲,电子产品工艺设计还包括组装工艺的设计,但本书对此方面的内容未做过多介绍,其原因有二:一是组装工艺技术相对成熟,国内外很多相关书籍都有系统的介绍,进一步介绍的必要性不大;二是组装工艺技术在习惯上归为“生产类”技术,为了突出“设计”概念而与“组装技术类”书籍相区别,本书将此方面的内容省略。出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考虑,读者可另行选读相关书籍。
工艺设计是一门涉及门类极广、多学科交叉的经验类学科。工艺设计贯穿了产品从设计到材料、加工、装配、检验、试验、使用、维护的全寿命周期,涵盖了材料科学、工艺技术、制造工程、工业经济等诸多学科和领域,综合性和复杂性较强。
本书由王威和张伟编著。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王玉龙、刘剑、石宝松、孙慧、张兴亮、张艳鹏、田景玉、聂磊、付柯楠等同事的协助,王羚薇同志完成了全书的校稿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上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业界专家批评指正!
编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