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研究方法

1.4.1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本书应用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知识,深入总结城镇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进行城镇空间结构必要性、目标和路径等方面的探索,并且梳理了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政府作用机制、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和社会公众协调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涉及城镇空间结构的分布总体格局、城镇空间形态、城镇空间密度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情况方面,采取的是官方公布的权威数据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说明。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本书的研究与分析提供了多学科的知识,通过数据分析和比较使研究更加符合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客观实际。

1.4.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书在构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内容、框架设计、城镇空间结构基本理论的梳理以及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机制研究等方面采取的是定性研究方法,依据理论推导和逻辑分析,研究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调整问题。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是基于空间引力模型分析了四川城镇空间密度场强值与集聚值,由此判断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现实格局的类型;并应用功效函数与协调函数分析了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评价结果,最后应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定量研究了影响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各个因素及其显著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利于深化对城镇空间结构问题的认识,并增强结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1.4.3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本书在研究城镇空间总体格局、空间形态、空间密度和空间规模等方面,采用的是静态分析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和对客观数据的分析,总结出城镇空间结构的客观类型、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增加了动态分析方法,首先是在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设计上,本书在考虑城镇空间结构发展的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对城镇空间结构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动态目标。其次,本书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应用动态分析与发展的眼光,依据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内容和重点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