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 刘雪松
- 4721字
- 2020-08-28 13:32:32
第二节 灾难医疗救援准备
一、灾难医学救援发展及组织管理
(一)灾难医学救援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应对灾难的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完善,灾难医疗救援队伍的水平和能力有所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灾难医学救援组织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缺乏,参与救援单位多、协调沟通难,各地区灾难救援水平不平衡,缺乏灾难监测统计系统,以及灾难医学相关立法不健全等。我国当前制定了防灾减灾的三步走目标,经过未来30~40年努力,将全面实现世界领先水平的防灾减灾战略目标。
1.我国防灾减灾发展现状
(1)灾难应对的机制与体制逐渐完善:当前,我国灾难应急体制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国务院各部门具体负责、社会各组织积极参与的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灾难应急体制。
(2)灾难应对能力不断提升:从国家角度看,我国经济水平稳步上升,国家在应对灾难的技术及物质支持上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从媒体角度看,媒体在应对灾难时,客观报道灾情,引导公众舆论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科学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从公众角度看,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中,不断积累了应对灾难的知识,增强了防灾减灾意识。
(3)灾难应对的方法不断创新:要想成功地应对各种日趋复杂的灾难,就要掌握领先的防灾救灾方法。近几年政府不断加大防灾减灾科技技术的研究力度,各种新型技术为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灾难医学救援体系的组成 是指以国务院为指导,以国家民政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为主要力量,各部门协调,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等法规为指导,由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组成的一套应对突发公共事业的网络体系,包括指挥协调系统、危机应对准备系统、信息网络系统、预警与监测系统、法律保障系统、应急处理预案等方面。
3.灾难救援专业人员医学相关教育和培训 医务人员的灾难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可以帮助医务人员了解灾难医学救援网络,理解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和职责,以及如何配合相关部门完成灾难救援工作。同时,也应提升灾难救援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灾难医学和灾难护理学近些年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发展,亟须加强相关理论研究。逐步完善灾难医学的理论基础,鼓励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救援行动,及时总结经验,是保障我国灾难救援医学发展的重要措施。
4.我国已颁布了一些与灾难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有关的规定,但至今还没有针对灾难医学及灾难救援建立相关法律。建立完善灾难医学立法是实施灾难救援的保障,也是灾难医学管理机构指挥管理和协调救援工作的保障。
(二)制订医疗单位的灾难应急机制
灾难救助和灾难后支援是这个社会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许多部门、机构的共同参与,其中医院的医疗救援贯穿于救助的全过程。为了进一步加强各级卫生部门对灾难医疗救援的应对能力,国家先后颁布多项规定,对灾难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置提出了规范。各级医疗单位的灾难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医疗单位应有明确灾难事故发生应急处置指挥体系、组织机构及其工作职责,明确人员疏散、报警、指挥程序及现场抢救程序等事项,做到职责明确、井然有序。
2.医疗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应在发生灾难事故时主动及时到达现场,由指挥部统一指挥立即投入救灾与抢险救援工作,有组织地开展医疗救护工作。
3.应将人员的疏散、转移和应急救治作为首选工作,尽最大可能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
4.对在灾难或突发事件中受伤的人员及转移出的伤员进行检伤分类,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
5.明确规定伤员转送至其他医疗机构的原则、程度、途中救护措施、交接手续等。
6.定期对医疗单位全体人员进行灾难事故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组织灾难事故应急预案模拟演练。
二、灾难医学救援队伍建设
(一)灾难医疗救援队的组建
1.灾难医疗救援队是灾难救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灾难的特点决定了受灾地区的资源供给无力承载救灾及维持生活的需求,需要外界帮助。因此,灾难救援队的作用极为重要。
2.灾难救援中医疗机构的组建
灾难环境中,医疗机构的双重特性(既是受灾主体,又是抗灾主体)让现场救援变得举步维艰。灾难中需要医疗机构采取较为灵活的组织运行模式,以小组为单位的灾难医疗救援队在灾难环境中更能发挥医疗救援的作用。
3.灾难救援中的医护人员
灾难具有突发性、紧迫性、非预期性。无论是政府部门、专业科学机构、还是公众,在灾难发生时往往都无法做到冷静、有组织地应对。特别是在灾难初期,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均是非常规化的。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因地制宜,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快的速度,保护尽可能多的受灾群众得到医疗救助。所以,必须要有一批经过专门灾难医疗救援培训的医护人员,才能在灾难发生时迅速承担起灾难环境下的紧急医疗任务。
4.灾难医疗救援队组建的投入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逐渐凸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我国灾难救援工作发展缓慢,基础薄弱。所有体系的实施联系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有应急预案都由人来制定和执行,灾难现场或医疗机构具体的救治工作要由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来完成。因此,在救援体系建设中,专业救援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二)灾难医疗救援队的组建模式
1.行政层次分类模式
(1)国家级灾难医疗救援队:
为满足不同级别灾难救援的需要,达到高效救援的目的,国内外都会在不同行政层次上建立不同的灾难医疗救援队。国家级别灾难医疗救援队通常规模较大、数量少,由国家部门投入组建、直接领导,能够承担更大规模的灾难救援,特别是跨区域甚至国际灾难救援。
相关链接 我国的国家级灾难医疗救援队
我国的国家地震灾难紧急救援队是在2001年4月27日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亲自授旗成立的,对外名称为中国国际救援队。先后参加2003年新疆地震、2003年阿尔及利亚地震、2004年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等多次国内外灾难救援,表现出其较高的专业能力,并充分展示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2008年之后,我国又在北京、广州、四川等地组建多支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地方财政配套支持,当地主要灾难应急救援力量联合组建,直接受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防灾相关部门的领导调配。
(2)地方级灾难医疗救援队:
地方级灾难医疗救援队是指由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组建的省市灾难医疗救援队,同时还包括各医院组建的灾难救援队。地方级灾难医疗救援队通常财政支持有限,规模相对较小,主要负责本区域灾难应急医疗救援任务。
2.专业分类模式
(1)综合型灾难医疗救援队:
其组建及训练针对各种类型的灾难,并不局限于某些灾难类型。此类救援队通常在灾难类型多样的区域由综合性医院或医疗机构组建。例如,中国红十字999紧急救援队,即为综合型灾难医疗救援队的代表,在国内多次各类灾难救援中均可见到他们的身影。这类救援队救援资源和救援力量都相对集中,便于管理,避免针对不同类型灾难组建多支救援队的管理难题,是目前国内外灾难医疗救援队建设的主体。
(2)专业型灾难医疗救援队:
除综合型灾难医疗救援队外,针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例如:核辐射、生物传染病、化学中毒、恐怖袭击等,由相关管理部门组建专业化医疗救援队伍。
3.组建主体分类模式
(1)以军队医疗为主体的灾难医疗救援队:
国内外都有以军队医疗为主体的灾难医疗救援队。2006年,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就明确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警部队是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骨干力量。我国国家地震灾难紧急救援队就是以军队医疗为主体的灾难医疗救援队的典型例子。
(2)以地方医疗为主体的灾难医疗救援队:
地方医疗机构在社会体系中承担着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及疾病预防等社会职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也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应急医疗救援任务。多数省、市、县级别的灾难医疗救援队都以地方医疗体系为主体建立灾难医疗救援队,在医疗救援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以军民结合为主体的灾难医疗救援队:
由军队医疗机构和地方医疗机构联合组成灾难医疗救援队,在国际上也不少见。我国也有类似的尝试,例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与湖北省红十字会联合组建灾难医学救援队,在实际救援工作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灾难医学救援中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
(一)护士的角色要求
《护士条例》规定,护士有义务参与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生自然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护士应当服从安排,参加医疗救护,护士在灾难救援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国外学者将灾难的医学救援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预备期、反应/实施期和恢复/重建/评价期。
1.第一个阶段
准备/预备期即灾难前的作用,护士的角色着重于预防、保护和准备。护士的应急准备训练分三个层次:①个人的准备,包括身体、情感、军事技能、家庭支持等准备。②临床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创伤救护的技能、伤员分类和现场疏散,对伤员的评估、个人防护设备的使用等。③团队训练,包括操作能力、相关知识、领导和管理能力,以及单位整合和认同的共同训练。
2.第二个阶段
反应/实施期即灾难中的作用,护士的主要角色包括与其他灾难救援人员的通信联系,建立伤员接收点(安置点)并进行伤员分类,对其他人员(如担架员、志愿者)的工作进行安排,安排伤员分流或转诊,救援区域的安全保障及合理分配工作人员职责等。
3.第三个阶段
恢复/重建/评价期即灾难后的作用,护士要对安置区内的伤员进行护理,并给予合理的转诊。进行灾难设施的重建工作,恢复医院设施和修复损坏的设备。尤其重要的是对现有的灾难应急反应计划进行评价,发现其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
(二)护士的素质要求
1.高尚的医德
要求护理人员不畏艰险,把伤员的痛苦和生命放在第一位,忧伤员之忧,想伤员所想,视伤员如亲人,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2.积极而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客观事物能否符合人的主观需要而引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灾区面对危险的环境和失去家园的心理脆弱的伤员,护理人员要很好地控制个人的负面情绪,始终保持情绪的积极、稳定、乐观,全身心投入到伤员的医疗救助工作中,忙而不乱地完成各项工作。
3.独立思考能力
灾区伤员多、病种多、伤情复杂,医护人员数量少,而需要救治的伤员多,这些客观情况要求护理人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救治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良好的沟通技巧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或交换信息的过程。沟通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护士可利用工作间隙,综合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方式,多与伤员交流,促进伤员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救治。
5.体能的准备
灾区的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护理人员每天要救治大批伤员,不能按时休息,生活缺少规律,并且随时有被疾病传染的危险。因此,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对灾难护理人员最基本的要求。
(三)护士的技能要求
1.加强伤员病情观察,快速判断危重伤情
护理人员依据快速检伤分类方法对伤员进行简单分类,尽一切努力确保危重伤员得到优先救治,伤情稳定后优先转送。
2.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
现场伤员伤情复杂且严重,护士要坚持危重者优先、救命第一的原则进行救援,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包括:①建立和保持通畅的气道的护理技能:如手法开放呼吸道、清除口鼻分泌物、必要时协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②穿刺技术:输液通道是补液、扩充血容量、抗休克的必备通道,是药物、血液和营养制品的供给线,是伤员的生命通道,因此,护士应熟练掌握穿刺技巧。③必要时就地取材、完善护理用具,为有效救治抢得先机,如树枝、布条制作夹板、绷带;棉布和报纸制作颈托等。④做好转运和护送途中的护理是伤员获得进一步救治的前提,同时转运途中保证吸氧、补液等治疗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