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森颂
-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
- 1101字
- 2021-03-26 07:12:37
二、关于体例编排
1.关于栏目设置与作品排序。如何设置本诗集的编排体例,是出版之前一直困扰编辑人员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在前期充分调研、反复权衡、合理取舍的基础上,结合诗词内容和专家意见,逐渐排除按专题、时间或作者身份排序等选项,最终决定以古体诗、古体词、现代诗为版块(一级栏目)划分,各版块内按作者姓氏拼音顺序的原则编排全部诗词,以求得体例合理性的“最大公约数”。例如,我们发现,如果按专题或时间排序,则以悼念、祭奠类诗词为主,时间也相对集中在2009年11月(钱学森逝世之际)这一阶段,很容易出现栏目内容比重失衡现象。而且,即便按照专题排序,多数作品并没有明显的专题属性。很多作品在风格上集悼念、歌颂于一身,在内容上,集成就、事迹、风范于一体,“专题”的定位与界限很难把握。如果按照作者身份排序,似有“唯地位论”、“唯身份论”之虞,既不利于作品的宣传,也违背了我们编辑出版这本诗集的初衷(即要体现“人民性”,不厚此薄彼),还与钱学森本人一贯倡导的平等原则相悖。
当然,话说回来,我们清楚地知道,无论按照哪一种标准编排,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也不可能让每一位读者都满意,只求做到具有相对合理性,能为多数读者所接受。
2.关于编辑体例。为便于读者了解并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和来源,我们按照“题名—作者—内容—作者注—编者注—作者简介—出处”七个方面,依次对作品进行统一体例编排,以最大限度地呈现作品的全貌。其中,“编者注”、“作者简介”及“出处”为本书编辑人员的主要工作。面对数百首诗词、几百位作者,编者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查找、考证、比对、联络,以确保全面准确、真实可信、万无一失。我们认为,这既是对作者、对作品负责,也是对读者、对社会负责,同时也更能体现我们的编辑工作在诗集中的价值所在。当然,不无遗憾的是,限于各种条件,并非所有作品在付梓之前均具备上述“七要素”。尤其是诸多网络作品,因多数为佚名作者或发布时作者只留有网名,我们虽已尽最大努力去查询、考证其信息,仍因无法直接跟作者取得联系,从而无从获知作者的准确身份及作品的其他来源(如出版或发表情况)。
另外,有些作品因时代久远,作者职务变化较大,工作单位变迁较频繁,有的甚至已过世,具体信息很难考证清楚甚至无从查考。对此,我们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团队力量,争取联系其以前或生前工作单位;有的作者信息不完整或缺失(如已在报刊发表的诗词作品,通行体例只标注作者姓名,至多再标注其所属省级行政单位名称,这给我们的考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且重名现象较普遍,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根据自身判断建立对应关系,做到对号入座而不张冠李戴。如有错讹,还请作者理解,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