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但是除了一个人生活中那种简单和谐外,幸福又会是什么呢?

——阿贝尔·加缪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如是说。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世事日趋繁复,人们心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种“诗意栖居”的生活似乎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只剩下一个令人憧憬的魅影。现代人在所谓变得更加现实的假象中丧失了对自己的把握,他们想要得到快乐和幸福,但却不知道如何得到它、在哪里找到它。许多人的生命耗费在忧虑、恐惧、抑郁、悔恨、疑惑、迷惘和焦虑之中,即使那些小有成就的人,甚至许多社会“精英”,也时常感到不堪重负。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快得让我们难以跟上,更不用说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和重新为自己定位了。我们总是忙忙碌碌,追逐着自己的尾巴,被搞得晕头转向。由于没有时间进行深入地洞察自身、了解彼此,人们就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整天跟着媒体所宣传的那些理念走,让自己的生活基于那种幸福和/或成就是唯一目标的假设。然而,这些理念许多时候只是一阵风——引领一时的风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依然处于“由于畏惧而假装相信的年代”。

亨利·詹姆斯对此深有所悟,他睿智地指出:“要尽全力生活,不这样就是错的。不管干什么事情,只要有自己的生活就行。如果没有自己的生活,那你还有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重要的不在于生活是否幸福,重要的是生活本身。

作为精神/心理卫生科医生,作者对此深表赞同。我们应当坚持对真理和正确的生活方式进行探索和追求,而不应该把自己裹在“保持积极乐观”、跟随大流和时尚等积极心理学的糖衣之中,像天真的孩子那样想象自己能够吃、住、睡在一家糖果店里并从此永远快乐。因为,生活本身是痛苦的,没有捷径,生活的奥妙不是那种涂抹出来的笑容所能够替代的。

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某种生活方式被强加到人们头上,即便是你言之凿凿能为大众带来福祉的那种,实际上是在实施一种专制;为了打造一种平稳舒适、乌托邦的生活方式,只允许那些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存在,那到头来总会招来灾难,也就是说,清除那些消极负面的东西只会让阴暗面更阴暗。

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除了那些身体本身的原因(如痴呆、孤独症、脑外伤等)外,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均缘于不能有效地处理和对待生活问题。但不知为什么,这些生活中的难题变成了医学上需要治疗的病症,许多人还因此长期服用精神科的药物。

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如果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角度分析,无论是专注于出人头地,拼命地积累物质财富,或者是忙于消费和娱乐,忙于养生保健等,都与逃避死亡、无意义、孤独、自由和限制等基本的存在性困境有关。心理卫生科医生不能只知道开药,更要紧的任务应该是以帮助人们重新恢复对生活的感受为目标,使来访者成为独立的个体,能够体验到存在意义上“人”的自由与意义。研究禅学的人都知道,这些目标恰恰是历代禅师们所致力解决的问题。例如,佛陀早就提出了“人生本苦”、“诸法无我”和“诸行无常”等存在性困境,并提出了“八正道”等解脱方法。

因此,我们必须把慢性疾病、心理障碍等医疗问题还原回生活中的问题加以解决,把单面向的人转化为活生生的人,使来访者以心甘情愿、热切的态度与生活保持一致,学会在逆境中寻求出路。

有鉴于此,作者以长期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和“禅疗”实践为依托,在整理大量国内外文献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过禅意人生:存在主义治疗师眼中的幸福》。书中每篇内容单独成章,以禅学故事、电影故事以及心理治疗中的真实案例为主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读者认清生命的实相,摆脱常见的“心理误区”,过上幸福的人生。

本书不仅写给正在遭受各种痛苦折磨的人,还可供普通人群、高“压力”人群、“亚健康”人群阅读和使用。

此外,本书是“禅疗三部曲”(《与自己和解:用禅的智慧治疗神经症》、《唤醒自愈力:用禅的智慧疗愈身心》以及《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的生活版,内容互补而不重叠,有兴趣的读者可相互参考。

包祖晓

20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