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生儿专业护理

新生儿从宫内依赖母体生存到出生后离开母体适应宫外环境,需经历身体各系统解剖和功能上的巨大变化。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和组织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此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尤其在生后1周内新生儿死亡人数占新生儿总死亡人数的70%。护理人员及年轻的父母除了要学会观察小儿的一般情况如面色、呼吸、哭声、吸吮力、皮肤及大小便等情况外,还需了解有无皮肤、脐部及口腔异常,黄疸消长情况,常见疾病防治及护理等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早期处理,早期治疗,以利于新生儿健康成长。

一、脐部护理

(一)日常的脐带清洁

在正常情况下,结扎后的脐带残端一般需要经过3~7天才能脱落,有的需要10余天才能干燥脱落。因此,在这个阶段应该保持脐带部位的干燥和清洁,避免沾染尿液或洗澡水弄湿脐部,男婴更要注意防止尿到脐带上。

1.脐带脱落前的处理

(1)消毒清洗 每天使用蘸有75%酒精的消毒棉棒清洁脐部两次。

(2)清洁脐部的方法 每天洗澡后擦干身体,包括脐周;一手拇指和食指将脐部周围的皮肤撑开暴露脐部,一手用消毒酒精棉棒,从脐带根部由内向外呈螺旋状向四周擦拭,直径约5厘米。

2.脐带脱落后的处理

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仍可以有少量黏性分泌物,或者局部有些湿润,可用75%酒精消毒棉棒继续清洁脐部。清洁脐部的方法和上面的相同,清洁后应该使局部干燥。

(二)脐带异常情况的分辨

当脐部发生轻度炎症时,脐部有少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重度炎症时脐周围皮肤发红或发硬,甚至出现脐部脓肿,伴有臭味。轻者,新生儿可以没有全身症状;重者,可以伴有发热、哭闹、呕吐、食欲不佳、精神状态不好等症状。

(三)脐带炎症的预防和护理

1.脐炎的预防

(1)新生儿衣裤的选择 选择质地柔软的衣裤,减少局部摩擦。

(2)新生儿洗澡后涂爽身粉时,应注意不要落到脐部,以免长期刺激形成慢性脐炎。

(3)可以用75%酒精擦脐部,每日2~3次。不要用脐带粉和龙胆紫。

(4)尿不湿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尿湿后污染脐部。

2.脐炎的护理

(1)轻度炎症 局部用3%过氧化氢和75%酒精从脐根部由内向外环形清洗消毒,彻底消除脐部感染,每日3次。

(2)重度炎症 应积极送到医院就治,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二、发热护理

(一)一般护理

1.环境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清新、流通,防止对流风。维持室温在18~22℃,相对湿度在60%左右。

2.饮食 鼓励新生儿多饮水,少食多餐。

3.皮肤护理 汗湿的衣服需及时更换并清洁皮肤;衣被厚薄、松紧要适当,为增加散热,不宜保暖过度;同时加强口腔护理。

(二)对症护理

1.降温 ①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每4小时监测一次体温;若超高热或有热性惊厥病史者须1~2小时测量一次,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腋下及腹股沟处置冰袋、温水擦浴等。②若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新生儿发热只用物理降温,不用药物降温)或体温超过39℃时给予药物降温,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需要再次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观察疗效及有无副作用。

2.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密切观察有无惊厥先兆,尤其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如高热患儿出现兴奋、烦躁、惊跳等惊厥先兆,应立即处理。

3.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况、食欲,并经常检查口腔黏膜及皮肤有无皮疹等。如食欲好、玩耍如常,则提示预后较好。如高热持续不退、精神差、嗜睡、烦躁、面色苍白等应警惕并发症的发生,需及时报告并送医院医治。

知识链接

体温计使用

(一)体温计使用和消毒

1.水银体温计的消毒

(1)水银体温计使用后,全部浸泡于盛有消毒液(70%酒精、1%过氧乙酸或1%消毒灵)的容器内,5分钟后取出,用冷开水冲洗后,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再放入另一盛有消毒液的容器内浸泡,30分钟后取出,用冷开水冲洗,擦干后存放于清洁的容器内备用。

(2)口表、腋表、肛表应分别消毒、清洗与存放。

(3)消毒液和冷开水须每日更换,盛放的容器应每周消毒一次。

2.非触式电子体温计的消毒

外部脏污:用干净软布蘸水擦拭脏污处,然后用医用酒精擦拭,注意水或酒精不要太多,以免流入内部造成产品损坏。内部脏污:当发现玻璃镜表面脏污时,用95%酒精擦拭镜片表面。注意:不能使用75%酒精擦拭镜片表面,否则会残留下水痕;也不能使用其他化学消毒剂擦拭,否则会对镜片造成损坏。

(二)测量体温

1.肛温测量法

(1)协助新生儿取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同时注意抓牢新生儿双脚。

(2)润滑肛表水银端,将其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

(3)3分钟后取出。

(4)用卫生纸擦净肛门处。体温计取出后,用消毒纱布擦净,准确读数,将体温计甩至35℃以下,放到消毒液容器内消毒,记录体温值;整理床单位,协助新生儿取舒适体位。

2.测腋温

(1)协助新生儿解开衣扣,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使之紧贴皮肤。

(2)协助新生儿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不能合作的新生儿应协助其夹紧手臂。

(3)10分钟后取出。

(三)正常体温

1.肛测法:正常体温为36.5~37.7℃,超出37.7℃则为发热。38.5℃以下是低热,38.5~39.5℃是中等热,39.5℃以上是高热。

2.腋测法:正常体温为36.0~37.5℃,超出37.5℃则为发热。38℃以下是低热,38~39℃是中等热,39℃以上是高热。

(四)体温测量注意事项

1.手甩体温计时要用腕部力量,勿触及他物,以防撞碎。切忌把体温计放入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以防爆裂。

2.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法:①凡消瘦不能夹紧体温计、腋下出汗较多者,以及腋下有炎症、创伤或手术的新生儿不宜采用腋下测温法;②凡行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的新生儿不宜采用直肠测温法。

3.腋窝局部冷热敷后应间隔30分钟再测量腋温;灌肠、坐浴后须间隔30分钟后方可经直肠测温。

4.凡给新生儿测体温时应有专人看护,以免发生意外。

5.如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应重新测量。

三、呼吸道感染护理

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有90%是由病毒引起的,气候改变、空气污浊、居室拥挤及护理不当等常可诱发本病。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降低免疫力,还可能诱发哮喘、肾炎、心肌炎等病;经常大量用药会不同程度地损害新生儿的肝肾功能。

1.休息和营养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要让新生儿多喝水、多休息。多喝水,用以补充发烧消耗的体液,促进毒素的排出;食欲不好或呕吐,可以适当增加吃奶次数,每次量可少一些。

2.环境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清新、流通,防止对流风。维持室温在18~22℃,相对湿度在60%左右。衣被厚薄、松紧要适当,为增加散热,不宜保暖过度。

3.皮肤护理 及时更换被汗弄湿的衣服并清洁皮肤,加强口腔护理。

四、腹泻护理

新生儿腹泻又称新生儿消化不良,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新生儿免疫功能差,尤其是肠道的局部免疫能力更低;另外,新生儿消化系统和其他系统功能的调节机制也比较差。因此,新生儿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同时也易患感染性腹泻。轻症患者表现为单纯的胃肠道症状,拉稀便一日5次至10余次,可伴有低热、吸奶差、呕吐、精神不振、轻度腹胀、哭闹、唇干、前囟门凹陷等现象;严重时大便呈稀水样,排便可增加到10~20次/日,还伴有高热、呕吐、尿少、嗜睡,甚至出现手足凉、皮肤发花、呼吸深长、口唇樱红色等情况,家长千万不要大意,需要送到医院输液抢救。

(一)预防护理

1.不洁的人工喂养是造成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不但能帮助新生儿远离腹泻隐患,还能增强新生儿对各种病菌的抵抗力。但需注意,母乳喂养的妈妈在喂奶前一定要先清洁乳房,洗净双手。

2.人工喂养时奶具在使用前和使用后都必须严格消毒,如煮沸消毒。对于家中任何可能接触到新生儿的人,包括爸妈、家人及月嫂等,都必须非常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勤消毒。当自己身体不适时更要远离新生儿。

(二)一般护理

1.保持清洁,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宜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阴部,可以局部涂以护臀油以防臀红。呕吐频繁患儿应侧卧,防止呕吐误吸引起窒息。喂食要耐心,准确记录摄入量。

2.细心观察病情,每天均应观察记录粪便的次数、颜色、性状、气味及混杂物质等。详细观察全身症状,注意有无腹胀、精神萎靡等。

3.准确测量体重,每隔2~3日定期测量1次,直到病情好转为止。

(三)控制腹泻次数,预防继续失水

1.饮食管理 调整饮食、继续进食是必要的治疗与护理措施。根据病情适当调整饮食,以减轻胃肠道负担。需由少到多,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对乳糖不耐受者,应限制糖摄入量。

2.严密观察病情 注意大便的变化,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及时送检,并注意采集黏液脓血部分。

3.控制感染 严格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食具、衣物、尿不湿应专用,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五、黄疸护理

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足月儿有50%、早产儿有80%的概率会出现黄疸。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正常现象。

(一)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在出生2天后,肉眼就可以看出皮肤有点黄,在4~5天时到达高峰,大多经7~10天后就会消失,一般情况良好,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值)足月儿一般不超过205微摩尔/升、早产儿不超过256微摩尔/升属正常范围,此黄疸即为生理性黄疸。

(二)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可以有以下情况:

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

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浓度>205~256微摩尔/升。

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

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的新生儿。

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的新生儿。

发生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或出现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新生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三)新生儿黄疸的家庭护理

1.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至关重要,通过增加母乳喂养量及频率,促进粪便(尤其胎粪)的排出,从而使新生儿体内血清胆红素浓度逐渐下降,黄疸症状逐渐改善。

2.游泳 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人在水中活动比在陆地上活动能量消耗大,肠蠕动增强,有利于黄疸消退。

3.抚触 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促进胰岛素、胃泌素的分泌,胃泌素能刺激肠蠕动,抚触顺肠蠕动方向进行,从而促进了胃的排空和胎便的排出,血清胆红素从肠道的排除增加,从而有效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概率。

4.日光浴 日光浴是利用非结合胆红素在太阳光的作用下转化为异构型水溶性胆红素的原理,每天可适量进行日光浴,从而利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降低和黄疸的消退。

5.人工通便法 用开塞露并辅以手指机械性刺激婴儿肛门,可促使大便排出。

6.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中药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有较多的应用。

7.西药治疗 口服肠道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制剂,可改变肠道内环境,对减轻黄疸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六、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指有针对性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中,提高易感者的特异免疫力。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措施。我国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任何人均应按照有关规定接受预防接种。按照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规定: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麻疹减毒活疫苗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等7种疫苗的接种。此外,根据流行地区和季节进行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风疹疫苗、流感疫苗、腮腺炎疫苗、甲型肝炎病毒疫苗等的接种。新生儿期可接种的疫苗为乙肝疫苗和卡介苗2种。

(一)接种程序

1.乙肝疫苗 接种3剂次,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

2.卡介苗 接种1剂次,出生时接种。

(二)接种禁忌证

1.乙肝疫苗接种禁忌证 ①发热、患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②对酵母成分过敏者。

2.卡介苗接种禁忌证 一般无绝对禁忌证,除非新生儿伴有免疫缺陷病,或因恶性疾病而致免疫应答反应抑制,或使用皮质激素者。

3.相对禁忌证

(1)早产、难产、伴有明显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或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分娩创伤儿。

(2)发热,体温>37.5℃。

(3)顽固性呕吐及显著消化不良、腹泻。

(4)急性传染病,心、肝、肾等慢性疾病,严重皮肤病。

(5)神经系统疾病及对预防接种有过敏史者。

(三)不良反应

由于疫苗本身固有的特性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婴儿预防接种后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需要仔细观察并及时与医院联系,以便及时处理,避免延误。

1.乙肝疫苗接种后很少有不良反应,极少数人可有注射局部疼痛、红肿或中、低度发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2.卡介苗接种后2~3周,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浸润、小硬节,中间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并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溢出,一般8~12周后结痂。要保持注射部位清洁,避免沾水,不要碰破痂皮,让其自然脱落,形成瘢痕。如遇局部淋巴结肿大软化形成脓疱,应及时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