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围体外循环期监测

第一节 物理观察

【皮肤】
一、皮肤在体外循环时的特点

1.体外循环开始患者皮肤颜色比体外循环前变浅。

2.降温时, 皮肤温度逐渐降低, 复温时升高。

3.患者皮肤颜色发绀, 颜色变深, 提示氧合不好。

4.患者皮肤变红, 用手指压皮肤变白,松手后转红, 同时上腔静脉压高, 提示上腔静脉有梗阻。

5.体外循环后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时, 如果发现患者面部皮肤充血, 同时观察血压及气道压力, 如果血压下降, 气道压力增加, 提示患者可能对鱼精蛋白反应。

6.术后患者皮肤颜色可随畸形的矫正而改变, 如法洛四联症, 体外循环前, 往往是发绀, 体外循环畸形矫正后皮肤转红, 发绀消失。

二、水肿
1.部位

易发生在低位疏松组织, 如腮腺、 巩膜、 眼睑。

2.水肿原因

血液稀释, 胶体渗透压下降, 静脉回流不畅, 血管内水外渗形成水肿。

3.影响因素

体外循环时间长短, 血液稀释程度, 血管通透性改变。

【温度监测】
1.监测目的

了解、 调控围体外循环期间机体各部位温度变化。

2.常用的温度监测仪

热敏电阻及热电偶温度计, 液晶温度计及红外温度计。

3.测量部位

常用部位是鼻咽、 直肠、膀胱; 其他部位还有肺动脉、 血液、 皮肤、 食管、 鼓膜、 心肌。

4.分类

中心温度(如肺动脉、 食管、膀胱及直肠温度)和外周温度(如皮肤、 鼻、鼓膜温度)。

5.规律

在标准的主动脉和腔静脉插管体外循环变温时, 鼻温比直肠温度、 膀胱温度反应快, 即降、 复温时鼻温首先变化。 中心温度与外周温度有一定温差, 但两者变化趋势相同, 变温速度越快, 温差越大, 使用扩血管药物可降低温差。 机体氧耗及代谢率与温度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