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有趣的中西差别

我们处在重要转折时期。中国仅用一代人时间,便奇迹般崛起,确实令人刮目。我们正目睹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发生的重大转变。世界文化秩序也会变吗?中国文化是不是也将改变世界?

——安乐哲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我们与西方人的交往已经很广泛,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得比较多了。开始的时候,对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一些差别,我们有好奇,有不解,但久而久之就变得习以为常了,或者说我们熟悉了、掌握了一些西方人的习惯。

但是,这些差别仍然在那里。我们不会改变,西方人也不会改变。

有趣的差别一

我们知道,在外事场合,比如有外宾参加的宴会,开始打招呼的话,中文是“大家好”,“大家”的英文翻译是“everybody”。

我们中国人在不同场合,称呼方式丰富多彩,最具有通用性的就是一句“大家好”。在家里可以说“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弟弟妹妹,大家好”,在工作单位可以说“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面对同学和朋友可以说“同学们、朋友们、兄弟姐妹们,大家好”,等等。一句“大家好”,就把所有人都招呼到了。

“大家”的意思是“大的家庭”或“所有的家庭成员”,这个理解有问题吗?没有,我们内心里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把“大家”直译成英语“big family”可以吗?不可以,西方人不用这样的称呼。

把“大家”翻译成英语一定是“everybody”或者“everyone”,即“每一个人”。

明明我们想说的是“大家”,不想说成“每一个人”,但是英语只能这么说。

反过来也一样。西方人就是要称呼在场的人们为“每一个人”,直译过来我们无法适应,就替他们说成“大家”。

这很有趣,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

有趣的差别二

西方人学习中国家庭成员的相互称谓时,很头痛。

我们对家庭每一位成员都有一个专有的称谓,比如“二大爷”“三姑姥姥”等,很复杂,但是不可以弄错。

西方人则大大简化。亲兄弟姐妹可以区分为兄弟和姐妹,伯父、叔叔、舅舅等是同一个词,姑妈、姨妈等是同一个词。而在当面称呼的时候,最日常也是最不会搞混的办法是直呼其名。

中国家庭中,对长辈和年长的成员,直呼其名是不被容许的,它已经超过了不懂礼貌的范畴。

西方家庭中,孩子称呼父母的名字,是可以的;直呼爷爷奶奶的名字,也没有不亲切、不尊重的感觉。

在西方,对于家庭成员配偶的表述方法,是加“in-law”来表明,即依法律而形成的亲属关系。法律观念的出现是比较晚的事情,那么,西方早期是什么情况呢?

中国人在各种场合都可以说“大家好”,而在家庭内部却区分得十分清楚。从原理上讲,随着家庭关系的扩展、延伸,一一对应的称谓也可以无限延伸对应。西方人则是在任何场合都称呼“everybody”,对自己家庭内部成员也是同样,最基本的原理是每个人有自己的名字。

关于人的名字,中国人力求与人不同,取名时希望个人的名字是独有的;还有,取名要避免与长辈的名字相重。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可以取与他人一样的名字,比如自己喜欢的叔叔、爷爷的名字,或者某一位英雄、偶像的名字。

中西之间的差别,何以如此巨大?

有趣的差别三

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姓是家族的标识,家族的标识在个人的标识之前。

西方人相反,名在前,姓在后。个人的标识在家族的标识之前。

还有一个典型的不同之处。

中国人写信的地址是:

××省××市××区××街道××楼××室。

西方人写地址正好相反:

××室,××楼,××街道,××区,××市,××省。

可见,中国人的意识指向是先有群体,后有个体;西方人的意识指向是先有个体,后有群体。

这样显著的差别,甚至截然不同,究竟意味着什么?

难道仅仅是一种习惯上的不同?

习惯的不同,是否反映了文化的差别?

文化的差别,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深层次原因的影响有多大,有多广?

中西文化的差别究竟是什么?

“一多不分”点滴

一位中国学者说:东方和西方有一层文化纱幕,造成的隔膜由来已久。这层纱幕远比有形的高山大海的阻隔更难以穿透,它不曾因当代高科技打造的交通与通信手段而悄然退却。因为它是文化,深深根植于人潜意识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价值观、语义结构的差异里。

一位中国武汉大学研究生说:隔膜不仅仅体现在中西文化上,中国人与自己的文化,与自己文化的传统也有隔膜。当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自己的文化,但现代中国人与自己文化的隔膜更深些。安老师打破了这个隔膜,他的文化比较是全面的、根本的,他对中国文化整体地加以理解,深入中国文化内部。

我的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