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马叉子

原典

《周礼·天官》:『掌舍设梐枑 再重。』[ 故书枑为拒。郑司农云:梐,榱梐也;拒,受居溜水 涑橐者也。行马再重者,以周卫有内外列。杜子读为梐枑,谓行马(者)也。

《义训》:『梐枑,行马也。』(今谓之『拒马叉子』。)

译文

《周礼·天官》中说:“掌舍在四周安设内外两重栅栏。”(所以也常常把枑写成拒。郑司农说:梐,就是榱梐; 拒, 即指受居溜水涑橐的构件。行马还可重叠,诸如周卫之所内外并举。杜子将其读作梐枑,也就是行马。)

《义训》中说:“梐枑,就是拒马叉子。”(现在我们通常称其为“拒马叉子”。)

注释

①梐枑:指古代官署前拦挡行人的栅栏,用木条交叉制成。

②溜水:指屋檐的水。

山西运城关帝庙四龙壁前的梐枑,也叫拒马叉子

原典图说

拒马叉子和梐枑

拒马叉子,也称为梐枑或行马,是放在城门、衙署门前的一种可移动障碍物。其形状为在一根横木上十字交叉穿棂子,棂下端着地为足,上端尖头斜伸,以阻止车马通过。后来这种木制的拒马叉子又演变成石刻的下马碑,意思是告诉文官到这里要落轿,武官到这里应下马。拒马叉子的材质,除了木质、石制的,还有铁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