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政策下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实践、经验与挑战
- 钟晨 吴雄
- 1670字
- 2021-03-12 18:33:15
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效率不断向前推进,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2014年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预计2025年左右取得“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称号。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支撑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成熟健全的金融体系保驾护航。近10年是国际社会上经历动荡不断的10年,在2007年美国遭遇重大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局势日渐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威胁不断加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可见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首要任务是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商业银行对风险的防控与态度,是避免金融危机爆发的关键环节。
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误导销售、未经授权代理销售、私自销售产品以及与合作机构风险责任不清等问题。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2016年5月,银监会印发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中规定,除政府债券和实物贵金属之外,商业银行只能代销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依法实施监督管理、持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产品;2017年4月,为指导商业银行规范抵质押品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更加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强调商业银行应遵循合法性、有效性、审慎性、从属性原则,加强押品分类、押品估值、抵质押率设定等重点环节的风险管理。该文件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押品的风险缓释效应,控制抵押交易的剩余风险,引导商业银行平衡好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关系。
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十分重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一方面支持商业银行适应金融行业多元化发展趋势与潮流,一方面尽力调控与关注银行各类风险的积累过程。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也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并非总是一片“太平盛世”,而是在看似具有较高盈利水平与经营管理能力的表面下,隐藏了不小的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有机统一,其核心竞争能力来自于银行的盈利性。传统模式的银行盈利主要靠存贷利差,盈利能力主要可以用存贷利差和存贷金额比来综合衡量。最近10年互联网金融日渐发达,金融衍生品市场越来越成熟与完善,金融业衍生品越发丰富,电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投资者投资途径多样化,投资也变得方便。相比而言,传统银行的存款利率过低,存款方式复杂,因此不少商业银行纷纷摒弃了前期制定的相对“保守”的经营发展策略,从传统稳健性投资逐步开始走向高风险类投资,商业银行主动承担风险性投资和项目的行为与意愿不断加强,但在过程中积累着包括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发现,商业银行的风险并非全部由客观环境的变化造成,更多的风险累积与银行主动承担风险的行为和意愿密不可分,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因素自然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热门课题之一。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入新的阶段,各类保障改革开放成果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政策和战略频频颁布,其中不少政策都会对金融行业造成影响,因此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也会造成影响。有鉴于此,本书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近年来耳熟能详的几大类宏观政策(主要是利率市场化政策、人民币国际化政策、新型城镇化政策和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战略)的影响下,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具体影响,以及后者应该采取的对策,以了解在宏观政策颁发和实施过程中,各类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与态度,从主观意愿上把握银行对风险类资产的管理能力和对风险类项目开展的态度。
总的来看,全书在部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探索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的深度改革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防止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和避免我国金融行业受到国际市场金融危机的输入影响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借鉴思路,以期为读者在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进行思考与判断时带来一点启示。
作者
2018年7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