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和新穴不可喧宾夺主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是一些特定的针灸刺激点,通常称为“孔穴”或“穴位”。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穴位称为“经穴”,其他则称为“奇穴”或“新穴”。

历代针灸文献记载了一定数量的经外奇穴和新穴,如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近200个(均散见于各类病证的治疗篇中);明代《针灸大成》则专列奇穴一门,记有奇穴35穴;《类经图翼》也有“奇俞类集”篇,记有奇穴84穴;清代《针灸集成》一书则汇集了144个。

新中国诞生后,特别是1966~1976年以来,奇穴和新穴越来越多,郝金凯先生更是集经外奇穴之大成,编著了《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共2集(以下简称《图谱》),共记载奇穴和新穴1595个。上海刘炎先生也在其著作《中华奇穴大成》中收集了2200个之多,创历代文献之最。

在数以千计的经外奇穴中,其实绝大部分都与十四经脉和十四经穴有着密切的关系。著名针灸专家邱茂良教授在其《关于新穴问题》(《上海针灸杂志》,1982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从经络学、解剖组织学上有理论根据,而其附近又无经穴存在者,可考虑确定新穴。对定位合理、临床使用较久、公认有效的新穴,应予肯定,成熟的可考虑收入正经中去。”笔者也曾就经外奇穴和新穴的有关问题,发表过一些不成熟的意见(“经外奇穴和新穴浅析”,《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年第3期)。

奇穴和新穴的数目究竟应该比经穴多还是比经穴少?笔者认为:既然十四经是整个经络系统的主体,那么,经穴也理所当然应是人体所有腧穴的主体,即在防治疾病方面是起主导作用的,在数目上也应占绝对优势,否则,就是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图谱》的序和引言中讲到:“针灸穴位的增加,必然更有利于针灸疗法的应用和发展”。“针灸新穴的发现,对于针灸学的丰富和发展,必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穴位的无止境增加,就意味着人身处处都是穴。反过来说,就成了人身只有一个穴,那就是“阿是穴”。“文革”期间流行的“人身处处都是穴,无须通读十四经”,这实际上是无经无穴论。它不但不利于针灸疗法的应用和发展,更不会对针灸学的丰富和发展发生什么深远的影响,而只能使针灸学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

腧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目的增加,更重要的还表现在对腧穴功能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上。发展新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杜绝弄虚作假的华而不实作风。当今必须对大量的奇穴和新穴进行严格地检验和认真地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