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禅意人生:存在主义治疗师眼中的幸福生活
- 包祖晓
- 2433字
- 2020-06-26 03:51:09
安住当下
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去寻找。逝者已矣,来者不可追,如果我们不追求当下,就永远探触不到生命的脉动。
——一行禅师
有一老宿在结夏安居的三个月都没有对住众说法,有僧人叹气说:“一个夏天就这么过去了,我也不敢指望和尚说佛法,能听听正因两个字就心满意足了。”
老宿听了就说:“阇黎!别期望得太快,若谈到正因,一字也无!”
说完这话他就后悔了,自己扣扣牙齿说:“真是没事找事,无端多说了这句话!”
住在隔壁的另一老宿听了就笑说:“好一锅稀饭,被一颗老鼠屎污染了!”
这段内容总体意思是:安住当下,不要无事生非。下面这则公案也是如此:
僧人问赵州禅师:“学人刚到丛林,求禅师指示。”
赵州说:“吃过粥了吗?”
僧人说:“吃过粥了。”
赵州说:“那就去洗钵盂吧!”
僧人因此大悟。
从某种角度可以说,禅学教育就是“安住当下”的教育。
在禅学中,“当下”并不属于时间的维度,时间在“当下”是完全消融的。我们无法定义“当下”,因为在你谈论“当下”的一刹那,它便已悄然而逝。也就是说,“当下”并不是可以测量的时间段,既不是一分钟,也不是一秒钟。“时间尺”无法捕捉到它,“头脑”也看不到它。通常来说,我们能计算、计数时间,如每天有24小时,每周有7天,等等。对于我们的大脑思维来说,时间似乎是可以计算的。但“当下”超越其外。“当下”并非“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片刻,它属于另一维度。活在“当下”并不是外在的(比如墙上的时钟),它是内在的事件,是一种存在的方式。《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这个意思。
这一理念对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伊丽莎白·库布斯-罗斯所说:“只有当我们真的明白并理解我们在地球上的时间有限,而且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的时间何时用完时,我们才会开始全然地活出每一天,好像那是我们仅有的一天。”电影《偷天情缘》很好地阐述了“安住当下”的意义:
男主人公菲尔是一个自大、自恋、刻薄的人,从来不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他总以为自己是明星,全世界的人都应该为他服务。然而,时间停滞在2月2日那天不断重复之后,他心理上开始有了一系列的反应:首先是不可思议,然后开始开心地给自己找了好多乐子来过这样的日子,再然后他开始变得恼怒,最后选择了自杀。但是,老天偏偏不放过他,不管他选择怎样的方式结束当天的生活,第二天醒来时总是躺在旅馆的那张床上,收音机里永远传来那两个聒噪的播音员重复播放的新闻。渐渐地,他开始“安住当下”,修身养性,改善人际关系,最后竟然变成了一个广受欢迎的人,跟女制作人丽塔之间的爱情也修成了正果……
“安住当下”这一原则还告诉我们,人必须听从自己内在时间的召唤,以此决定用自己的时间做什么。对此,海明威有一条原则——不要混淆行动(action)和活动(activities)。他花时间去做别人只敢梦想的事。有一次,海明威的恋人兼学生马琳·黛德丽问海明威:“夏威夷一个夜总会请我去演唱,报酬丰厚,我是否接受这个邀请?”海明威告诉她:“不要去做那些你的心不想立即去做的事。”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许多人对“当下”这词产生了许多误解和误用。一种情况是,认为生命短暂,要及时行乐,所以不想工作、不想做事,对生命毫无敬畏之心,整天无恶不作、花天酒地。另一种情况刚好相反,认为“时间就是生命”、“有外在力量支配着自己的生命”,我们必须要“舍己为人”,要“有所作为”。借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话说就是,这些人“要不就是忙着生活,要不就是赶着去死”。其实,这是对“当下”的庸俗化。
下面再借一则禅学故事来强调一下“安住当下”的重要性:
寺院之中,最小的一个和尚负责打扫院子。从春天扫到夏天,一直扫到秋天,小和尚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
可是深秋来临,花草凋零,树叶飘落。一夜便是一地落叶,小和尚每天很早就要起床打扫,可是刚扫过,一阵秋风吹过,又会有树叶落下。小和尚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打扫。
这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几日之后,小和尚便有了些怨言。每天看着落叶头痛不已,恨不得将那些树连根拔起。
一天,一个师兄给小和尚出了一个主意:“你在打扫之前,先把树上的叶子通通摇下来,然后一起扫干净。”
小和尚一听,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因此,在第二天的时候便特意起了一个大早,爬到树上,开始使劲摇动树枝,让叶子通通落下。
然后小和尚就开始扫了起来。果然,扫的时候没有树叶落下来。小和尚十分高兴,心想明天可以不用打扫了。
可是,第三天小和尚起床一看,寺院如同往日一样,还是一地的落叶。小和尚一脸惆怅地看着寺院中的大树。
方丈禅师意味深长地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勤劳,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落下来的啊!世上的事情都是无法提前的,只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真实的。”
有心理卫生科临床经验的人都知道,焦虑症、强迫症、失眠症、疑病症等病人基本上都没有“安住当下”的能力。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来访者,当医生给他布置作业,让其进行练习时,他往往会说:“医生,这方法万一无效,那怎么办呢?”另一些人则说:“你讲的这些我都懂,也知道有好处,就是做不到。”
一些失眠症来访者,在睡不着时,往往不会去专注自己的呼吸或身体感受,而是想:“如果今天睡不好,明天做不了事咋办?”“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身体垮了咋办?”结果是,越着急越睡不着。
一些焦虑症来访者学不会“忍受痛苦、为所当为”,而是整天想着:“万一出现身体不适、应付不过来怎么办?”结果是越回避,症状越顽固。
一些疑病症来访者往往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及各种检查,而是想着:“万一医生误诊了咋办呢?”结果是不断地看医生,但症状一点也没改变。
相应地,培养来访者“安住当下”的能力,就成了许多心理障碍治疗的关键环节。无论是格式塔治疗、存在主义治疗等心理疗法,还是“禅疗”,都非常重视这一原则,即让来访者学习如何在当下妥善处理他对生命的意识,教会来访者聚焦于即时即刻的过程而不是结局,使来访者最终具备“在自己面前”或陪伴自己的能力,以及“在另一个人面前”或陪伴另一个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