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民族思想之成熟与考证学之兴
- 中国文化思想简史(套装共2册)
- 常乃惪
- 4894字
- 2019-12-25 15:42:20
厌世浪漫复归实际
明朝是一个浪漫派鼎盛的时代,文学也浪漫,哲学也浪漫,实际社会的风尚也趋于浪漫。到了末年这种浪漫的弊病便显出了。一般阳明弟子,日日空谈心性,鄙实际为浅薄,其甚者则贪财好色,不顾小节,引起社会的厌恶。至于文人学士,更是天天征酒看花,国家的兴败,社会的荣衰,一些也不管,这样下去,自然久而久之,会起反动。何况当时内政的腐败,外患的迫切,都使一般学者不能不转回头来看看实际呢。
东林学派之兴起
毕竟是阳明的致良知之说有些提醒人的功效,因此最初的有关实际的运动还是起于阳明学派的枝流。当明神宗末年,信任宵小,不理政事,国事已败坏不堪,到了熹宗即位,宦官魏忠贤柄政,更是作恶多端。有退职尚书顾宪成[75]、邹元标[76]等聚徒讲学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批评时政,臧否人物,声名大起。为魏忠贤所嫉,凡是与他反对的人,都指为东林党徒,加以贬斥或诛戮,但是民间的运动还不少息。到魏忠贤失败后,东林的势力更加澎涨,有左右时局的力量。其后有张溥[77]等组织复社,也是网罗一时豪杰,言论影响于时局不少。
实践哲学的发端
东林、复社两派的长处在敢说敢行,气节昭然,但是短处则欠条理,不了解实际的真相,结果徒尚意气,无补于实际。况到明朝末年,时事已经败坏到绝顶了,这般书生们是没有力量挽救这个残局的。于是在阳明学派中便发生了更进一步的实践哲学的刘宗周[78]一派,不过他的学说在当时也未成熟,仍难免空谈心性忽略现实政治的毛病,因此仍无补于时局。不过就此可以证明阳明哲学派已到末流,本派中也起了改革运动了。
流寇之祸与社会的扰乱
明朝中年以后,好皇帝很少,除了明孝宗以外几乎每朝都是信任许多小人,恣意败坏政治。所以到世宗以后,社会已经有摇动的现象,盗贼已经纷起。加以倭寇的蹂躏东南沿海诸省,更弄得民穷财尽,幸而穆宗及神宗初年,有一个大政治家张居正出来,将政纲整饬了一下,元气稍稍恢复,然因此中朝臣及一般苟安派的士大夫之忌,死后竟遭追罪,神宗在位四十多年,昏聩糊涂,万事废弛。加以为朝鲜问题与日本的战争,以及后来满洲兴起以后在辽东的战争,花费无数金钱,社会基础就完全动摇。到了熹宗末年便流寇四起,毅宗一代更是个土匪纵横的时代。结果李自成打破北京,连明朝也亡了。流寇之中如张献忠竟专以杀人为事,在湖广、四川等处,屠人无数,真是一种无理性的时代。
种族之痛
社会上这样的扰乱现象,已经使有志气的读书人不能安枕了,不料因为流寇之祸跟着又引起了外族的侵入,演成亡国的惨剧。满洲入关之后,对于汉人百般的压迫,结果激起了汉人的民族思想。自北京陷落以后,有许多怀抱种族思想的学者,奉了明室诸王,在东南和西南半壁,对于满洲人作最后的挣扎,一直还此起彼伏支持了十七八年。这都是民族思想复活之赐。
学者的觉悟
明朝的国家结果弄到这种地步,给一般学者以一种大的刺激,大家才感觉到以前的学问实在太空虚了,因此大家都不知不觉转移到实际运动去。表现这种精神最显著的莫如顾绛[79],他自从明亡以后,就出门周游全国,所到的地方交结奇异之士。他很会理财,到一个地方住上一年半载,就置下许多产业,但是他把产业置好后,交给别人,就立刻又他去了。他走路的时候都用马驮了许多书,每到一险要关塞的地方,就将书摊开,找当地的熟悉地形和兵事的人来共同讨论。这种精神,真是觉悟后的学者的精神。
实践学派的兴起
明亡以后,一般学者最初多有做政治运动图谋反抗满洲,恢复明室的,但是这企图结果都归失败,于是又纷纷都归到讲学这条路上去。这时候讲学的风气,便是都力矫从前王学末流虚浮无实之弊,而趋重于实际方面。譬如王学本是尚空谈的,到刘宗周出来便主张实际,宗周的弟子黄宗羲,便脱去王学的门户,专私史学,开浙东一派。他的《明夷待访录》鼓吹民主思想,比卢梭还早几十年。此外顾绛、李颙[80]等虽学风不同,而主张实际则一。主张实际最彻底的要算颜元[81]、李塨[82]一派,可惜他们的学风太刻苦,不容易普及,所以不再传而绝。
民族思想与下层社会的宗教之关系
学者们和明朝遗老们的恢复计划,屡起屡仆,直到清圣祖即位以后,内治修明,国内实行统一,这种运动一时不易成功,于是有些志士们便注意到下层工作,准备将民众组织起来,以为将来恢复的预备。有许多秘密宗教会帮都是此时代所创立的。在中国一般民众中,这种组织的力量很大,后来清朝之亡与此也有关系。
清圣祖的内治
满洲初入关之时,政治很混乱,又极端对汉人取压迫手段,因此他在中国本部的地位并不十分稳固。幸而清圣祖出来,用他的适当的政治手腕,将这个难关渡过。他是一个博学多才而又实心做事的人,很了解民众和当时一班智识阶级的意思,因此对于民众极力的减轻租税,澄清吏治,使人民生活得以安定。对于学者则开博学宏词科,编辑各种巨部丛书,奖励学术和文化事业。他在位的六十年,除了开头二十年中尚有后三藩之乱及对外的战事等,以后真是个太平郅治的时代。
外蒙古之收服
蒙古人自元朝亡后,仍然退回蒙古故地,当明朝一代分为鞑靼及卫拉特两部,屡次侵犯明疆,但都未成功。到明末分为四部,在外蒙古的叫做喀尔喀蒙古,在内蒙古的叫做漠南蒙古,在东蒙古的叫做科尔沁蒙古,在新疆天山北路及青海的叫做厄鲁特蒙古。科尔沁蒙古在满洲初兴之时已经附和了满人。漠南蒙古在明末有插汉部(即今察哈尔特区)很强,其首领林丹汗与清太宗争衡,后为清兵所破,内蒙古就也归了清朝。惟喀尔喀和厄鲁特尚在独立。到清圣祖时,厄鲁特蒙古中有准噶尔部突兴,他的首领噶尔丹征服了天山南北路和青海、西藏,且进图喀尔喀,并窥伺中国的边境。清圣祖亲自出征将准噶尔打败,准噶尔遂降服于清。内、外蒙古从此归入中国领土了。
新疆、青海的开拓
厄鲁特蒙古在清初分为四部,准噶尔部占领天山北路最为强大,和硕特部在青海也很强。此外天山南路则为由中亚喀什噶尔国传来的伊斯兰教徒占据,号称回部。准噶尔部败后尚据有天山北路,传了三世,到高宗时因内乱被清兵所灭,又乘机灭了回部。青海则于世宗时已征服。从此西北也加入中国版图了。
西藏的喇嘛教
喇嘛教自元朝以后,得了中国政府的赞助,便有统治西藏的威权了。到明成祖时,有宗喀巴者起而改革旧教,自立一派,号黄衣喇嘛,以别于旧有之红衣喇嘛。宗喀巴有两个大弟子,后来分主前后藏,一号达赖,一号班禅。代代以轮回化身之说接替。后来外蒙古也迎了一个宗喀巴的弟子去,号称活佛。喇嘛教的势力可称极盛。西藏一向是独立国,到清高宗时才收归中国版图,派驻藏大臣以统治之,但是实际上仍然尊达赖喇嘛为政治首领。
中俄之势力
当十七世纪,满洲人兴起的时候,俄国也从欧洲伸展势力到亚洲,吞灭了中央亚细亚诸蒙古民族和伊斯兰教人所建的小国,又占据了西伯利亚,东南下窥黑龙江,遂与清政府发生了冲突。一六八九年两国定《尼布楚条约》,才划定东北的边界。一七二七年更定《恰克图条约》,将蒙古与西伯利亚的边界划清。从此中俄互通贸易,且俄国有留学生到北京留学。
清初的欧洲人
明朝末年欧洲人在华传教通商的事业已经很盛了,清圣祖是个博学兼通的英主,对于西洋的学问颇加欢迎,除了历法以外,如同全国的测绘地图,也是此时在华欧人的成绩。到世宗时代才取闭关主义,将欧人尽驱出境。以后一直到鸦片战争才开放。
日本与中国
日本自隋、唐间吸收中国文化,造成大化的维新。唐朝亡后,中日交通断绝。以后日本的政权归入武人之手,内乱不绝。元初蒙古人曾兴师东征,因为不习水战,结果败没。明朝中叶虽有倭寇侵略中国,但与日本政府无关。到明神宗时代,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国势才渐强起来了。丰臣氏屡次出兵与明朝争朝鲜,声势很大。秀吉死后,德川家康代兴。恰好这时明朝也亡了,遗民朱舜水[83]避到日本,极受德川氏的崇拜。他将阳明学派传到日本,鼓吹尊王思想,后来日本维新很受他的影响。德川氏采闭关政策,修明内治,以后二百多年,国内太平,文化很盛,学者也辈出。
考据学之勃兴
明末清初,厌空谈求实际的学风既然流行,当时的学者就不期然而然地走了以下的几条路。最初学者都是投身到实际政治运动,到政治运动失败后,有的从事下层社会的秘密组织,有的遁迹空门,有的远避海外,有的高隐家中,不问世事,这是一条路。内中如颜元、李塨一派,主张留心实际学问,从躬体力行做起,又是一条路。这两条路都没有什么成绩,结果遂开出考据学一条新路。考据学的始祖是顾绛,他著有《日知录》及《音学五书》等书,颇极精博。但他著书的意思本来是为的考究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的组织,以备将来政治的设施,并不是纯粹做考据的工夫。但到了他死以后,清朝的局面已经大定,汉人无法恢复,也就少有人想去做政治的运动了。于是为学问而学问的考据学才出现,有清三百年来的正统学问才成立。
考据学之鼎盛
顾绛以后,有两个最著名的考据学家,一个是阎若璩,他著有《古文尚书疏证》一书,证明《古文尚书》之伪。一个是胡渭,著《禹贡锥指》一书,证明《禹贡》之谬误,这两部书对于当时传统的宋朱熹之学颇有打击。到了高宗时代,考据学越发盛行了,就中有两大派,一吴派,以惠栋[84]为领袖,一皖派,以戴震[85]为领袖。当时考据之风已经遍满学界,因为他们排斥宋明儒者的空谈,而尊重汉儒以为近古,因此普通叫他们做汉学。最奇怪的是汉学已经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权威,而当时朝廷科举考试仍一以朱注为主,丝毫不曾改变。
史学的成绩
清朝史学以浙东一派最盛,最初黄宗羲自政治运动失败后即专门研究史学,他著的《明儒学案》是一部创作的学术史。他的弟子万斯同对于明史极有研究,现在的《明史》就是根据他的指导编成的。再后有全祖望,以研究明末史料著名。又后有章实斋著《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书,对于史学批评,确有见解。此外非浙东人的如大名崔述的《考信录》,将上古的伪史一一加以考证,也算奇书。
数学的成绩
自欧人来华以后,中国的数学界很受了些影响。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开辟了几何学一条新路。到清圣祖时代,因为圣祖自身很喜欢数学,对此颇有研究,编辑了《数理精蕴》一书,给此后数学界开了无限法门。以后的第一个数学大师要算梅文鼎。此外清朝的数学界很多,详见阮元[86]所著的《畴人传》。
清初的文学
清朝的文学也很有些人物,诗人在清初则有吴伟业、王士祯,到高宗时代有袁枚、蒋士铨、赵翼号三大家。但吴诗靡曼,王诗脆弱,袁、蒋、赵三家更是臭俗不堪,旧诗到此已至末流了。词则尚有好手,最好的要算纳兰容若的《饮水词》,他是一个满洲人,却是汉化很深。戏曲则有李渔和蒋士铨等,但也都没气魄,只有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一部杰作,洪昇的《长生殿》虽然也很得人称赞,但已经有堆垛典故的毛病了。小说中以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中国第一部好小说,此外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汝珍的《镜花缘》,就都是第二流了。此外做散文的有安徽桐城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等自成一派号桐城派,末流又分出阳湖一派。这些古文家在学术上大都是提倡宋学,但并不能胜过当时的汉学。清朝的骈文也很流行,但大都摹古,并无特创。
清代的书画
清代名画家也很多,以王翚[87]最著名,号石谷道人,他的山水画在清朝一代势力极大。与他同时的恽格[88],则以画花鸟著名。平心而论,清代的画家实在没有什么超胜前代的天才。书法在清朝也很流行,最大的名手要算仁宗朝的邓石如[89],他的字集众家之长而又能开创新派,气象最为伟大。
清代的戏剧
清代的音乐没有什么大成就,但昆剧却非常发达。当时的王公大臣,乃至平民中之稍有钱者,都喜欢提倡昆剧,家里养着戏班子,造出许多戏剧人才,比明朝还要盛行。
极盛时代的社会风俗
清朝自圣祖起经过世宗而至高宗,祖孙三代传世一百三十多年,是清朝极盛的时代。清圣祖时代政治修明,人民生计经过六十年的休养,已经非常充裕。再加以世宗在位十三年的励精图治,所以到高宗时代,社会景象非常之富丽,高宗是个豪侈成性的人,他六下江南,靡费无数。当时江苏扬州为盐商荟萃之地,产生许多大富豪,他们的穷侈极欲比皇帝还过几分。高宗又努力于对外的武力,结果军费也花得不少。末年宠信了一个权相和珅,招权纳贿,天下元气更被剥削得干干净净。加以自世宗以来励行压迫思想的手段,屡兴文字之狱,结果将士人都弄成阘茸[90]卑污一流。因此高宗末年,湖南的苗乱刚平,川楚的白莲教匪就起来,到了仁宗以后,内忧外患,交逼而来,就不是以前那种升平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