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 张勇
- 1306字
- 2021-04-09 14:22:57
1.3 研究内容与理论框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本书以四川省行政空间范围内的21个市、州为研究范围,研究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问题,主要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文献综述、研究的内容与理论框架设计、研究方法、主要创新和不足。
第二部分为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城镇空间内涵及其概念的界定、城镇空间基本理论、城镇空间优化评价方法和城镇空间机制研究。第一,对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背景、范围和意义进行说明,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研究,梳理本书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对城镇空间基本理论进行分析,构建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清晰界定城镇空间结构、城镇空间密度、城镇空间功能和规模结构以及城镇空间形态等概念,并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理论对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启示。第三,以基本理论为支撑和指导,探讨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内涵和指标评价体系,以便判断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现实格局。第四,探讨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机制,从理论上厘清机制的内涵和要素,对政府作用机制、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和社会公众协调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为后文分析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做好理论铺垫。
第三部分是实证部分,主要包括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格局、基于前文城镇空间研究主线的实证研究、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机制及其问题、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重点及其条件。
第四部分是本书的对策建议部分。首先擅述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格局,简述中国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概况,以便在整个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宏观背景下,结合城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去把握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和现实格局。其次是本书的核心实证部分,通过空间引力模型探讨城镇空间结构现实格局的具体类型,从而把握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的类型和特征,通过功效函数与协调函数判断四川城镇空间结构所处的具体阶段,通过空间滞后模型(SLM)对影响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指标进行显著性分析,指出促进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重点。最后是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机制及其问题,通过实证部分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通过前文对机制的研究,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厘清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政府作用机制、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和社会公众协调机制方面的障碍。通过对问题和机制的深入剖析,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
1.3.2 理论框架设计
通过对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思路的整理和内容的研究,构建了本书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路径
从图1-1可以看出,本书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导论、理论部分、实证部分和对策建议部分。贯穿全书的包括一个总体目标、三个层次、三条线索、三大检验和三大机制。具体来讲,本书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以城镇空间密度、城镇地域与规模空间、城镇空间形态为三条线索,对空间引力模型、功效函数与协调函数、空间滞后模型进行三大检验,得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类型、评价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并用政府作用机制、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与社会公众协调机制三大机制去解决和理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最终实现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