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康霖文集:基础与前沿
- 曾康霖
- 6555字
- 2021-03-12 09:33:13
基础研究
试析金融与经济的分离——从金融的独立性管窥虚拟经济
长期以来,人们在讨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时,总是离不开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这种关系表明:经济主导金融,金融从属于经济。但现实逼着我们在认识上必须与时俱进。当代,金融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经营着货币、证券、金融衍生工具等金融商品,是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系统,有其特有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早已超越了传统金融对经济的从属性、被动性地位,呈现为独立发展趋势。所以,这里讨论金融与经济的分离,不是指经济不能决定金融,也不是强调金融反作用于经济,而是指金融自身的存在、活动、发展和演化不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有其自身的特定形式和规律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平均每年增长约为3%,国际贸易平均每年增长约为5%,但国际资本流动增加了25%,全球股票总额增加了250%。这种经济金融化的趋势表明:金融与实体经济在社会财富的结构形成一个倒置金字塔形,金字塔的底层是实体经济,第二层是贸易、商业、服务业,第三层是债券、股票、货币与商品期权,等等,顶层第四级是金融衍生工具等。“倒金字塔形”发展的态势是顶层的膨胀扩张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底层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态势越来越显示出金融的独立性和从经济中分离的倾向。对于金融的独立性和从经济中分离的倾向,我们仅指出以下几点:
一、从金融产品的供给看金融从实体经济中分离
当代,金融产品的供给(包括货币的供给)不完全是以实体经济提供的商品量为基础,不完全决定于实体经济的需要。
1.货币不完全是随商品流通而进入流通,货币的供给量不完全取决于商品流通的需要,而相当一部分货币的供给是基于货币本身是商品的需要。这些年来,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的速度持续大幅增大,有的年份超过了经济增长幅度的一倍,而物价不仅未增长,反而下降,物价变动的幅度为零、为负。货币随商品进入流通而进入流通隐含着商品进入流通在先,货币进入流通在后,其实这样的假定是为了说明进入流通的货币是决定于商品价格总额,也就是流通中的商品价格需要多少货币去实现,然后供给多少货币,是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但在实际当中,商品之进入流通与货币之进入流通是相互交错的,而且进入流通的货币量与需要实现的商品价格量也是不相等的,在有的场合下是商品进入流通在先,货币进入流通在后,而在有的场合下,由于商品的普遍接受性和资产的增值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货币供给决定货币需求。增加供给的货币,有一部分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商品流通,有一部分作用于证券金融资产的流通。凯恩斯在《货币论》中把作用于商品和劳务交换的货币称为“交易流通”,把作用于股票交易的货币称为“金融流通”,并指出虽然整个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但作用于“交易流通”的货币其中有一部分已转化为作用于“金融流通”的货币。凯恩斯的论述表明:流通中的货币需要分为若干部分,作用于不同的领域,而且指出作用于不同领域的货币是相互转化的。所以,不能仅仅以“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去看待货币的需求从而考察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发生变化,货币供给也必须发生变化。近年来引起货币需求变化值得关注的是货币金融资产持有的增加,证券金融资产的交易的扩大。货币是一种商品,利率和汇率是这种商品的价格,人们能够基于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在市场上通过不同种类的货币兑换使货币金融资产保值、增值,这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套利”“套汇”。
2.银行信贷资金供给不完全都是工商企业出于调剂、补充资金的需要,而相当一部分银行信贷资金的供给,是基于金融机构自身运作的需要。在我国,信贷资金供给也不完全取决于实体经济中的资金需求,而是各种贷款条件和贷款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国内有的商业银行的操作是将贷款变为长期存款,然后让客户以长期贷款为抵押,再发放一笔贷款,以此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利差收入。现阶段企业在银行的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高,贷款变存款以做抵押再贷款,增大企业贷款成本,企业为什么能接受呢?解答这一问题在于利率的调整和贷款方式的选择。如果想在没有价值物作担保的条件下获得一笔银行借款,则银行会提出这样的条件:即必须把贷款变为定期存款存放于银行中。在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小于银行贷款利率的条件下,要使借款者接受这一条件,银行将下调贷款利率。如现在一年期的贷款利率是5.31%,下浮10%,为4.779%。现在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为1.98%,贷款变为存款后,客户要承担的利差损失为2.799%,这样,客户实际负担一笔借款资金的实际成本为4.779%+2.799%=5.578%。如果客户不这样做,即将借款变存款存入贷出行,则贷出行就要将贷款利率上浮30%,即5.31%×(1+30%)=6.903%,二者比较前者较后者利息负担高0.675%(7.578%-6.903%=0.675%),这也就是说,贷款变存款后多承担0.675%的利息。这样的方式操作客户的利息负担虽然加重了,但按照相互的承诺,可以再获得一笔贷款,而且这笔贷款可以由银行开出承兑汇票以贴现的方式取得。如果贴现率为3%,贴现时间为半年,则客户的两笔借款利息负担为:第一笔贷款利息负担为5.578%;第二笔贷款利息负担为3%;综合两笔贷款平均负担为5.289%,比正常贷款5.31%还低。这种操作方式,主要不是贷款人的选择,而是放款人为了扩大信贷规模同时留住存款资金的一种运作安排。这种安排证明,银行的每一笔信贷资金并不都是为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要,而是基于金融机构自身的运作需要。
3.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是为了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是基于人们的资产选择和避免风险的需要,它是金融自身发展的产物,在金融运行机制中产生。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的新特征。在负债项目上,银行存款产品引入风险收益对称原则,根据客户对金融产品的不同偏好,开发出投资型存款账户,如股价指数联动型存款,外币汇率连动定期存单等。这些账户的收益与股价指数联动、与外币汇率连动,从利率回报转向金融要素价格波动回报。比如股价指数联动型存款收益与股票指数挂钩,给客户一个选择权,当客户选择权与股价指数变动方向一致时,客户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反之,客户将损失利息收入。在资产项目上,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广为盛行起来,银行将一些长期贷款“重新打包”,把信用等级高低不同的资产进行组合作为抵押资产发行新的证券,这些新的证券不但可以改变贷款组合的期限,而且能够调整贷款组合的种类和数量,这些新证券已不是原来贷款的代表,而是贷款组合的代表,这个贷款组合实际上是对多种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进行重新搭配。这些新的证券发行并不代表新的货币资金进入生产领域,也不代表着已经进入实体经济的资产,而代表着未来的现金流收入,与原有贷款对应着实体经济中的资产距离越来越远,形成更虚拟的金融资产,构成一个新的金融循环体系,这些新的金融资产的产生并不与实体经济有什么直接联系,而是作为金融机构调整其资产结构,进行流动性重新配置的产物。
二、从金融产品的需求看金融从实体经济中分离
金融需求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商业贸易产生了对票据融资的需求,投资项目产生对固定资产贷款的需求,人们购买汽车、房屋产生对消费贷款的需求,等等,但必须指出:
1.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完全是决定于实体经济现实交易的需要。金融产品既是财富的代表,又是获取财富的手段,他们的价格在市场上处于不断的波动中,这种波动除了供求关系影响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对形势的预期,这里心理预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在货币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社会公众预测国外货币存款利率上升或下降,就买卖本国货币和外汇,进行币种之间的转换,以赚取利差收益,即“套利”;再如,预测外汇汇率的变动,也要进行不同货币的买卖转换,来赚取汇率变动带来的收益,即“套汇”。“套利”和“套汇”产生大量的金融交易和不同币种货币的需求,这显然不是由实体经济引起,而是预期的变动形成。预期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理性预期基于对信息的掌握和分析,非理性的预期源于对市场运行判断失误和社会的从众心理,如果说理性预期与经济形态相符从而与实体经济相关,则非理性预期与人们的主观意志、心理素质和行为偏好相关。但它同样引导着人们对金融产品的需求。
2.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或者主要规避风险,或者主要寻求增值。由风险规避产生的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在衍生品市场反映得很普遍。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一个风险转化的市场,形形色色的风险可以从投资的正常利润中分离出来,并可以量化为具体的风险价格,将无限风险有限化了。将金融风险进一步细分,建立起各类风险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市场,风险在风险规避者和风险偏好者之间通过交易进行转换、分化、聚积和承担,同时进行利益分割。对此,我们能够说,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与实物生产的联系,投资者能够根据对预期的不同判断,来选择不同交易方向的衍生工具,买空或卖空,看涨或看跌。这些金融衍生品工具具有高杠杆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它为投机者提供一大批操纵市场的先进手段和便利工具。在投机力量的操纵下,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市场总是出现与基本的经济因素无关的不正常波动。可见,投机的动机也会产生大量的金融产品需求。
3.人们的消费已开启了金融消费的时代,金融消费成为消费的重要内容。消费是满足一种需要,金融消费满足社会成员的金融需要。社会成员的金融需要有:①实现价值的需要。实现价值的需要除了是将自己的劳动成果转化为人们都普遍接受的货币外,当代,自身价值是否得到实现,其主要标志之一是在金融领域是测量自己的判断和预期。判断和预测准确,是自己智慧和能力的体现。前者体现在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中,后者主要体现在金融资产组合的模型中。②信用保证的需要。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市场经济不仅要讲信用,而且要有信用保证。信用保证的承担者,通常是选择金融机构,因为金融机构的存在以信用为基础,金融机构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金融机构掌握的信息、具有的实力和功能,是其他组织不及或不具有的。③保管财物的需要。比如银行由于它的特殊设备,是社会成员的“保管箱”。④融通资金的需要。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组织能够调剂资金余缺,而且有的金融机构能够创造信用,信用出资金,信用是连接经济的枢纽。⑤超前消费的需要。超前消费必须借助于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金融机构在促使社会成员的超前消费中,能够起激励和约束作用。⑥提高效率的需要。人们拥有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提高效率也就是充分发挥人们拥有的时间、空间的作用,使人们的活动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有更多的扩展。当代,经济金融化,经济活动反映为金融活动,因而要借助于金融活动提高效率。以上的金融消费需要依托金融系统,在金融产品的买卖和金融服务的享用中来完成。
三、从金融活动的载体看金融从实体经济中分离
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金融活动依附于商品的生产和商品流通,以实体经济活动为载体,表现为“货出去,钱进来”“钱出去,货进来”,资金和物资的对流,资金在对流中获得增值。但当代金融活动的实际证明:大量的金融活动不以实体经济为载体,不表现为“货出去,钱进来”“钱出去,货进来”,而表现为一个独立的价值运转系统,而且随着它的发育和扩张,其独立性日益增强,能够脱离开实体经济运动自成体系进行循环。它的运动以资产获利为动机,以风险配置为导向,以信息传递为渠道,以金融产品为载体,寻求保值增值。这表明金融活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与实物资产的联系。
现实的状况是:大量的资金游荡在金融市场上,无孔不入地寻找着每一个获利的空间,市场上微妙的动向都会引起资金立刻流动,在数量和方向上产生巨大变化,这种现象在国际金融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最初国际金融活动主要是进出口贸易和实物投资联系在一起的外汇买卖,货币的收支和结算绝大部分是因为贸易和投资活动所引起的。然而,当代国际金融业务已经与贸易投资活动的关联度降低,而与货币和金融资产的交易相联性增强,这种交易活动或者是为了获得资本金本身的最大化利润,或是为了规避风险,还可能是别有用心地兴风作浪。国际金融投机家们驾驭着实力雄厚的基金,利用衍生工具和杠杆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短期内制造出金融市场上剧烈的价格波动。这些非正常的金融活动导致外汇交易、国际证券交易以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剧烈增长,使国际金融活动日益脱离经济活动而独立存在和运行。这种状况远非实体经济所能左右与控制,它突破了国家金融监管的藩篱,扰乱着国际的金融秩序,掠夺着其他国家的财富,甚至能给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形成破坏性影响。这种状况提醒着人们需要密切关注国际的资本流动,必须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
四、金融交易有其自身的价值规律
1.金融交易的价值规律,不完全以现实的供求关系为基础。实体经济的价值规律简单地说决定于供求,表现在现实的价格波动中。而金融交易的价值规律,不完全以现实的供求关系为基础,也不完全表现在价格波动中,它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对未来的判断。实体经济中的产品价格以凝结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为基础,有实物的支撑,价格相对稳定,金融产品的价格是以权利和义务关系对等为基础的,以相关权力的契约支撑,它的价格就要由社会公众来认可,作出评价,在这里,社会心理的预期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金融产品的价格是一种对未来预期的价格,要受到投资者心理、信念及其所带来行为方式的影响。由于投资者心理状况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其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传染,形成市场上的“羊群效应”,会导致金融市场的狂热和恐慌,加剧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预期对金融资产的定价在股票市场上尤为突出。股票持有者虽然可以从股票股利中获得收益。但他们最为关注的是从股价变动中获得价差收益,所以,企业基本面的经营状况并不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很多时候股票价格的波动呈现出与企业现实经营状况的不一致性,而跟随整个金融市场运行状况、市场的预期等因素的变化。价格的波动都是由投身于市场的社会群体的心理判断的综合表现所构成,如果众多投资者的预期都看好,股票就受到追捧,市场价值升高,所以证券的市场价值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企业预期效益的心理评估,信息和信心是股票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石。但信心能够与实体经济发展相背离,当市场弥漫着过分乐观的情绪时,众多投资者过高地估计了经济发展速度与企业的未来业绩时,会推动股市过度地上涨,造成了不能真正实现市场价值的金融泡沫,诱发实体经济中出现过热和供求失衡;反之,当投资者信心受挫时,质地优良的公司发行的股票往往不能得到市场公正的定价,而被低估。
2.金融资产价格受对金融产品需求无限性的影响。金融资产价格调节机制与实体经济也不同。实物产品的供求可以由生产和消费来调节,对于一种产品而言,即使没有什么吸引力,消费也会有一个最低的标准。吸引力无论多大,人们对它的消费也是有限的,并能通过刺激生产调节供给、存货机制使它的价格变动受到限制。而金融产品没有类似的约束,从一种金融的产品供给来看,它的存量是有限的,从需求来看是无限的,只要在人们想象中有上涨的空间,它的价格就会不断攀升,对它趋之若鹜,当它没有吸引力时,都要迅速地抛售,它的价格就一泻千里。
3.金融资产价格变动直接关系着财富的增缩。金融资产的价格是由已交易的同类金融产品的交易价格标示的,金融资产作为财富的象征,它的交易价格变化都会使持有者对自己财富感到缩水或增值,产生买进或卖出的动机。而一般的商品,它们价格的变化只会对潜在购买者产生影响,对已经持有该商品的所有者没有什么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会迅速影响交易的规模,反过来,交易规模也带动着交易价格的变动,二者的相互作用也就引起了金融态势的转变。
不可否认,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但在当代,要认识金融与经济的分离。认识它们的分离,就要承认金融的独立性,分析金融的独立性,是为了更深层次地理解金融领域中特殊现象和把握金融领域中供求变动的运行规律,认识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特有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它为什么、怎么样形成虚拟经济。以上我们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可以说只是对现实的初步的理性概括,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骏民.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6(12)
[2] 秦晓.金融业的“异化”和金融市场中的“虚拟经济”[J]改革,2000(1).
[3] 王春峰,等.虚拟经济与金融脆弱性[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4).
[4] 曾康霖.论金融消费[J].国研网,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