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方临床入门捷径
第一节 如何认识学习《伤寒论》
自医圣首创《伤寒杂病论》以来,历经战乱,几度淹没。先由太医王叔和收集整理重见天日,后历经各个朝代,可谓几度中兴几度隐,直到清中后期研究日益兴盛。虽然如此,经方在中医大家族中仍未能成为主流。为什么这样一个“至平至易”且疗效卓著的无上法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呢?各种原委耐人寻味。虽有很多中医同仁也很推崇经方,甚至一些同仁可以将《伤寒论》原文倒背如流,然临床仍难得一用。
清代经方大家柯琴曾曰:“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可为什么经方难以振兴,难以成为中医的主流呢?经过多年反复学习实践、探索思考,终于有了答案。
汉代以前的中医是以《黄帝内经》为理论体系,重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特别是金元以后,病机学说盛行,在临床上更加强调辨病机。而汉末医圣张仲景所创立的经方,对疾病的认识有其独特的视角,与《黄帝内经》迥然不同,临证的着眼点更是独具特色,不深谙其道者难明其旨。所以药王孙思邈曾感叹:“寻思旨趣,莫测其致”。
冯世伦教授亦感叹:“《伤寒论》难读,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以《黄帝内经》解释《伤寒论》,使其理论歪曲复杂化。”
经方之所以难以振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后人缺乏对经方理论体系及经方临床思维特点的正确认识。纵观历代经方家多,有关《伤寒论》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但真正明了经方奥旨者少。成无己首开全面注解《伤寒论》,但更多的是引用《黄帝内经》相关理论来诠释《伤寒论》,并没有真正阐明《伤寒论》自身的理论体系与方证规律。只有宋许叔微、清柯琴、陈修园等经方家对经方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中医如同武术,中国的武术博大精深、门派众多,但最根本的分类只有两种,即内家拳与外家拳。太极拳与形意拳属于内家拳,其动作柔和而套路又少,常常为习外家拳者所不齿。而内家拳练到极致,则功力难以想象。经方如同武术中的内家拳,而时方如同武术中的外家拳。久习时方者,往往形成思维定式,难以领会经方思维。故陆九芝言:“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甚易,继则大难矣。”
《伤寒论》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徐灵胎曾言:“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就是说《伤寒论》论述了万千复杂疾病最基本的发病规律与治疗法则。
从原文中不难看出经方是以六病为纲、以方证为目,构筑了一严密而独特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六病是医圣对万千复杂疾病的宏观分类,有其独特的内涵与外延。而方证即独特的脉证组合,是破译疾病的密码。经方的方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经方的加减变化更是精细入微,达到了极高的量化水准。但凡在临床上诊疗疾病,不论是常见病抑或是疑难危重病,若能从患者众多的症状中发现医圣所确定的方证,进而用其方,常常可以获得确切的疗效。其脉证与方药均有很强的系统性、规律性,唯有熟谙其规律性方能理解好经方、运用好经方。本人在“伤寒论理论体系与组方规律探讨”一文中详述了经方的系统性、规律性等。
经方的临证思维亦迥异于时方,诊疗疾病的着眼点与时方大不相同。如宋·许叔微治一咯血患者,他医曾用犀角地黄汤等方治之反剧,许切其脉浮紧,用麻黄汤一剂汗出而愈,及清·舒驰远用麻黄汤治疗难产获效,非深谙经方思维者,无法理解咯血可以用麻黄汤,更无法想象麻黄汤与难产有何关系。学习经方必须放下时方思维,遵循经方思维,着眼于具体的方证脉证。本人曾写“经方与时方思维的比较”一文,详述了两者临床思维的区别。
《伤寒论》的体系就是以六病为纲、以方证为目。方证易于理解,而对于六病,历代医家莫衷一是。尤其可悲的是后人将六病改称六经,导致对经方认识的混乱。一字之差,则内涵与外延相去甚远,诚不知经从何来?恽铁樵言:“《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论》者无不与此致力,凡注《伤寒论》者亦无不与此致力。”(此处的经其实是病,恽老也是随世俗之称。)六病是医圣对万千复杂疾病的宏观分类,既有独立性,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历代经方家或对经方有真知灼见者,常常能阐明经方奥旨,给后学以启迪。然亦有私心自用邪说泛滥者,给原本朴素的经方蒙上了层层迷雾,每每让初学者误入歧途。很多医家仅仅重视有方剂的条文,尤其院校教材,常常采用的《伤寒论讲义》,竟然大量删掉原文内容。《伤寒论》虽说不上是天衣无缝,但的确是目前为止中医界最高境界、最完善、最成熟、最高效、最实用、最简易的临床指南。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伤寒论》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方书。它揭示了万千复杂疾病的内在规律,其方证组合精细微妙,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并与特定的方药相对应,开创了一个授人以渔的独特法门。只要能领会六病大义、熟谙方证要领,在临床上不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杂病,不论是内、外、妇、儿哪科疾病,不论是你见过还是没见过的疾病,皆可应对自如。诚如经方家范忠林所言:“疾病纵然千奇百怪,人之形脏又厚薄虚实不一,但归根到底,仍不离三阴三阳之传经变化规律。诚然若临床掌握这一根本,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常见病如此,罕见怪病焉能例外。”
此外学习应用经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掌握方证的多面性,很多经方在不同的条文中其方证并不完全相同,这就是经方方证的多面性。后世很多经方家总是努力将经方的方证归纳总结为一统一的方证,这样反而阻碍了对经方方证更全面的认识。如《伤寒论》中桂枝汤条文约20余条,《金匮要略》中亦有桂枝汤条文,其方证均有细微的差别,如将这些各不相同的方证归纳总结为一个方证,其结果必然是一叶障目。
要想入经方之门,首先要从宏观上对经方思维与经方理论体系等有清晰的认识,其次是要从微观上熟谙经方的方证及组合规律等,最后是要达到知常达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