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道教丹道修炼,传承非常古老,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代有高真辈出。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列子等为代表,他们的著作分别被尊为《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和《冲虚真经》。东汉魏伯阳综合黄老、大易、炉火三家之说,作《周易参同契》一书,被后世称为“万古丹经王”,但是并未引起当时人的重视。降及隋唐,《参同契》才大显于世,在朝野间掀起了丹道修炼的高潮,该时以钟离权和吕洞宾为代表,被世人奉为“上洞八仙”。其中吕洞宾,曾立誓言“必须度尽众生,方肯上升也”[1] ,修炼成功后,接引仙材,随缘度化,成为道教和民间最著名的仙人。随后陈抟、刘海蟾、张紫阳、白玉蟾、王重阳、丘处机、陈致虚等一大批仙真出现。降及元、明以来,最具影响力和传奇色彩的道教仙人,当首推张三丰真人,其赫赫有名,震动朝野。他的影响力以及在道教信仰的程度上堪与吕洞宾相伯仲,是丹道修炼的大成就者,是丹道修炼成仙的代表性高真,同时也是武当道脉的开创者和太极拳的缔造者。

一、张三丰生平事迹

张三丰真人,隐显人间,神秘莫测,堪称神龙见首不见尾,属于“犹龙”式的传奇人物。[2] 他的名字、籍贯、生平、行道等等都充满着神秘,让人难以捉摸。

一、名字之奇

张三丰,一说名通,或说名金、名全一、名君实、名君宝、名玄素、名玄化、名思廉;一说字君宝,或说字君实、字全一、字铉一、字山峰、字三峰、字玄玄;其号或称昆阳、或玄玄子、或保和容忍三丰子等等。《明史·方伎传》载:“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其号也。”又谓,“颀而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李西月经过考证,得出结论:“名全一,字三丰”,同时这个名字也隐含有丹诀奥秘。“三”字象乾卦之三连(),“丰”字为坤卦之六段()召摄“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塞之而成乾卦( ),“三丰”二字蝉联正是一个六阳的乾卦( ),是为大还丹之象,是为全其一也。吕洞宾《得大还丹》诀云:“修修修得到乾乾,方号人间一醉仙。”[3] 张三丰自己也谓:“因忆乾爻之连,而有坤爻之断,不足以还纯乾也,乃从坤土之中,植一根浩然之气,补其断而全其一焉。自今以往,当更名全一,字三丰,名号于是乎大定。”又说,“若貌容疏野,不修边幅,世人之呼我为‘张邋遢’者,乃千古独得之奇,有一无二之作也。”[4]

二、籍贯之异

张三丰的籍贯问题,各家的记载也不一致,聚讼纷纭。《陕西通志》说是宝鸡人,《山西通志》说是平阳人,《四川通志》说是天目人,甚至还有冀州人、易州人、闽人等等说法。《明史·方伎传》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李西月考证,认为是“辽阳”人为是,因为三丰真人父母的墓在辽阳积翠山。这些歧异的籍贯说,也给人们增添了神奇的印象。

三、生卒之谜

张三丰的生活时代,也是有很多种说法。据相关史料记载,或称宋时人,或称金时人,或称元初人,或称元末人,或称明初人,说者纷纷,莫衷一是。另外,生于何时,卒于何时,更是一个谜团。据汪锡龄《三丰先生本传》记载,三丰真人诞生于“(元)定宗丁未……时四月初九日子时也。”也就是宋理宗淳祐七年,则为公元1247年。在同传中又称“延祐元年,年六十七,始入终南”。 延祐是元仁宗的年号,延祐元年系公元1314年。若按传统年龄以虚岁计推算,应是六十八岁,而不是六十七岁。至于卒年,则更难以可考。汪锡龄《三丰先生本传》记载:“至正十九年……仍还秦,居宝鸡金台观。九月二十日,阳神出游。土人杨轨山以先生辞世,买棺收殓。”元至正十九年,是公元1359年,该时已是113岁高龄。又谓:“临窆之际,柩有声如雷,启视复生。盖其阳神出游,朴厚者见之,以为宛其死矣。后乃携轨山遁去。”所以三丰真人并没有真正死亡,仅是“阳神出游”,宛若死亡而已。《明史·方伎传》则载:“(明)洪武二十四年……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具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洪武二十四年,则是公元1391年,三丰真人更是145岁了。虽然明洪武、永乐等皇帝多次派人寻觅三丰真人的踪迹,都是无功而果,但尚有“永乐中犹在”、“正统间犹在”等等说法。如果明正统(1436—1450)间尚在,那么三丰真人已经200岁左右了。《明史·方伎传》最后说:“终莫测其存否也”,似乎给这个谜团画上了句号,其实是留下了更多的谜团、悬念和传说。如明万历年间林兆恩(1517—1598)《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收录有署名张三峰的《玄谭》一篇,后有张鸣鹤所撰的跋语云:“张三峰先生,国初时显化普度,诸家纪录悉其事,太祖太宗遣臣遍觅,莫知踪迹。万历九年,顾访我师龙江夫子,剧谈玄秘而去,恐声闻难以应命,故晦其名曰桃氏子。”万历九年,则是公元1581年,三丰真人已经335岁了。清康熙年间(1662—1723)汪锡龄任剑南观察时遇到三丰真人,当时已经470余岁了。李西月称清道光(1821—1851)初年在峨眉山遇到三丰真人 [5] ,则已经580余岁了。这种种的传说,正显示了道教仙人的神秘和神奇之处,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和向往。通过以上资料的梳理表明,张三丰真人生于宋,仕于元,行道于明,称其为宋时人、元时人,或称明时人都可以,然而终究称为元时或明时人更为妥帖,因为其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两朝时期。

四、帝崇之隆

张三丰真人修道有成,显迹甚多,是有明一代享誉最盛的道教仙真。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曾多次遣使寻访他,不惜余力,遍及全国城乡山林。明任自垣《大岳太和山志》(明宣德六年编纂)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可请来。”《明史》载:“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使觅之,不得。”明成祖朱棣多次派人对三丰真人进行寻访,长达十二年之久。任自垣《大岳太和山志》载:“永乐初太宗文皇帝(即成祖)慕其(张三丰)至道,致香书累遣使请之。”《明史·胡濙传》:“(永乐)五年(1407),(成祖)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汉天师世家》载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被敕寻访张三丰:“戊子(即永乐六年,1408)十月,(成祖)手敕俾邀请真仙张三丰。己丑(永乐七年,1409)再敕寻访张三丰。”永乐十年(1412)二月初十日成祖致张三丰《御制书》更表达了他对张三丰的渴慕之情。《御制书》说:“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丰书,遍谒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深妙莫测,朕才质疎庸,德行菲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谨致香奉书虔请,拱候云车风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怀。敬奉书。”成祖对张三丰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命道士孙碧云前往武当山见张三丰,并以御制诗赐之,其中有“若遇真仙张有道,为言伫俟长相思”之句。永乐十四年(1416 年),对寻访未果大失所望,怒谓胡广说:“朕屡次三番相邀,张三丰缘何拒而不见?”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遣宝鸡医官苏钦等斋香书遍访名山求之,又遣龙虎山道士奉书请之。此后二百多年间,明朝历代皇帝都对张三丰真人崇敬有加。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三年(1459 )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二年(1486 )封张三丰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四年(1563 )封张三丰为“清虚元妙真君”,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三年(1623)封张三丰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可见张三丰真人在明朝屡被皇帝加封尊崇,然而翻开一部《二十四史》会发现,没有一个道士不以受到皇帝的召见为荣,可是张三丰真人却属于一个“例外”,一直隐而不见。也说明荣华富贵、尊崇高爵并不能打动其心,摇其神志,品格之高,不愧被称为“隐仙”。

五、创派之广

道教非常重视道脉传承,道脉如血脉,不得有丝毫混淆不清之处。据《张三丰全集》“道派”中记载:“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又指出:“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堂、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隐武当,此隐派之说也。夫神仙无不能隐,而此派更为高隐。孔子曰:‘老子其犹龙乎!’言其深隐莫测也,故又称‘犹龙派’云。”此派以高蹈隐逸为宗风,故称为“隐仙派”,又称为“犹龙派”。

据任自垣《大岳太和山志》载:三丰真人“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尝与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但粗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庵,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嘱,至嘱。’洪武二十三年,拂袖长往,不知所止。二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可请来。永乐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书累遣使臣请之,不获。后十年,敕大臣创建宫观一新,玄风大振。”由此可以看作三丰真人创立道派之始。

《张三丰全集》“后列仙传”记载,该道派传人有沈万三、邱元靖(清)、卢秋云、周真得(德)、刘古泉、杨善登(澄)、明玉(冰壶先生)、王宗道、李夫子、汪锡龄、白白先生(李西月)等人。虽然记载了三丰真人传有以上弟子若干人,但是从现在掌握的史料看,三丰真人并未组织建立道派,宗奉他的道派可以说是由信仰者组成的。“隐仙派”和“犹龙派”的名称,大抵最早出现在李西月重编的《张三丰全集》之中,该派之名实是肇始于李西月真人,是以尊奉三丰真人为祖师的道派。

《三丰全集》“后列仙传”中所载的“白白先生”就是李西月真人的隐名,谓“道光初,遇张三丰先生于绥山,传以交媾玄牝、金鼎火符之妙。既更遇纯阳祖师,得闻药物采取之微。”李西月因得张三丰和吕洞宾二位仙人的传授,潜修数载而完成金丹,并遵照三丰和吕祖的嘱咐著有《东来正义(道德经注释)》、《无根树注解》、《九层炼心》、《道窍谈》、《三车秘旨》等,编纂《三丰全集》和吕祖《海山奇遇》、《纯阳诗集》,同时创立道派。据史料记载,在李西月真人住世之时,就是以“隐仙派”或“犹龙派”、“大江西派”等自称。该派源出西蜀,其最初成立之际,除了作为领袖的李西月外,尚有活跃人物三十余人。依《张三丰先生全集》、《吕祖全书》和《乐山县志》所载来看,主要有刘卓庵(光焯,道愚,明阳)、刘光泽(遁园)、杨廷峻(蟠山、道果,培阳)、李岱霖(字云石,道霖,济阳)、藏崖居士、李迦秀(字西来,号遁叟,别号翩翾散人,东方生,皈虚,圆阳)、董承熙(字葆光,号槲园)、张君瑞(字辑五,号凤洲,自号凌云叟,别号半一居士)、张其相(号松亭,道相)、王筠(持平)、董江(字醒凡,号洗凡居士)、杨钟涛(字春平)、李朝华(号秦峰)、李朝拔(号萃岩)、张升鸿(号鹤亭)、李耀先、朱道生(晚成子)、李退谷、李元琏等。他们大多籍属四川乐山,或隶同省他县,而其本身的活动范围亦以乐山、西蜀为中心。[6]

在清末、民国初期,据统计以张三丰真人为始祖的道派,竟然有十五个道派流行。藏于北京白云观的《诸真宗派总薄》中记载宗祖张三丰真人的道派有: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三丰派、三丰祖师日新派、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等八个道派。另外尚有武当派、榔梅派、邋遢派、新宗派、檀塔派、蓬莱派、王屋山自然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日新派、三丰清微派等等。其中榔梅派,又称武当本山派,创始人是三丰之徒孙碧云真人,创立于明永乐年间,列《诸真宗派总薄》第七十七派,记载其传代派字为:“碧山传日月,守道合自然。性理通玄得,清微古太元。真静常悠久,宗教福寿长。庆云冲霄汉,永远大吉昌。”至今仍有传人。[7]

三丰真人的崇拜最初兴起于湖北武当山,随着武当道的远播,遂在其他地区分衍出更多的小支派,充分说明了张三丰真人对道派孳衍的影响力和道教信众的欢迎程度。

六、造拳之妙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讲:“张三丰的名字,现在多与中国拳的一个派别——太极拳联系在一起。”诚然,追溯太极拳的起源,没有不需要探求张三丰真人的。太极拳家陈微明(1881—1958)《太极拳术》(1925年出版)“张真人传”中说:“世传太极拳术,乃(张三丰)真人所传也”。吴志青(1887—1951)在《太极正宗·弁言》中也说:“考各家太极拳之源流,均称系丹士张三丰所传授。”[8] 吴图南(1885—1989)在《国术概论》(1937年出版)中讲:“所谓太极拳,名十三势,一名长拳云。”又说:“所传之太极拳,即三丰先师之十三势也。”[9] 杨澄甫(1883—1936)《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载《太极拳论》云:“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履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在书首《张真人传》中叙述张三丰真人创立太极拳的缘由说:“一日在室读经,有鹊在庭,其鸣如争论,真人由窗视之,鹊在树,注目下睹,地上有一长蛇,蟠结仰顾,少顷,鹊鸣声上下,展翅相击,长蛇采首微闪,躲过鹊翅,鹊自下复上,俄时性躁,又飞下翅击,蛇亦婉蜒,轻身闪过,仍着盘形。如是多次,真人出,鹊飞蛇走。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刚之理,因按太极变化,而成太极拳,动静消长,通于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10]

太极拳,属于武术内家拳之一种。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在《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中云:“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谓武当丹士,徽宗招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真武)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于陕西,而王宗为最。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清雍正十一年(1733)曹秉仁纂《宁波府志·卷三十一》也记载:“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

至清末民初,内家拳大行于世,成为国人习武的主流。内家拳不仅限于武功,而且与道教内丹紧密联系。道教内丹是内家拳的一大来源,张三丰真人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集大成者,在因缘际会之下将内丹与武术相结合创立了内家拳,不仅可以在技击中以柔克刚而取胜,而且更有利于内丹修炼,以至延年益寿,其妙无穷。内家拳更偏重于丹道、养生,将道教性命双修之旨融于拳法中,具有贵柔尚意的特点,以心息相依、舒缓匀和、以意引气、自然轻松、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道教内丹第一层功夫就是筑基炼己,张三丰真人将太极拳与丹道的紧密结合,可以作为内丹修炼中的筑基功之一。太极拳作为一种动功,配上拳势呼吸,运行气血,疏通经脉,有利于静功的修炼,动静结合以成道,甚至可以说修炼内丹应练太极,练好太极须要炼内丹也。

二、《全集》的编纂与刊刻

考明清两朝目录学家的记载,可知张三丰著述在明朝已有刻本、抄本等传世。如明嘉靖《天水冰山录》载有《张三丰金丹节(要)》一部,手抄,严嵩藏;万历四年(1576)朱睦楔《万卷堂书目》载有《金丹小成》一卷、《金丹直指》一卷、《秘旨》一卷、《修养保身秘法》一卷;赵台鼎所著《脉望》载有《道法会同疏》;黄虞稷(1626—1692)撰《千顷堂书目》(完成于1680年)载有《张三丰真仙遗事》一卷、《金丹秘旨》一卷、《金丹直指》一卷;《明史·艺文志》(1739 年)载有《金丹直指》一卷、《金丹秘旨》一卷;阮元、范懋撰《天一阁书目》(1804年)有张三丰《金丹节要》二卷。

清康熙间人汪锡龄在《三丰祖师全集序》说:“将我祖师丹经二卷,诗文若干篇”,“祖师显迹三十余则”,以及得于扬州书肆的“花谷藏书”,并“拾遗文”,编成《三丰全集》,“将付梓”,可惜未能刊版传世。清道光时李西月据“梦九藏旧本”重编《张三丰先生全集》,李迦秀在《叙》中说:“长乙山人(李西月)、遁园居士……得(张三丰)先生书于梦九(汪锡龄)六世孙名昙者之家,十存七八。因采诸书以补之,寿诸梨枣,以成梦九欲遂之志焉。”李涵虚(西月)也在《叙》中说:“卓庵刘君(光焯或元焯),得汪书而补纪之,刊版传世。”虽说是李西月重编《张三丰先生全集》,其实是以李西月为核心的一个编纂团体共襄该事。据空青洞天道光刻本《凡例十三则》记载,抄录底本者有嘉州杨建峻、东冈李岱霖、犍为刘光焯、刘光泽,同采访者有李迦秀、李朝华、李元瑞、黄令仪、王筠、王琮、胡大文、曾炳元,皆乐山人。还有阆中李耀先,与前诸人共同向劝梓完成的。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民国十五年(1926)计八十二年间,《张三丰全集》历经三次刊刻和一次石印。

第一次刊刻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名《张三丰先生全集》,署“板藏青空洞天”,可以称之为“青空洞天道光刊本”。此板刊刻,诚如《凡例十三则》第五则所说:“兹刻凡系汪仙所藏,必题‘圆通道人藏本’,志自来也。”如卷三《大道论》题为:“圆通道人藏本、长乙山人编次、磻山、遁园埜客同校”。

第二次刊刻于清同治末、光绪初之间,该板为阆中朱道生(朱桐荪,晚成子)刊印,名《张三丰先生全集》,署“青空洞天藏本”,可以称为“青空洞天朱道生刊本”。在《虚白堂志》中记录了刻印缘起:“《丰祖全书》初刊已行海内矣,养生妙道,多具其中。阆中高士朱桐荪,见而悦之,恐其板多经刷印,易于漫漶,乃翻为袖珍板式,以便行箧,且能多印数千部,流传世间,真善举也。”《凡例十二则》也记:“此书前刻大板,各部顶批失落者甚多,并且篇页错乱。内有《云水诗集》,难以清正。……校正无讹,亦且便于行箧。凡此刊补遗,尽皆编次其中。”对“道光刊本”的一些讹误和错简进行了校正,对个别文字也有删改。每卷的题署与“道光刊本”不同,均署为“汉嘉长乙山人李西月重编、张道渊子深氏敬书、阆中朱道生晚成子敬刊、侄瑛春城、朱瓒素园、男璜蟠溪同校字”。书首置《虚白堂志》。《凡例》有“近有张之洞者,督学四川,捐赀翻刻袖板”云云。张之洞(1837—1909)督学四川的时间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二年(1876)之间,因此该本刊刻于该时。

第三次刊刻于清光绪三十二年间(1906),刊刻在成都二仙庵《重刊道藏辑要》续毕集之中,名《张三丰先生全集》,可以称为“《道藏辑要》刊本”。该本是依据“青空洞天朱道生刊本”为底本重新镌刻,对底本文字讹误略有修改。书首无《虚白堂志》。后附刻《无根树词注解》。另外,吴海云所辑《如意宝珠》等内容,实为误刻入三丰集内者。

石印本。民国八年(1919)秋月上海江左书林印行,名《三丰全书》,系以“青空洞天朱道生刊本”为底本石印,增补有《无根树词注解》和《灵宝毕法》,可以称为“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民国十五年(1926)仲春上海中原书局印行,经比对该本实据江左书林版重印,内容卷目同前,可以称为“上海中原书局石印本”。该二石印本文字讹误较多,且有部分文字删节。书首有《虚白堂志》。

李西月重编《张三丰全集》以“崇道弃术、救世为用”为原则,翻检大量文献,搜罗历史遗著,涉及正史志乘、野史笔记、坊刻秘传等文献多达四十余种,十分注重对史料的甄别考证,同时对一些作品进行了旁征博引、评跋批注,极尽用功之能事。这一举措对于后人了解张三丰真人丹道思想是功不可没的!

三、整理说明

一、《张三丰全集》的点校整理,以“空青洞天道光刊本”为部分主底本。由于该刊本存世非常稀少,本人多年搜寻未得,所用版本为台湾自由出版社萧天石《道藏精华》第八集之三、第五集之三影印的内容。并参考了“青空洞天朱道生刊本”。以“《道藏辑要》刊本”为主校本,并参考了“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和“上海中原书局石印本”。

二、本书收录附录五篇。1.《祖师玄要篇》,邓灵谧、张灵机敬刊,清道光六年(1826)刊印,以“吴镇响云洞天”刊本为底本录入。以“傲雪山房”梓本为校本,该本封面题“张三丰真人编辑”。2.《三丰丹诀》,选自清傅金铨《道书十七种》。本篇仅收录《张三丰传》和诗词道情,《采真机要》与《金丹节要》难以确定为张三丰作品,且全集中《正讹》篇有“三峰采战之说,多为丹经所鄙”,故不选录。3.《玄谭》,署名张三峰著,选自明万历年间林兆恩(1517—1598)《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录自《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第019册。4.《张三丰真人玄谭集》,题“张三丰真人著、金盖山人闵一得苕敷参校”,选自清闵一得《古书隐楼藏书》。以上四种资料大多出现在李西月重编《张三丰全集》之前,内容虽略有重复,但对考察张三丰著述流变大有帮助,故附录《全集》书后。5.《无根树词二注》,题名“栖云山刘悟元注、长乙山李涵虚增解”,本篇以“青空洞天藏板”为底本点校,参校《道藏辑要》续毕集本。

三、民国十八年(1929)上海中西书局印行有“墨井书屋藏版”活字本《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该书当是清末民初之人截取《张三丰全集》部分,糅杂多种内容编纂而成。另有《张三丰道术汇宗》,徐雍辑注,民国年间上海中西书局印行,台湾真善美出版社曾于1968年9月影印出版。该书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性质相同,系汇集多家内容而成。以上二书出现在民国初年,内容真伪错杂,故不予收录。

四、本书点校忠实于原著,内容结构、编排次序不作调整、不作删节,以体现原编者的风格和思想。凡有版本互异或改动处,以脚注形式标出。个别明显错字,直接改正,不出校记。底本正确,校本讹误,不出校记。

五、由于校者学识疏漏,能力有限,点校讹误必然很多,敬请专家学者和丹道爱好者批评指正(来函请发电子邮件:shengkq999@163.com)。最后感谢南京芮国华先生在点校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征得先生同意同列为本书点校者。

盛克琦

2016年7月16日识于唐山凤凰城


[1]. 《吕祖全书》卷一《本传》。

[2].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云:“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3]. 《纯阳先生诗集》卷一。

[4]. 《张三丰全集·汇记·名号》。

[5]. 《张三丰全集·卷一·后列仙传》“白白先生”条。李西月《三车秘旨》“李涵虚真人小传”。

[6]. 李涵虚《道德经注释》(东来正义)载:“月居青岛数载,尝以老子清净法指示晚成朱子、结成李子、回风刘子。”《张三丰全集》载:“嘉州东南数里,有孤屿枕于江上,与乌尤、马鞍相近,旧志名青衣别岛,张三丰先生显迹其间,士民创亭台祀之。中有诗仙院、纯阳宫、轩然台、听潮轩、竹抱斋、印月涵日二小池。”青岛,即是“青衣别岛”。

[7]. 参考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武当派”、“榔梅派”、“隐仙派”等词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8]. 吴志青:《太极正宗》,大东书局,1936年9月初版。

[9]. 吴图南:《国术概论》(影印),63页,中国书店,1984年3月第1版。

[10].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69页,中华书局,1934年2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