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耐基经典系列:伟大的人物
- (美)戴尔·卡耐基
- 2627字
- 2020-06-25 14:11:57
电话发明者贝尔
他有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于是向华盛顿某位一流的电报技师请教:“电线可以用来传送声波吗?”技师轻蔑地说:“阁下对电气了解得太少了,电线肯定不可能做这个啊。这样的错误,有丁点电气知识的人都不会犯。你还是回去好好进一下电学班吧!”
亚历山大·格雷汗·贝尔,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中等家庭;其祖父是个远近闻名的慈善家,非常关心聋哑残障者,经常把一些聋哑患者召集到一块,亲切地和他们交流,以至当地的聋子和哑巴把他祖父当作救世主一样崇拜。祖父逝世后,贝尔的父亲接手祖父的慈善事业,希望能对残疾人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他专心研究说话和发音的原理,以便帮助聋哑人。贝尔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耳濡目染,因此也下定决心将来在这个方面有所建树。
贝尔一生为聋哑人谋福利。他小时候是一个聪明而善良的男孩,拥有非凡的爱心、过人的智慧。他家旁边的一座水磨坊里面原本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子,后来儿子长大应征入伍,留下孤独的父亲在家里,以磨粉为生。要是遇上缺水,水车转不动了,年迈的老人就只得挨饿。一天,贝尔发现了这位孤苦伶仃的老人,为他感到难过,于是约了几位好友去帮他。遇上缺水的时候,石磨只能靠伙伴们一起人力推动。一开始,大家觉得有意思,都经常去,后来没了兴致,去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贝尔一个人在那里,而他自己是无力推动石磨帮助那位老人的。
贝尔回到家中,坐在父亲的书房里绞尽脑汁:石磨怎样转才能省点力呢?想了很久,贝尔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来了。他发现,要省力,减小转动时的摩擦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改良一下臼齿,利用麦粒的形状使上下磨盘的关系变得更紧密。如此一来,转动石磨就省力多了。这个小小的改进,解决了磨坊老人的难题。村里人于是纷纷仿制,都发现改良过的石磨用起来要比先前便利。
1873年,美国波士顿的“音声生理学校”,经常会聚着很多观摩者。这所学校专门指导耳聋的孩子如何运用眼睛识别他人的发音。经过辅导的聋哑儿童,即使无法听到他人的声音,也可以通过模仿别人的唇形动作,学着说出话来。在美国,大家都竞相传说哑巴现在也不用愁了,上了那所学校就有救了。
不久,这所学校声名鹊起。在波士顿的影响力自不用说,即使距离学校很远的地方,也有许多父母为了让自己的聋哑孩子能有一天说出话来而赶来看个究竟。贝尔恰好在这所学校,他用“看得见的话”,即一些和英文字母相近的符号来指导这些孩子。这些符号分别指代在发音时的嘴唇形状、舌头位置、呼吸方法,以及喉咙和下颚的动作等。只要用眼睛学会了这些动作,将它们巧妙地组合起来,就可以慢慢发声了。贝尔使用这种方法,帮助聋哑孩子们学习如何发音,并教他们怎样才能说得更好。通过他的努力,孩子们的学习有了长足进步。
贝尔是怎样来到波士顿的呢?原来,贝尔高中毕业后,在祖父和父亲的辅导下,得到了完备的语言教育。16岁时,贝尔已经当上了语言学校的教师。18岁那年,贝尔一家决定去伦敦开展聋哑儿童的教育。于是他们举家搬迁到伦敦。不幸的是,不久贝尔三兄弟都患上了肺结核,他的哥哥和弟弟因此病故。医师建议贝尔的父母搬迁到一个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地方。伤心的父母不想再失去贝尔,便举家离开英国,去了加拿大。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他们购得一块土地,然后定居在那里。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贝尔的健康状况逐渐有了好转。
当时,贝尔的父亲因研究发音学而广为人知,不久,加拿大女王大学发来信函,聘请他为讲师。这时,美国的大学也发来邀请信,父亲知道贝尔在发音学方面比他更优秀,便着力推荐了儿子。贝尔就此迁至波士顿,在那里开办了音声生理学校,帮助聋哑儿童学习说话。由于他的教学成绩斐然,不久波士顿大学便特聘他为教授,当时,他只有26岁。
有一次,一个叫汤姆斯·桑德士的绅士到访。他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他说他的孩子乔治5岁了,至今都不会开口说话。听说贝尔先生在聋哑人教育上颇有造诣,他便专程前来求教,希望贝尔能动身去塞内姆教导他的孩子,并帮助那里更多的聋哑儿童。贝尔考虑了很久,他想波士顿大学缺了他,必定找得到替代人选,而塞内姆却完全没有人做这方面的工作,比较起来,塞内姆更需要自己。
这样,贝尔毅然辞去波士顿大学的教职,搬进了桑德士在塞内姆的公馆,开始展开教育工作,对象是乔治和镇上所有聋哑儿童。贝尔放弃了大学教授的职衔,也免去了学校中的很多行政琐事,这使得他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研究。
有一天,贝尔问桑德斯:“先生,我是否可以借用一下储藏室,我想做点消磨时间的活计。”桑德斯马上找人收拾出地下室房间,交给贝尔使用。很快,贝尔搬了进去,随身携带了很多电池、电线等工具。贝尔发现,当时红极一时的电报,是使用电线来传导电波的。作为音学领域的早期研究者,贝尔想,为什么不能使用电波来传导声波呢?
为此,他特意去请教华盛顿知名的某电报技师:“您说,用电线来传送声波行吗?”技师轻蔑地答复道:“阁下对电气了解得太少了,电线肯定不可能做这个啊。这样的错误,有点电气知识的人都不会犯。你还是回去好好进一下电学班吧!”听了这话,贝尔虽然不高兴,但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设想。相反地,他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电气知识,很快成了电气知识方面的专家。
在塞内姆,虽然白天的教育工作很忙,但贝尔并未因此懈怠。每天吃罢晚饭,贝尔就急急忙忙地返回地下室,继续研究,很晚了都不休息。桑德斯感到好奇,就打听道:“贝尔,你老是在地下室里摆弄这些玩意儿,一忙就是一晚上,请问你在搞什么研究呢?”“哦,我在研究如何用电波来传送音乐。”经过一番交谈,桑德斯对贝尔的设想有了初步领会。这个明智的企业家决定协助贝尔完成这一发明。他承担了研究所需的资金,还雇了一个学过电气的叫华生的年轻人担任贝尔的助手。在桑德斯的资助下,贝尔的研究工作如虎添翼,进展神速。
1876年的3月10日,贝尔在三楼屋顶的后房里设置了送话机,一楼助手华生的房间则安装了受话机,他们用铁丝连接两部机器,然后静静地坐在各自的机器前面,开始新的一次实验。就在这时,贝尔一不留神碰翻了桌子上的瓶子。酸溶液溅出来,飞到了贝尔的衣服上,贝尔一时有些紧张,以为华生就在附近,赶忙大喊:“华生,赶快过来吧!有麻烦呢!”
这时,在一楼抱着受话机的华生猛地听到清晰的声音,不禁惊跳了起来。他很激动地冲上三楼,大声喊道:“先生,我听得好清楚,太伟大了!”贝尔弄明白之后,激动地和华生抱在一起,又喊又跳。后来,这一天就被定为电话的发明日,而“华生,赶快过来吧!有麻烦呢”这句随意的话,竟然是通过电话传递的、最耐人寻味的第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