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丘脑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

一、解剖

丘脑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CM-Pf)位于丘脑内髓板内,由中央中核(centromedian nucleus,CM)和束旁核(parafascicular nucleus,Pf)两者组成。板内核群可分成前后两群。前群包括菱形核、中央内侧核、中央旁核和中央外侧核;后群包括CM和Pf。CM在人和灵长类动物发育良好,为板内核群中最大者。CM位于丘脑的中1/3处,在背内侧核后部的腹外侧和腹后核的内上方,其内侧与Pf相互交错。Pf位于背内侧核后份的腹侧和CM的内侧,被缰核脚间束穿过,将其分成内、外侧两部。其内侧与导水管周围灰质前部相接。由于CM内侧与Pf无明显分界线,故学者们常将这两个核合称CM-Pf复合体。
CM-Pf是丘脑板内核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丘脑内其他核团、基底核及大脑皮质有着丰富的纤维联系。板内核团被认为是通过基底节连接大脑皮质的环路中容易忽略的部分,CM-Pf则是基底节感觉运动环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板内核团接受来自纹状体、脑干上部和小脑的信号传入,其中CM主要接受GPi的神经支配。Pf主要接受来自脑干的神经传入,脚桥核(pedunculopontinenucleus,PPN)通过胆碱能纤维传入Pf。CM-Pf又通过多个传出纤维投射到纹状体和大脑皮质(图5-5)。
图5-5 MRI反转恢复序列轴位像
AC-PC连线上2mm的层面,叠加S-W图谱,白色圆圈代表电极,Vo为腹外侧核

二、定位

CM-Pf电刺激常用于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A.Peppe等报道的靶点坐标值:X=8mm(AC-PC中点旁开),Y=3~5mm (PC向前),Z=0mm (AC-PC平面)。设计路径:从外向内20°角,从前向后12°~15°角,避开脑室。J K Krauss等报道的靶点坐标值:X=7~10mm (AC-PC中点旁开),Y=8mm (AC-PC中点向后),Z=0mm (AC-PC平面)。Alessandro Stefani等认为CM的坐标值:X=8mm (AC-PC中点旁开),Y=3~5mm (PC向前),Z=0mm (AC-PC平面);Pf的坐标值:X=6~6.5mm (AC-PC中点旁开),Y=3~5mm (PC向前),Z=2~3mm (AC-PC平面向下)。
在用于治疗植物状态或最小意识状态时,Takamitsu Yamamoto等报道的靶点坐标值:X=5~6mm (AC-PC中点旁开),Y=7~9mm (AC-PC中点向后),Z=0~1mm (AC-PC平面稍向上),并且将电极尖端放置在靶点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