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兰五十年临证经验传承精粹
- 李鸣镝
- 1712字
- 2020-08-28 09:49:07
第二章 辛勤从医路
第一节 家境贫寒、勤奋好学
林兰教授祖籍浙江青田,世居北山区(镇)巨浦乡岳树岗,地处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祖父林艺园,逊清举人,林家大院门口的旗杆夹就是为此而设。因处于封建科举的最后时期,故未录入县志。林艺园育有三子一女,长子林映东,曾任国民党杭州师管区少将司令,《青田百名将军录》有传;次子林文昭,即林兰教授之父,曾在浙江省财政厅工作,后举家迁居景宁,新中国成立后失业;三子林云昭,流寓他乡。自此后,岳树岗的林家空无一人,在当地社会逐渐湮没无闻。
林兰教授1938年8月出生,三岁时患上麻疹,病情凶险。亲友对女孩不甚在意,提议弃置山野,而生母因骨肉情深,力拒不从,多方求医问药,最终死里逃生。全家人和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家境不是很好,她从小就很懂事,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很好,曾经在小学时跳级到上一班级。由于家境贫寒,小时候学校放寒暑假,别的小伙伴可以去外面玩耍,小林兰却只能留在家里帮助大人干家务,不仅上山砍柴,拔猪草,还要和祖父一起开荒种地。她的父亲身体不好,母亲是家庭妇女,她是家中长女,总想替家里多承担一些事情,好让父母多些安慰。在初中三年里,她抓紧一切点滴时间学习功课,为的是能多抽出时间干家务。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学习成绩仍很优异。
1954年初中毕业时,少年林兰考虑到,如果继续上学,家里的经济负担会很重,就想去上中专或技校,早点出来工作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当时丽水地区就有两所这样的学校,一所是师范,一所是卫校。但是,她的想法遭到父亲的反对。父亲认为孩子学习好就应该继续学习,应该上高中,以后上大学去深造。林兰听从了父亲的劝告,于1954年参加了初中升高中考试,当时两个县只有2个人考取了高中,林兰以景宁全县最高分和另一名男同学一起进入丽水中学高中部。
尽管家里生活条件不好,林兰却品学兼优,所以她所在初中以及县教育局均为其开具证明,让她在高中享受助学金,以帮助她顺利完成学业。她深知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学习异常刻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从景宁到丽水,路程约有七十多公里,那时没有公路,又无钱坐船走水路,周末返校时,少年林兰不分昼夜光着脚赶路,当天返回学校。假期回乡,天未亮便从丽水出发,至次日凌晨2时方才到家,其中艰辛难以言表。
1957年高中毕业时,又面临高考填报志愿的问题。当时新中国建国时间不长,百废待兴,高校招生很少,当年全国只招十万七千人,而参加考试的学生不仅有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一些1956届的毕业生,所以升学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少年林兰所在的丽水高中是浙江省重点高中,她所在的班级又是校示范班,可以说是重点中的重点。那时的林兰怀揣着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愿望,想报考地质学院。但是父亲又一次反对。他认为女孩子搞地质不合适,建议她学医。考虑到父亲身体不好,学医后对家人可以有更好的照顾,林兰再次听从父亲的建议,决定报考医学院。当时想报考上海医学院或浙江医学院,因为父亲喜爱中医,遂决定报考上海中医学院(6年制)。
在大学读书期间,林兰依旧生活艰苦、努力学习。当时的上海中医学院集聚了一大批名中医,包括程门雪、黄文东、章巨膺、张伯臾、顾伯华、陆瘦燕、张伯讷、石幼山、裘沛然、刘鹤年、朱小南、陈大年、张镜仁等。学校对于学生的中医学习非常重视,不仅注重中医教学,也将他们的西医基础打得很扎实。为了促进学习,学校要求学生们组织学习小组,帮助后进,共同提高。林兰担任一个学习小组的小组长,曾为了同组成员的学习而着急。那时每周末学校都放映电影,六年期间她很少去看。就是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里,她逐渐掌握了中西医基础医学知识,为以后的从医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上海中医学院就读时,林兰曾亲聆多位中医大家讲课。当时的校长是程门雪,教授《金匮要略》的是金寿山,讲授针灸的是陆瘦燕,实习时内科主任为张伯讷。程门雪校长提倡“学习中医首先要做到继承,没有在继承上狠下工夫,就谈不上整理发扬”。因此要求学生多读经典医著,随师临诊抄方、书写脉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教学上,他主张古为今用,百家争鸣,不拘门户之见,中医课程要有所侧重。正是在这种教学方针的指导下,学校培养出大批中医水平很高的毕业生。这就为大学时代的林兰从事以后的中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