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灾后病原生物感染的防控

学习目标

掌握 灾后主要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及病原体、灾后感染的防控原则。

熟悉 灾后感染易流行的原因。

了解 常见的灾害类别。

灾害(disaster)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经常可遇到的挑战,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前者主要包括地震、海啸、洪灾、泥石流、风灾等;后者主要包括交通事故、火灾、矿难、踩踏事件、危险化学品事故、战争、恐怖袭击、核与辐射事故等。自然灾害往往发生突然、速度快、破坏力强、防御难度大,次生灾害多且复杂,具有地域性和周期性,有的自然灾害具有季节性。人为灾害可以是突发的,也可以是缓慢的,有的甚至是人为预谋的灾难。有的自然灾害发生中有人为因素参与,如人类活动导致的资源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或加剧洪水、泥石流的发生。

灾害的发生可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形成疫源地,传播媒介孳生;人群生活环境破坏,免疫力降低。这一切都会造成灾后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因此灾后防疫是防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灾后感染性疾病易流行的原因

(一)灾害对人群的直接影响

1.对组织器官的直接损伤

灾害可造成人体皮肤、软组织、内脏器官损伤,及各种类型的骨折、溺水缺氧等。外伤易引发化脓性感染、破伤风等,重要器官的严重损害可危及生命。

2.对心理影响巨大

面对自然灾害对生命的威胁、失去亲人和财产的痛苦、幸存者的呼叫声、通信和交通阻塞、等待救援的焦虑、对未来的担忧,加上可能的长时间的寒冷、拥挤、睡眠缺乏、饮食缺乏等,可产生群体应激偏异,表现为应激不足或过度。

3.机体免疫力下降

灾害破坏了机体的皮肤和黏膜屏障,外伤失血使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大量丢失;饮食短缺可造成营养不良;剧烈的心理波动可通过神经-内分泌抑制免疫;生活环境的破坏影响休息和生活。以上因素均可造成免疫功能障碍。

(二)灾害破坏人群正常的生活环境

1.饮食问题

很多灾害可损坏饮水系统,灾民被迫饮用地表未消毒水;灾害可造成食物短缺,储存食品的条件恶劣易造成食物霉变和腐败;燃料短缺、食物加工设施破坏,有可能迫使灾民饮用生水,进食生冷食物,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2.生活环境问题

许多灾害后人群被迫较长时间在简易帐篷中居住甚至露宿,人口密集,导致一些人与人之间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体表寄生的寄生虫如人虱等可孳生和蔓延,甚至有可能造成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如果恰逢冬春季节,有可能引发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洪水发生时往往因水源被污染而造成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的流行。

3.人口迁移问题

灾害可造成人口迁移,导致不同人群间传染病扩散,将灾区传染病传播至迁移地或在迁移地获得当地流行传染病而在灾区重建返乡时带回灾区。计划免疫难以按照程序进行。

4.影响医疗环境

灾害破坏疾病预防监测体系,使传染病不能够及时监测和预防;破坏医疗设施,加之患者数目显著增多,局部可发生缺医少药现象,感染性疾病难以及时控制而造成传播。

(三)灾害对动物宿主及传播媒介的影响

1.对动物宿主影响

灾害影响到许多野生动物和家畜的生存环境,在逃生和迁移过程中,增加了与人群接触机会,同时其排泄物可以污染水源;灾后可造成鼠类大量繁殖;动物尸体污染环境和水源;腐败的尸体造成蝇类孳生。洪水可造成钉螺及许多病原体的播散,形成更多疫水。上述因素使得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威胁增加。

2.对节肢动物媒介影响

灾害造成蚊、白蛉、蝇类、人虱等节肢动物孳生。人群居住条件简陋,防蚊设施落后,有利于蚊、蛉等的吸血和增殖。在野草较多,腐殖质丰富的地方露宿时,容易遭到恙螨、革螨的侵袭。吸血节肢动物可引发皮肤直接损伤、干扰人群休息和造成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灾区遇难者遗体和动物尸体以及生活垃圾和粪便如不能及时处理,则蝇类迅速繁殖,密度急剧上升,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加剧消化道传染病的流行。密集的人口也为人虱的流行创造条件。

二、灾后主要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及病原体

灾害发生后,病原体可通过多条途径如伤口、消化道、呼吸道、虫媒叮咬、皮肤和黏膜的接触等侵入机体,造成感染甚至疾病流行。

1.经伤口感染引发的疾病

化脓性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可引发伤口的化脓性感染,严重者可致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经厌氧伤口感染可引发破伤风、气性坏疽等。

2.经消化道感染的疾病

包括细菌性(如志贺菌、沙门菌、致腹泻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病毒性(如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新型肠道病毒70和71型、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杯状病毒等)及原虫性(溶组织内阿米巴等)感染,引发痢疾、急性胃肠炎、肠热症、霍乱、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等。进食霉变食物可引发霉菌毒素性食物中毒。

3.经呼吸道感染的疾病

灾后多见的经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包括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流感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引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等。

4.虫媒直接危害及传播的疾病

灾害为节肢动物的孳生繁殖和传播疾病创造了条件,主要包括蚊、人虱、螨、白蛉、蚤、蜱、蝇等,节肢动物吸血可袭扰人群的正常休息和生活;同时可传播疟原虫、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丝虫、立克次体、杜氏利士曼原虫、鼠疫耶尔森菌、伯氏疏螺旋体、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等病原体,引发疟疾、流行乙型脑炎、登革热、丝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黑热病、鼠疫、莱姆病、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等。蝇可机械性传播经消化道传播的许多病原体。

5.接触引发的感染

皮肤接触疫水可感染日本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通过手-眼-手或眼-污染物品-眼的方式可传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新型肠道病毒70型、柯萨奇病毒等引发)、沙眼(沙眼衣原体引发)。接触疥螨可引发疥疮。

6.动物源性疾病

包括鼠疫、炭疽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三、灾后病原体感染的防控

灾后病原体感染的防控即防疫工作是灾后救援和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大灾之后无大疫,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多个部门协调工作才可完成。在灾难发生的不同阶段(灾害前期、灾害冲击期、灾害后期和灾后重建期),防疫的工作重点不同。

(一)灾害前期

灾害往往发生突然,需要在日常做好灾后防疫准备工作。不同地域应根据当地具体状况(是否地壳运动活泼、大江大河下游的低洼区、泥石流多发、风灾多发等)制订灾难发生时防疫的紧急预案;贮备必需的药品、消毒剂、器材等;对相关人员做好培训并进行演练。

(二)灾害冲击期

1.积极搜寻和紧急处理伤者

积极搜寻和挽救伤者生命是灾害发生初期最关键救援内容。加强对伤口保护,减少污染。有条件时对污染伤口及时开展手术,清创去除污染物和坏死组织,预防病原体感染,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有厌氧伤口形成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紧急预防破伤风发生。

2.饮水处理

灾区可采用煮沸法或投放消毒剂进行饮水消毒。同时紧急运送和提供洁净饮水。

3.积极进行环境消毒

对发现尸体的地方、有人和动物粪便的地方以及灾民安置点外环境地面、厕所等地需要喷洒含有效氯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4.妥善处理遇难者遗体和动物尸体

搜寻到的遇难者遗体由遗体处理机构妥善存放,待以后经过身份鉴定辨认后移交其亲人妥善按规定处理。动物尸体需要焚烧或深埋。

(三)灾害后期

1.建立安全的饮水和食品供应体系

尽快建立或恢复安全的饮水供应体系,密切监测水源水质,保证饮水安全。确保受灾民众安全足够的食物和营养供应,还要准备专门为婴幼儿、儿童、老人以及糖尿病病人等的食物。

2.建立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建立足够临时性住所(如帐篷、铝质房屋或防水油布棚等),解决大量流动性人口居住问题。住所要注意通风。利用蚊帐、植物熏杀或化学驱蚊剂等方法,保护人群免受或少受吸血昆虫叮咬,预防虫媒传染病发生。

3.加强疫病防控宣传,做好环境消毒

防疫部门展开灾后应急防疫宣传,提升灾民防病意识。改善灾民生活环境,及时清除垃圾,定期喷洒杀虫剂以降低蚊、蝇、白蛉等密度。加强公共厕所管理,提供尽可能充足的移动消毒厕所或公共消毒厕所;指定厕所区域远离水源至少15m以上,同时撒足够的生石灰和漂白粉处理粪便。妥善处理感染者的排泄物。

4.恢复和重建医疗卫生体系

(1)公共卫生监测和初级预防保健系统恢复和重建:

迅速恢复和重建公共卫生监测和初级预防保健系统,对主要疫情进行监测、预防和预警。确保灾后初级保健工作,对6个月到5岁儿童进行麻疹免疫接种;必要时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甲肝疫苗等。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对离开灾区的人口进行检诊,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防止疾病传播和流行。

(2)医院恢复和重建:

积极恢复和重建当地已经被破坏的医院设施,迅速开展医疗救治和初级保健服务。能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和控制各类灾后常见传染病。

5.积极处理动物传染源

对灾区的家畜进行检查,积极处理成为传染源的动物。消灭啮齿类动物。

(四)灾后重建期

1.传染病和环境监测

继续加强监测灾后常见传染病包括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疟疾、登革热等的流行状况。同时做好返乡人员跨地域流动可能造成传染病流行的检查和监测。监测由灾害带来的环境变化对许多病原体宿主、传播媒介的影响。

2.补充免疫接种

开展因灾害缺失计划免疫人群的疫苗补充接种工作。

(韩 俭)

学习小结

灾害可直接损伤机体和影响心理;同时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成为易感者。灾害可破坏人群正常的生活环境、影响动物宿主、造成节肢动物媒介孳生等,导致感染性疾病易流行,主要包括经伤口、消化道、呼吸道、虫媒传播、接触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动物源性疾病等。灾害前期需制订防控紧急预案,贮备物资,培训人员。灾害冲击期要积极搜寻和紧急处理伤者,对饮水和环境进行消毒,妥善处理遇难者遗体和动物尸体。灾害后期要建立安全的饮水和食品供应体系;建立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加强疫病防控宣传,做好环境消毒;恢复和重建医疗卫生体系;积极处理动物传染源。灾后重建期要继续加强传染病和环境监测;开展补充免疫接种工作。

复习参考题

1.分析灾后感染性疾病易流行的原因。

2.灾后主要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及病原体包括哪些?如何进行灾后感染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