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兴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
- 黄树东
- 1330字
- 2020-08-29 19:08:29
“普世价值”外衣下的“新殖民主义”
有人说,全球化是“普世价值”!世界要走向共同繁荣,必须走向全球化旗帜下的一体化。全球化认为21世纪的世界是大同的世界。这个大同世界的基本支柱是私有化和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在否定了劳动者追求世界大同理想的同时,试图把资本统治下的世界大同强加在人类头上。
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会发现这种建立在丛林法则基础上的全球化和建立在征服基础上的殖民主义没有什么差别。全球化是通向“新殖民主义”的道路。全球化通过资本—技术—制度“三位一体”的专政,通过资本—权力—市场的“铁三角”,通过程序控制和机构控制,通过丛林法则,实现少数国家对多数国家的控制,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控制,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控制。全球化向世界推销一种单一的体制,实行单一的全面开放的“一体化”,从而实现对全世界的控制。全球化就是要别人放弃“独立自主”。这不是“新殖民主义”是什么?
在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和托管体系中,为了维持帝国的经济产业和技术优势,殖民地和托管国在帝国的分工体系中就是原材料的提供地和帝国低端产业的市场。在漫长的殖民统治时期,帝国不允许殖民地从事与帝国分工无关的产业。许多殖民地被严格阻止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制造业。许多殖民地只被允许从事手工作坊一类的“制作业”。以美国为例,在漫长的殖民统治以后,独立后的美国几乎没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和企业。
全球化就是这种殖民主义。不同的是,看得见的手现在变成了看不见的手;宗主国看得见的手,变成了国际机构看不见的手;宗主国的直接统治,变成了非政府机构的统治;对殖民地权力赤裸裸的剥夺,变成了对程序和投票权的垄断;军队和暴力的统治,变成了资本和技术的统治。对强权而言,全球化是肢解对手经济体系、消除竞争对手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消除霸权的永恒忧虑的最佳办法,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乘战略,是“新殖民主义”。
全球化的这种“新殖民主义”的本质,早在它被捧成时尚以前,就被一位东方的哲人,一位中国的伟人,一位超越历史的伟大战略家所洞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论及中国的发展道路时,他就洞察到,中国如果不走独立自主的道路,将再次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既谋一时,又谋万世;有穿越历史的眼光,预见历史的发展,气壮山河地创造历史;而不是跟在历史的尾巴后面,囿于历史的表象,跌跌撞撞地追赶历史。
有人说,全球化将世界市场整合在一起。但是,全球化的世界市场从经济学角度讲是一个非均衡的世界市场。资本的“三位一体”、对程序的控制、“铁三角”的寻租方式决定了这个市场不是一个均衡的市场。发达国家对技术的垄断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均衡。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内部,“铁三角”同样导致非均衡。西方经济学认为,不均衡就是低效益。全球化是一种低效益的经济体系。
有些人宣称,全球化带来高效率。然而从本质上讲,全球化是一种低效益的国际经济体系。这种低效益有许多方面,其中之一表现为世界财富的逆向流动,表现为在急需资本的发展中国家大量国民储备被转化为外汇储备,转化为虚拟资本,人为地降低了发达国家的资本成本,人为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成本。这种世界范围内的现象导致世界范围内的低效益。
大国崛起,要领导历史潮流,要敢于反对虚假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