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草 部

干姜

成聊摄云: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又云:干姜之辛,以散里寒。又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姜、附之辛热以胜寒。又云:干姜之辛,以温胃散寒。

洁古云: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用水同煎二物,姜附汤是也,亦治中焦有寒。《主治秘诀》云:性热,味辛。气味俱厚,半浮半沉,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其用有四:通心气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二也,发散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又云:辛温纯阳。《内经》云“寒淫所胜,以辛散之”,此之谓也。干生姜气温味辛,主伤寒头痛,鼻塞,上气,止呕吐、咳嗽。生与干同治,与半夏等份,以治心下急痛。

东垣云:干姜,味苦、辛,温,纯阳。主温中,治霍乱,腹冷痛,除冷气,治寒嗽,温经破血,去风。又云:主发散寒邪。如多用,则耗散元气。盖辛以散之,则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散内寒,散阴寒、肺寒。与五味子同用治嗽,以胜寒邪。正气虚者发寒,与人参同用,补脾温胃,去腹中寒甚,平以辛热也。

海藏云:经炮则味苦,温脾燥胃,所以理中,其实主气而泄脾。易老云:干姜能去下焦之寒,故四逆汤用之。干姜本味辛,及见火后稍苦,故止而不行,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此者,以其四逆也。或问东垣曰:干姜一味辛热,又云补脾,今言泄脾而不言补,何也?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气,是泄脾中寒湿之邪气,盖以辛热之剂燥之,故曰泄脾也。

丹溪云:治血虚发热,须以补阴药同用。入肺中,利肺气。入肾中,燥下湿。入气分,引血药以生(1)血。

生姜

成聊摄云:姜、枣味辛、甘,固能发散,而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

洁古云:生姜,性温,味辛、甘,气味俱厚,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制厚朴、半夏毒一,发散风邪二,温中去湿三,益脾胃药之佐四。

东垣云:生姜为呕家之圣药。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物能行阳而散气。又云:生姜消痰下气,益脾胃,散风寒。主伤寒头痛、鼻塞,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又云:生姜与大枣同用,调和脾胃。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

海藏云:孙真人言生姜为呕家圣药。或问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开胃口?俗指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人问曰:人言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生姜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论之可也,若有病则不然也。姜屑比之干姜不热,比之生姜不润,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也。

葛根

成聊摄云:《本草》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以中风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也。

洁古云:治脾胃虚热而渴,解酒毒,通行足阳明经。《主治秘诀》云:性寒,味甘,气味俱薄,体轻上行,浮而微降,阳中阴也。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酒二也,发散表邪三也,发散小儿疮疹难出四也。益阳生津,不可多服,恐损胃气。

东垣云:葛根味甘,纯阳。主消渴,身大热,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又云:干葛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而解肌热。

海藏云:入足阳明经。东垣云:世或初病太阳证,便服葛根升麻汤者,是遗太阳,不惟遗经,反引太阳邪气入于阳明,不能解也。朱奉议(2)云:头痛如破者,连须葱白汤主之。次又不已者,葛根葱白汤主之。恐太阳流入阳明,故用此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而非太阳药也。故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内加麻黄、葛根也。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知葛根非太阳药,即阳明药也。易老又云:太阳初病,未入阳明,头痛者,不可便服葛根汤发之。若服之,是引贼次家也。若额颅痛者可服之。葛根汤乃阳明自中风之仙药也。

瓜蒌根

成聊摄云:瓜蒌根,味苦,微寒,润枯燥者也。加之则津液通行,是为渴所宜也。又云: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瓜蒌根之苦,以生津液。又云:苦以泄之。瓜蒌实味苦寒,通胸中郁热,苦寒以泄热。

洁古云:性寒,味苦,阴也。能解烦渴,心中枯渴者,非此不能除。

东垣云:瓜蒌根,味苦,寒,纯阴。止渴,生津液。苦寒与酸辛同用,以导肿气。

丹溪云:瓜蒌实属土而有水。《本草》言治胸痹,以其味甘性润,甘能补肺,润能降气。胸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嗽之要药也。又云:洗涤胸膈中垢腻,治消渴之神药也。

苦参

洁古云:苦参气寒,味苦,是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主治秘诀》云:苦,阴,气沉,逐湿。

东垣云:苦参能治热毒风,皮肤烦燥生疮,赤癞脱眉。

丹溪云:苦参属水而有火,能峻补阴气。或得之而腰重者,以其气降而不升也,非伤肾之谓。治大风有功,况风热细疹乎?

当归

成聊摄云:《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皆属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于心,当归之苦,以助心血。

洁古云:当归头止血,尾破血,身和血。若全用,一破一止,亦和血也。使头是一节硬实处,使尾是尖细处。《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辛。气厚味薄,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三:心经本药一也,和血二也,治诸病夜甚三也。治上治外,须以酒浸。可以溃坚,凡血受病须用之。眼痛不可忍者,以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又云: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

东垣云: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又云:当归、熟地黄、牡丹皮,此三味于诸经和血、生血、凉血之药也。又云: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稍(3),酒洗糖黄色者,嚼之,大辛,可能溃坚,治血通用。甘以和血,辛温以润内寒,苦以助心散寒。

海藏云:《别说》言产后恶血上冲,气血昏乱者,服之即定。此盖能使气血各有所归,恐圣人立当归之名,必因此出。入手少阴,以其心生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能(4)养血也。入足厥阴,以其用藏血也。若令用在参、芪,皆能补血。用在牵牛、大黄,皆能破血。佐使分定,用者当知。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论诸经头痛,俱在细辛条下。惟酒煎当归,治诸头痛。盖诸头痛皆属肝木,故以血药主之。《本经》云:当归主咳逆上气。当归血药,如何治胸中气?《药性论》云:补女子诸不足。此言尽当归之用。

麻黄

成聊摄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又云: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

洁古云:麻黄发太阳、少阴经汗,入手太阴。《主治秘诀》云:性温,味甘、辛,气味俱薄,轻清而浮,升阳也。其用有四:去寒邪一也,肺经本药二也,发散风寒三也,去皮肤寒湿及风四也。泄卫中实,去荣中寒。又云:麻黄苦,为在地之阴,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

东垣云:去表上之寒邪。甘缓,热,去节用,以解少阴经之寒,散表寒,散浮热。又云: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发表出汗,通九窍,开毛孔,治咳逆上气。

海藏云:麻黄入足太阳、手太阴,能泄卫实而发汗及伤寒无汗,咳嗽。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经药,其实荣卫药也,以其在太阳地分,故曰太阳也。本病者即荣卫,肺主卫,心主荣,卫为气,荣为血,乃肺心所主,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咳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通草

洁古云:气平,味苦。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

东垣云:通草味辛、甘,纯阳。能泄肺,利小便。又云:木通味甘而淡,性平,气厚味薄,阳也。通经利窍,去小肠之热。又云:通草甘平,以缓阴血。

灯心草

洁古云:气平,味甘。通阴窍涩不利,利小便,除水肿、癃闭、五淋。《主治秘诀》云:辛甘,阳也,泻肺。

丹溪云:灯心草属金。火烧为灰,取少许吹喉中,治急喉闭,甚捷。

白芍药

成聊摄云: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又云: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又云:正气虚弱,收而行之。芍药之酸,以收正气。又云:酸收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气。又云:肺燥气热,以酸收之,以甘缓之。芍药之酸,以敛逆气。

洁古云:白芍药补中焦之药,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黄芩。恶热而痛,加黄柏。若恶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药二分,炙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药也。如寒月大寒腹痛,加桂一钱半,水二盏,煎一盏服。《主治秘诀》云:性寒,味酸,气厚味薄,升而微降,阳中阴也。其用有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痢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白补赤散,泻肝补脾。酒浸引经,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东垣云:芍药味酸而苦,微寒。气薄味厚,阴也,降也。收脾经之阴气,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阳而收阴气,泄邪气。扶阴与枣、生姜同用,以温经散湿通塞,利腹中痛。胃气不通,肺燥气热,酸收甘缓,下利必用之药也。经云肺欲收,以白芍药之酸收之。

海藏云:《衍义》言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者为佳。花叶多则根虚,然其根亦多赤色,其味涩,若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余如经。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而赤泻。东垣云:但涩者为上。或问《古今方论》以涩为收,今《本经》言利小便,何谓也?东垣曰:芍药能停诸湿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非通利之也。又肾主大小二便,以此益阴滋湿,故小便通也。又问:缓中何谓?曰: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又问:当用何药?曰:当用四物汤,其内有芍药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入手足太阴,大抵酸涩者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收降之体。又能治血海而入九地(5)之下,复至厥阴也。后人用赤泻、白补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补,在南方故泻也。

丹溪云:白芍药酒浸炒,与白术同用则补脾,与川芎同用补肝,与人参、白术同用则补气。治腹中痛下利者必炒,后重者不炒。惟治血虚腹痛,诸腹痛皆不可治。

玄参

洁古云:气寒味苦。治心中懊img6,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东垣云:足少阴肾经君药也,治本经须用。

海藏云:易老言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活人》治伤寒阳毒用玄参升麻汤,治汗吐下后毒不散,即知肃清枢机之剂。以此论之,治空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以玄参为圣药也。

秦艽

洁古云:秦艽本功外又治口噤,肠风泻血。《主治秘诀》云:性平,味咸。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阳明下牙痛,及除本经风湿。

东垣云:秦艽味苦、辛,阴中微阳。主寒湿风痹,肢节痛无问新久,通挛急,传尸骨蒸。

知母

成聊摄云:上热者以苦泄之。知母、黄芩之苦,凉心去热。

洁古云:知母治足阳明大热,大补益肾水膀胱之寒。《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三:泄肾经之火一也,作利小便之佐使二也,治痢疾脐下痛三也。肾经本药。若欲上头引经,皆须用酒炒。刮去皮毛,用里白者佳。

东垣云:知母味苦,阴中微阳,凉肾经。

海藏云:东垣言入足阳明经、手太阴经,味苦,寒润。治有汗骨蒸,肾经气劳,泻心。仲景用此为白虎汤治不得眠者,烦躁也。烦者肺也,躁者肾也。以石膏为君主,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源。缓以粳米、甘草之甘,而使之不速下也。经云:胸中有寒者,瓜蒂散主之。又云:表热里寒者,白虎汤主之。夫以瓜蒂、知母味皆苦寒,而治胸中之寒,何也?盖成无己注云即伤寒寒邪之毒为热病者也,读者当逆识之。如《论语》言(6)乱臣十人之类,“乱”字训作“治”字也。仲景所言“寒”之一字,举其初而言(7)之,热病在其中矣。若以“寒”字为寒冷之寒,则无复用寒苦之剂。兼言白虎汤证,尺寸俱长,则其热可知之矣。

贝母

成聊摄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贝母之苦辛,用以下气。

海藏云: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仲景以小陷胸汤主之。白散亦可服,以其内有贝母也。《别说》云: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殊有功。今用以治心口气不快、多愁郁者,信然。海藏祖方下乳三母散,用牡蛎、知母、贝母三物为细末,以猪蹄调下。

香白芷

洁古云:治足(8)阳明头痛,中风寒热,解利药也。以四味升麻汤中加之,通行手、足阳明经也。《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辛。气味俱轻,阳也。阳明行经之药,治阳明经头痛在额,及治风通用,去肺经风热,头面皮肤燥痒。

东垣云:白芷,味辛纯阳。治风邪,止渴,呕吐,头风侵目泪出,头眩目痒,治目赤胬肉,排脓,治疮痍疥癣,长肌肉,散阳明经之风。又云:通行手、足阳明经,又为手太阴之引经。

海藏云:其气芳香,治正阳阳明头痛。与辛夷、细辛同用,治鼻病。内托,用此长肌,则阳明可知也。

黄芩

成聊摄云:苦入辛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泄痞热。又云:阳有余,以苦除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除热。

洁古云: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赤肿,瘀肉壅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诀》云:性凉,味苦甘,气厚味薄,浮而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气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又治下痢脓血,稠黏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与芍药、甘草同用。易老又云:肌热及去痰,用黄芩。上焦湿热,亦用黄芩,泻肺火故也。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梢根,及引经药用之。

东垣云:黄芩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又云:治发热、口苦。

海藏云:东垣言黄芩味苦而薄,中枯而飘,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热,入手太阴经之剂也。细实而中不空也,治下部妙。陶隐居云:色深坚实者好。圆者名子芩,又治奔豚,脐下热痛。飘与坚有高下之分,与枳实、枳壳同例。黄芩,其子主肠澼脓血。其根得厚朴、黄连,主腹痛。得五味子、牡蒙(9)、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敛、赤小豆以疗鼠瘘。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而主妊娠,安胎散内多用黄芩,医亦常用。《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减三黄丸,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久服之,行及奔马,甚验。

丹溪云:黄芩安胎者,乃上中二焦药,降火行下也。缩砂安胎者,治痛,行气也。若血虚而胎不安者,阿胶主之。治痰热者,假此以降其火也。

败酱

海藏云:仲景治腹痈肠有脓,用薏苡仁附子败酱汤。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三物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取一升,顿服之。小便当下,愈。《时习》云:入手厥阴、足少阴经。

藁本

洁古云:此太阳经风药,治寒气郁结于本经,治头疼、脑痛。大寒犯脑,令人脑痛齿亦痛。《主治秘诀》云:味苦,性微温,气厚味薄而升阳也。太阳头痛必用之药,足太阳本经药也。顶颠痛,非此不能除。

东垣云:通行手、足太阳经。气力雄壮,治风通用。又云:治头面及遍身皮肤风湿。

海藏云:此与木香同治雾露之气,与白芷同作面脂药。仲景云:清明以前,立秋以后,凡中雾露之气,皆为伤寒。又云:清邪中于上焦,皆雾露之气。神术白术汤内,加木香、藁本,择其可而用之。此既治风又治湿,亦各从其类也。

玄胡索

海藏云:一名延胡索,避宋讳也。治心气痛、小腹痛如神。入足厥阴经。

石香葇

丹溪云:香薷属金与水,而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又云:大叶香薷,去暑,利小水,浓煎汁成膏丸而服之,可治水胀。

艾叶

洁古云:艾叶苦,阴中之阳。温胃。

丹溪云:艾属火而有水,生寒,熟温。生捣汁服,可止血。本草止言其温,不言其热。其性入火炙则气下行,入药服则气上行。世人喜温,今妇人欲子者,率多服之。及其毒发,何尝归咎于艾,惜哉。予考《图经》而默有感于其中也,故云。

牛蒡子一名恶实

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疮疽头。《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

东垣云:恶实,味辛,平,甘温。主明目,补中,除风及皮肤风,通十二经。

水萍

丹溪云:浮萍发汗,尤甚麻黄。

地榆

洁古云:性寒,味苦,气味俱薄,体沉而降,阴中阳也。专治下焦血。

东垣云:治下焦血,肠风下血及泻血,下血须用之。又云:地榆味苦、甘、酸,阳中微阴。主妇人乳疾、七伤、带下,治下部脓血。

白薇

海藏云:白薇根状似牛膝、白前而短小。疗卒惊邪风、狂痓病。《局方》中多用治妇人,以《本经》疗伤中淋露故也。

海藻

成聊摄云:咸味涌泄,海藻咸以泄水气。

洁古云:海藻苦、咸,寒,阴也。治瘿瘤、马刀诸疮坚而不溃者。《内经》云:咸能软坚。营气不从,外为浮肿,随各引经之药治之,无肿不消,亦泄水气。

汉防己

洁古云:气寒,味苦。疗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脚气,补膀胱,去留热,通行十二经。《主治秘诀》云:辛、苦,阴也,泄湿气,去皮净用。又云:去下焦湿肿与痛,并膀胱火邪,必用汉防己、龙胆、黄柏、知母也。

东垣云:防己,大苦,寒,纯阴。能泄血中之湿热,通血中之滞塞,补阴泻阳,助秋冬、泻春夏之药也。比之于人,则险而健者也。险健之人,幸灾乐祸,遇风尘之警,则借为乱阶。然而见善亦喜,逢恶亦怒,如善用之,则可以敌凶暴之人,突险固之地。此瞑眩(10)之药,圣人所以存而不废尔。今夫防己闻其臭则可恶,下咽则令人身心为之烦乱,饮食为之减少。至于十二经有湿热壅塞不通,及治下疰(11)脚气,除膀胱积热,而庇其基本,非此药不可。真行经之仙药,无可代之者。复有不可用者数端:若遇饮食劳倦,阴虚生内热,元气、谷气已亏之病,而以防己泄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人大渴引饮,是热在上焦肺经气分,宜渗泄之,其防己乃下焦血药,此不可用二。如外伤风寒,邪传肺经,气分湿热,而小便黄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气病,禁用血药,此不可用三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虚渴,宜补以人参、葛根之甘温,若用苦寒之剂则速危,此不可用四也。不止如此,但上焦湿热者,皆不可用。若下焦有湿热,流入十二经,以致二阴不通,然后可审而用之也。又云:太阳本经药也。

天麻

洁古云:治风痰眩运(12)头痛。

高良姜

洁古云:气热,味辛,纯阳。健脾胃。

东垣云:良姜,味辛,大温,纯阳。主胃中冷逆,霍乱腹痛,健脾胃。

茴香

洁古云:茴香破一切臭气,调中止呕,下食。

东垣云:补命门不足之药。

海藏云:茴香本是治膀胱药,以其先丙,故云小肠也,能润丙燥。以其先戊,故从丙至壬,入手、足少阴。二药相合,以开上下经之通道,所以丙与壬交也。手、足太阳药。

红蓝花

洁古云:破留血神验。入心养血,谓其苦温,为阴中之阳,故入心。

东垣云:红花和血,与当归同用。

丹溪云:破留血,养心血。多用则破血,少用则养血。

牡丹皮

洁古云: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药,是犀角地黄汤中一味也。《主治秘诀》云:辛、苦,阴中阳也。凉骨热。

东垣云:牡丹皮辛味苦寒,阴中之阳。主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妇人冷热血气,排脓,通经,凉骨蒸。又云:去肠胃中留血滞血,于诸经皆能和血、生血、凉血。

海藏云:易老言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阴也。志不足者,足少阴也。故仲景八味丸用之。牝牡乃天地之称,牡丹为群花之首。叶为阳发生,花为阴成实,丹为赤即火,故能泻阴中之火。牡丹皮主手厥阴、足少阴无汗之骨蒸。地骨皮主足少阴、手少阳有汗之骨蒸。又云:牡丹皮,治胞中之火。

京三棱

洁古云:气平味苦,阴中阳也。破积气,损真气,虚人勿用。火炮制使。

东垣云:京三棱味苦平,阴中微阳。治癥瘕、癖积、结块、胀满,治气胀。

海藏云:其色白,破血中之气。又云:荆三棱、蓬莪术,治疮坚硬,甚者用之,为坚者削之也。

青黛

丹溪云:青黛能收五脏之郁火,解热毒,泻肝,消食积。

郁金

洁古云:郁金,味辛、苦,纯阴。凉心经。

东垣云:郁金,主积血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痛。

丹溪云:上行之药也。

肉豆蔻

海藏云:入手阳明经。

丹溪云:肉豆蔻属金与土,温中补脾有功。《日华子》言其下气,盖以脾得补而善运化,其气自下,非若香附、陈皮之快泄也。《衍义》不详其实,谩尔因此,遂以不可多服。

天南星

东垣云:南星味甘、辛,阴中之阳。主中风降痰麻痹,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乃肺经之本药。

丹溪云:南星欲其下行,以黄柏引之。

缩砂蜜

洁古云: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

海藏云:缩砂与檀香、白豆蔻为使,则入肺。与人参、益智为使,则入脾。与黄柏、茯苓为使,则入肾。与赤、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入手足太阴、手足阳明经。

丹溪云:缩砂安胎止痛,行气故也。

蓬莪术

海藏云:蓬莪术其色黑,破气中之血。入气药中,发诸香。虽为泄剂,亦能益气。故孙用和(13)治气短不能续,所以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汤中多用此也。

香附子

洁古云:味甘、苦,微寒,气厚于味,阳中阴也。快气。

东垣云:香附子,味甘,微寒。除胸中热,充皮毛,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

海藏云:后世人用治崩漏,《本草》不言治崩漏。《图经》云:膀胱间连胁下,时有气妨,皮肤瘙痒、瘾疹,饮食不多,日渐瘦损,常有忧愁,心忪少气,以是知益气血之药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气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是推陈也。与巴豆能治泄泻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义。

丹溪云: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药必用之,以引至气分而生血,此阳生阴长之义也。

红豆蔻

海藏云:是高良姜子也。畏良姜。用红豆复用良姜,如用官桂复用桂花同义。

白豆蔻

洁古云:荡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饮食。《主治秘诀》云:性热,味辛,气味俱薄,轻清而升,阳也。其用有五:肺经本药一也,散胸中滞气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温暖脾胃四也,赤眼暴发、白睛红者用之少许五也。

东垣云:白豆蔻味辛,大温,纯阳。主积冷气,止呕逆翻胃,消谷下气,去太阳经目内大眦红筋。

海藏云:入手太阴经,别有清高之气。上焦元气不足,以此补之。

黑附子

成聊摄云:附子之辛温,固阳气而补胃。又云: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又曰: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

洁古云:黑附子,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肾(14)中寒甚。以白术为佐,谓之术附汤,除寒湿之圣药也。治湿药中宜少加之,通行诸经,引用药也,及治经闭。《主治秘诀》云:性大热,味辛、甘,气厚味薄,轻重得宜,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三:去脏腑沉寒一也,补助阳气不足二也,温暖脾胃三也。然不可多用,慢火炮制,去皮脐用。又云:附子,热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又云非附子不能补下焦之阳虚。

东垣云:黑附子味辛、甘,温,大热纯阳。治脾中大寒。主风寒咳逆,温中。又云:散脏腑沉寒,其气亦阳,补诸不足。不宜多用,经曰壮火食气故也,用之则须以甘草缓之。辛热以温少阴经,以温阳气。散寒发阴,必以辛热。湿淫所胜,腹中痛,用之补虚胜寒。蛔动胃虚,则气壅满,甘令人中满,去术加此,补阳散壅。

海藏云:附子入手少阳、足少阴,三焦、命门之剂。其浮中有沉,无所不至。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凉、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四逆也。

丹溪云:《衍义》论附子有五等,同为一物,以其形象命名而为用,至哉言矣!然犹有未明也。仲景八味丸,以附子为少阴之向导,其补自是地黄为主,后世因以附子为补药,误矣。附子之性,走而不守,但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可致远尔。乌头、天雄皆气壮形伟,可为下部药之佐。惜无表其害人之祸者,相习用之,为治风之药,杀人多矣。如治风治寒,有必须用附子、乌头者,当以童便煮而浸之,以杀其毒,且可以助行下之力。入盐尤捷也。

乌头

洁古云:治风痹、血痹、寒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主治秘诀》云:性热,味辛、甘,气厚味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六:除寒疾一也,去心下痞坚二也,温养脏腑三也,治诸风四也,破积聚滞气五也,感寒腹痛六也。

东垣云:乌头,味辛、甘,温,大热纯阳。主中风,除寒湿痹,行经散风邪。不宜多用。

海藏云:乌附之类,皆水浸炮裂,去皮脐用之。然多外黄里白,劣性尚存些少,莫若乘热切作片子再炒,令表里皆黄色,劣性尽去为良也。今人罕知如此制之。

天雄

洁古云:非天雄不能补上焦之阳虚。

白附子

东垣云:味辛、甘,微温,纯阳。主血痹,行药势,治中风失音。

半夏

成聊摄云: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以除烦呕。辛入肺而散气,辛以散结气,辛以发音声。

洁古云: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诀》云:性凉(15),味辛、苦,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中阳也。其用有四:燥脾胃湿一也,化痰二也,益脾胃之气三也,消肿散结四也。渴则忌之。又云:去痰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然多用则泻脾胃。

东垣云:半夏主中风,除痰。生温,熟寒。健脾胃,止呕吐,去胸中痰满。又云:渴者,禁半夏。

丹溪云:半夏属金与土。仲景用于小柴胡,取其补阳明也,岂非有燥脾土之功欤!

大黄

成聊摄云:大黄谓之将军,以苦荡涤。又云:宜下必以苦,大黄之苦寒以下瘀热。又云:肠燥胃强,以苦泄之。大黄、枳实之苦,下燥结而泄胃强也。

洁古云:大黄之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大肠不通,荡涤肠胃间热,专治不大便。《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四:去实(16)热一也,除下焦湿二也,推陈致新三也,消宿食四也。用之酒浸煨熟,寒因热用也。又云:味苦,纯阴。热淫所胜,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又云:腹中实热者,用大黄、芒硝。又云:大黄,苦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海藏云:味苦,寒,阴中之阴也。下泄推陈致新,去陈垢而安五脏。谓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无异,所以有将军之名。入手、足阳明经。以酒引之,上至高巅。以舟楫载之,可浮胸中。本苦泄之性,峻至于下。以酒将之,可至至高之分。若物在高巅,人迹不及之处,必射以取之也。故太阳阳明、正阳阳明,承气汤俱用酒浸。惟少阳阳明为下经,故小承气汤不用酒浸也。襟证方有生用者,有用面裹蒸熟者,其制不一。《衍义》云: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或曰:心气不足矣,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汤,何也?答曰:心气独不足,则不当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以客之,故吐衄。以苦泄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两全之。有此证者用之,无不效,量虚实而用之。

丹溪云:大黄属水与火,苦寒而善泄。仲景用之以治心气不足而衄血者,名曰泻心汤。正是因少阴经之阴气不足,本经之阳气亢甚,无所辅着,以致阴血妄行而飞越,故用大黄泄去亢甚之火,使之和平,则血归经而自安矣。夫心之阴气不足,非一日矣。肺与肝俱各受火而病作,故以黄芩救肺,黄连救肝。盖肺者阴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肺肝之火既退,阴血自复其旧矣。《衍义》不与明说,而曰热因不足而客之,何以明仲景之意,开后人之盲聩乎?

葶苈

成聊摄云:葶苈、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满。

东垣云:葶苈苦寒。熬,与辛酸同用,以导肿气。

海藏云:葶苈,仲景用苦者。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则下泄,甜则少缓,量病虚实用之,不可不审。《本草》虽云甜苦主治同,然甜苦之味,安得不异?仲景葶苈大枣泻肺汤用之。

丹溪云:葶苈属火与水,性急,善逐水。病人稍虚者,宜远之。其杀人甚速,何待久服而后致虚也!

桔梗

成聊摄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贝母之苦辛,用以下气。又云:桔梗辛温以散寒。

洁古云:桔梗,治咽喉痛,利胸中气。《主治秘诀》云:味辛、苦,微温,味厚气薄,阳中阴也。肺经之引药,辛苦微温,乃散寒呕。若咽中痛,非此不能除。阳中之阳,谓之舟楫。诸药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治鼻塞,去芦,米泔浸一宿,焙干用。

东垣云:桔梗性凉,味甘、苦,味厚气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五:利胸膈咽喉气壅及痛一也,破滞气及积块二也,肺部风热三也,清利头目四也,利窍五也。

海藏云:入手太阴、足少阴(17)经。易老言桔梗与国老并行,同为舟楫之剂,如用将军苦泄峻下之药,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非此辛甘不居,譬如铁石入江,非舟楫不载,故用辛甘之剂以升之也。《衍义》云:治肺热气奔促,咳逆,肺痈排脓。

丹溪云:桔梗能开提气血,气药中宜兼用之。

旋覆花

成聊摄云: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覆之咸,以软痞硬。

海藏云:发汗、吐、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者,宜此。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旋覆代赭汤。胡洽(18)治痰饮两肋胀满,旋覆花丸用之尤妙。

射干射音夜

洁古云:射干苦,阳中阴也。去胃中痈疮。

东垣云:射干味苦,平,阳中之阴。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消肿毒,通女人月经,消瘀血。

海藏云:仲景治咽中动气,或闭塞,乌扇(19)汤中用之。《时习》云:仲景射干汤用之。乌扇,是射干苗也。

丹溪云:射干属金而有木与水、火,行厥阴、太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又曰:治便毒。此乃足厥阴湿气,因疲劳而发。取射干三寸,与生姜同煎,食前服。利三两行,效。又治喉痛,切一片噙之,效。紫花者是,红花者非。

恒山

丹溪云:恒山属金而有火与水,性暴悍,善驱逐,能伤真气,功不掩过者也。病者稍近虚怯,勿用也。雷公有云:老人与久病人切忌之。

蜀漆

洁古云:蜀漆味辛,纯阳破血。

东垣云:蜀漆,破腹中痈瘕,坚结痞气,积聚邪气。主瘴鬼、久疟不瘥。又云:蜀漆洗去腥,与苦酒同用,以导胆。

海藏云:火邪错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

甘遂

洁古云:味甘,寒,有毒。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之。

东垣云:甘遂味苦,寒,纯阳。主大腹肿满,能泻十二种水气肿满。

海藏云:甘遂可以通水,以其气直达透所结处。

白及与白蔹同

洁古云:白及苦、甘,阳中阴也。止肺血,涩与白蔹同。

东垣云:白及,味苦、辛、甘,阳中阴也。主痈肿,恶疮,败疽,发背,瘰疬,肠风,痔漏,汤火疮。

大戟

成聊摄云:苦以泄之。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肾所主也。

洁古云:大戟,味苦、甘,寒,阴中微阳也。泻肺气,却能损真气。

海藏云:此泽漆根也。与甘遂同为泄水之药,湿胜者以苦燥除之。

芫花

成聊摄云:芫花下十二种水。水去,利则止。

海藏云:张仲景以芫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利则止,其意如此。若用时当以意斟酌,不可使过与不及也。仍须是有此证者,方可用之。仲景小青龙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用之,盖利水也。

威灵仙

东垣云:威灵仙味苦,纯阳,主诸风湿冷,宣通五脏,去腹内癖滞,腰膝冷痛及折伤。

丹溪云:属金与木,其性好走。治痛风之要药也,在上痛者尤效。须量病人,稍虚者即禁用之。

牵牛子

东垣云:牵牛子,非《神农》之药也。《本草名医续注》云:味苦,寒,能除湿,利小水,治下疰脚气。据所说气味主治俱误矣,何以明之?凡药中用牵牛者,少则动大便,多则下水,此乃泄气之药。试取尝之,即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壮,渐渐不绝,非辛如何?续注家乃谓味苦寒,其苦寒果安在哉?若以为泻湿之药,犹不知其的也。何则?此物但能泻气中之湿热,不能泻血中之湿热。况湿从下受之,下焦主血,是血中之湿,宜用苦寒之味,今反以辛药泻之,其伤人必矣。夫湿者,水之别称,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湿,则宜用之。今用药者,不问有湿无湿,但伤食,或欲动大便,或有热服,或作常服克化之药,俱用牵牛,岂不误哉。殊不知牵牛辛烈,泻人元气,比之诸辛药泻气尤甚,以其辛之雄烈故也。经云:辛泻气,辛走气,辛泻肺。气病者,无多食辛。此一味泻人元气,至甚神速。况饮食失节,劳役所伤,是胃气不行,心火乘之,肠胃受火邪,名曰热中脉。经云:脾胃主血。所生病当血中泻火,润燥补血,破恶血,泻胃之湿热及胸中热。是肺受火邪,当以黄芩之苦寒泻火,以当归之辛温和血,以生地黄之苦寒凉血补血,少加红花之辛温以泻血络,以桃仁之辛甘油腻之药以破恶血,兼除燥润大便。然犹不可专用,须于正药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甘草诸甘温、甘寒、补元气、泻阴火之药内兼而用之。何则?上焦元气已自虚弱,若反用牵牛大辛辣气味俱阳之药以泻水、泻元气可乎?津液已不足,口燥舌干,而重泻其津液,利其小便,重泻已虚之元气,复竭其津液,致阴火愈甚,可乎?故重则必死,轻则夭人寿,诚可悯也,今重为备言之。牵牛感南方热火之化所生者也,血热而泻气,差误甚矣。若病湿胜,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耳。湿去则气得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经云:一脏不平,以所胜平之。火能平金而泻肺气者,即此也。近世钱氏泻黄散中独用防风,比之余药过于两倍者,以防风辛温,令于土中,以泻金来助湿者也。经云从前来者为实邪,谓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此之谓以所胜平之者也。古人有云牵牛不可耽嗜(20),耽嗜则脱人元气。经云秋不食姜,令人泻气,故夏月食姜不禁,为热气正旺之时,夏宜以汗散火,令其汗出,以越其热,故秋月则禁之。《朱晦庵语录》中有戒:秋食姜,则夭人天年。经只言辛泻气,而晦庵戒之深者也。姜尚如此,况牵牛乎!今所以言此者,明味辛之物,皆有宜禁之时,亦犹牵牛不可一概用之也。张仲景治七种湿证,小便不利,无一药中有犯牵牛者,仲景岂不知牵牛能泄湿利小便也。为湿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气病,不可用辛辣。气药泻上焦太阴之气,故七种湿证药无一用之者。仲景尚不敢轻用牵牛如此,世医乃一概用之,何也?又云:白牵牛,泻气分湿热,上攻喘满。

海藏云:以气药引之则入气,以大黄引之则入血。张文懿公云:不可耽嗜,脱人元气。吾初亦疑之,药有何耽嗜?后每见人因酒食病痞者,多服食药以导其气,及用神芎犯牵牛等丸,初服则快,药过,其痞依然,依前再服,随药而效。药过服病,由是愈信其效。以此久服,脱人元气,而犹不知悔悟也。治法惟当益脾健胃,使人元气生,而自然腐熟水谷,此法无以加矣。

丹溪云:牵牛属火,性善走。有黑白两种,黑者属水,白者属金。若非病形与脉证俱实者,勿用也。不胀满,不大小便俱秘者,勿用也。如稍涉疑似,误用其驱逐以致虚,先哲之所深戒也。

蓖麻子

丹溪云:蓖麻子属阴,而能吸出有形质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其叶主脚上肿疮。

苎根

丹溪云:苎根属水而有土与金,大能补阴而行滞血。方药中鲜用,故表而出之。安胎尤效。

羊蹄根

丹溪云:羊蹄根属水,走血分。叶似苦荬,甘而不苦。

马鞭草

丹溪云:马鞭草治金疮,行血活血。

白头翁

东垣云:白头翁味苦,性寒,主下焦肾虚,纯苦以坚之。

海藏云:仲景治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内经》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利则下焦虚,是以纯苦之剂坚之。

芦根

海藏云:《金匮玉函方》治五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剉,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温服无时。

马兜铃

洁古云:苦,寒,阴中阳也。主肺热,清肺气,补肺。

东垣云:马兜铃味苦,寒,阴中之阳。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

连翘

洁古云:连翘性凉,微苦,气味俱薄,轻清而浮升,阳也。其用有三: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疮疡须用三也。

东垣云:连翘,十二经疮药中不可无,乃结者散之之义。能散诸经血结气聚,此疮疡之神药也。又云:诸经客热,非此不能除。

海藏云:入手、足少阳经,治疮疡瘤气,瘿起结核,有神。与柴胡同功,但分气血之异尔。与鼠黏子同用,治疮疡,别有神效。

连轺

海藏云:苦寒除热。《本经》不见所载,但仲景方内注云:连轺,即连翘根也。

木贼

丹溪云:用木贼发汗至易,须去节,剉,以水润湿布,火烘用。

夏枯草

丹溪云:夏枯草无臭味,治瘰疬。郁臭草(21)有臭味,方作洁面药,即茺蔚是也。明是两物,俱生于春,但夏枯草先枯而无子,郁臭草后枯而结黑子。又云: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三月、四月开花,五月夏至时候便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也。

佛耳草

东垣云:佛耳草酸热,治寒嗽及痰涎,除肺中寒,大升肺气,少用,款冬花为使,过食则损目。

灯笼草

丹溪云:灯笼草寒,治热痰嗽。佛耳草治寒嗽。

款冬花

东垣云:味辛、甘,纯阳。温肺,止嗽,治肺痿劳嗽,消渴,喘息。

蜀葵花

洁古云:性冷,阴中之阳。赤者治赤带,白者治白带。赤治血燥,白治气燥。

兰叶

东垣云:兰叶味辛,平,其气清香,生津止渴,益气,润肌肉。《内经》云消渴治之以兰是也。消渴证非此不能除,胆瘅必用。

丹溪云:兰禀金水之清气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可贵,而不知为用之方。盖其叶能散久积陈郁之气,甚有力。入药煎煮用之东垣方中尝用矣

蒲公草

丹溪云:蒲公英属土,开黄花,似菊花而小,折断有白汁,茎中空虚,化热毒,消恶肿结核,有奇功。在处田间路侧有之,三月开黄花似菊,味甘,解食毒,散滞气,可入阳明、太阴经。洗净细剉,同忍冬藤煎浓汤,入少酒佐之,以治乳痈。服罢随手欲睡是其功也,睡觉病已安矣。

东垣云:微苦,寒,足少阴肾经君药,治本经须用。

漏芦

东垣云:足阳明本经药。

白蔹

东垣云:味苦、甘,主痈肿疮疽,涂一切肿毒,敷疔疮、火灼疮,治发背。

姜黄

东垣云:味辛,大寒,无毒。治癥瘕血块,痈肿,通月经,消肿毒。

胡芦巴

东垣云:味苦,纯阳。治元脏虚寒,肾经虚冷,膀胱疝气。

茜根

洁古云:味苦,寒,阴中之阳。去诸死血。

瞿麦

东垣云:味苦、辛,寒,阳中之阴。利小便,为君,去枝用穗。

萎蕤

东垣云:甘,平。润肺除热。

商陆根

东垣云:熬,辛酸与苦同用,以导肿气。

御米壳即罂粟壳

洁古云:味酸、涩,主收,固气。

昆布

东垣云:味大咸,治疮之坚硬者。咸能软坚也。

【注释】

(1)生:《本草衍义补遗》“干姜”条作“入”。

(2)朱奉议:朱肱,字翼中,号无求子,北宋吴兴人,授奉议郎及医学博士,人称朱奉议。著有《南阳活人书》。

(3)稍:本义为禾苗的末梢,后引申为略微,此处指末梢。

(4)能:原作“腂”,据东溪堂本改。

(5)九地:喻伏藏之深。《孙子·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梅尧臣注曰:“九地,深不可知。”

(6)臣:原作“人”,据《论语·泰伯》改。

(7)言:诸本均作“玄”,据《汤液本草》卷下“知母”条改。

(8)足:《医学启源》卷之下“香白芷”条作“手”。

(9)牡蒙:紫参之异名。

(10)瞑眩:本指头昏目眩、眼睛睁不开,心胸烦闷。此处指服药后出现恶心、头眩、胸闷等反应。

(11)疰:通“注”,流注也。《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或身体沉重,走疰疼痛。”

(12)运:通“晕”,目眩、眼花也。《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

(13)孙用和:孙尚,字用和,宋代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官宣德郎尚药奉御、太医令充医师等职,著有《传家秘宝方》《孙尚药方》等。

(14)肾:原作“胷”,形近致误,据《医学启源》卷之下“黑附子”条改。

(15)凉:《医学启源》卷之下“半夏”条作“温”,义胜。

(16)实:原作“湿”,据《医学启源》卷之下“大黄”条改。

(17)阴:原作“阳”,据《汤液本草》卷下“桔梗”条改。

(18)胡洽:刘宋时医家,著有《胡洽百病方》(已佚),但在《外台秘要》《医心方》中均有引录。

(19)乌扇:射干之异名。

(20)耽嗜:过度服食。

(21)郁臭草:益母草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