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校书七次

向、歆《录》、《略》,学者共晓。班固典校东观,《隋志》所载。除此之外,尚有五焉。汉初丁秦火之后,丞相御史博士所藏图籍犹多,但已散乱,故高帝令“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据《史记·自序》、《汉书·高帝纪》。此为第一次之大整理。武帝以“书缺简脱”,“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此为第二次之大整理,其结果为“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据《汉志》。杨仆且“纪奏《兵录》”。“汉成帝时,以书颇散亡”,诏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等校经传、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哀帝复使向子歆卒父业”。《汉志》此为第三次之大整理,《别录》与《七略》由是出焉。《溯源篇》已将此三事详加考索,无庸再述。后汉“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馀两。自此以后,参倍于前”。据《后汉书·儒林传》。“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据《隋志》。但有误。考班固以明帝永平五年“被召,诣校书郎”,后除兰台令史,再迁为郎,始“典校秘书”。非初任校书郎即已典校秘书也。傅毅则以章帝建初六年,“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其职亦非校书郎。又《隋志》此文之后,有“固又编之以为《艺文志》”。意若《汉书·艺文志》乃根据东观及仁寿阁之新书编成也者。殊不知《汉志》乃全抄《七略》也。故《隋志》之“之”字应视为《七略》之代名词。非指东观及仁寿阁之新书也。此第四次之大整理也。安帝永初四年,“邓太后诏谒者仆射刘珍与校书刘、马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据《后汉书》卷百十及卷五。并令长乐太仆蔡伦“监典其事”。同上卷百八。此第五次之大整理也。顺帝永和元年,诏侍中屯骑校尉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据《后汉书》卷五十六。此第六次之大整理也。灵帝熹平初,蔡邕“拜郎中,校书东观”,熹平四年,与堂谿典、杨赐、马日、张驯、韩说、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遂立《石经》于太学门外。据《后汉书》卷九十。此第七次之大整理也。除第三次外,其目录并不传于后。《录》《略》传至唐末乃亡。后汉四次,史籍且未载其有目录。然治史者固不可因史籍不言而遽断其必无。姑认为皆仿第三次之成规,《隋志》所谓并依《七略》而为书部。亦未始不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