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对当代社会的深度反思

一、现实叩问:我们因何迷失幸福

十多年前,我在《打造孩子一生幸福的幼儿教育》一书中,曾经用这样“耳闻目睹的现实”来开始我的写作:一位女大学生在旅途中被村妇拐卖到偏僻乡村达数月之久;一位著名大学研究生因生活琐事与女朋友发生争执,怒而杀害女朋友……种种诸如此类的现象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大学生的智慧难敌村妇乡姑的骗术?为什么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却不会处理简单的生活问题?为什么我们都学过中学物理却不会接电线开关或修理简单的电器?为什么我们人人都会说“对不起”“没关系”,却有许多人在公共场合因无意碰撞而口出秽语甚至大打出手?为什么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各种道德规则教育,可到了成年社会还要一遍遍地补习“请爱护草地”、“请勿乱扔垃圾”等等最为基本的公民行为规范?这种种问题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教育的使命何在?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

可没想到,时隔十几年,这些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与解决,反而愈演愈烈。每天醒来,似乎随处可见各种令人心惊的社会新闻:校园性侵、幼师虐童、室友投毒、高考作弊、校车事故……从学校到社会,则是官员贪腐、执法暴力、马路杀手、有毒食品、公益危机……还有大学生就业问题,层出不穷的各种艳照门事件,甚至公交纵火这样的重大恶意伤害案,父子为斗气而互撞豪车这样匪夷所思的闹剧,以及母亲将孩子扔在家里活活饿死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再将视野放大到整个国际社会,校园枪杀、恐怖活动、种族战争、毒品泛滥、地震海啸、地球污染……

人类社会的这种种不和谐音符不断地在敲击着我们的脑海,叩问着我们的心扉: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地球怎么了?为什么科技如此发达,和谐的文明却似乎正在失落?为什么财富日益增加,安宁的幸福却正在远离?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的存在?

或许,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由来控诉这个社会的不是:政府不力、体制不良、执法不严、经济不振、资源不足、分配不均……但您可曾想过在这些原因的背后,有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就是人,是人的发展最终造成了这一切。制度由人来制定,政府由人来监管,法规由人在执行,经济由人在运行,资源由人在分配使用……任何一个环境都由人使用,也由人创造。也因此,不管是中国社会还是国际社会,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因素使然。那么,人的发展是如何影响这一切的现实存在,或者说,是如何造成这种幸福与和谐缺失的社会现象的呢?

十几年前,我曾经就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害四位同窗学友的案件接受过新华社记者的专访,探讨“教育之痒到底痒在哪里”的问题,提出几个观点:一、命运从第一个行为开始播种。马加爵犯罪事件发生在青年时代,但根源却在童年时期。在当时,他的性格中便已埋下不善与人交往、不善表达情绪的“毒素”隐患。二、人格培育根在家庭早期教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主要是指人格精神的奠基,但如今的早期教育却大为偏颇,家庭教育更是缺乏正向引导。三、真正的教育,是培养“阳光般的生命感觉”。从小把人培养对了,让孩子拥有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文精神与人格素质,就像植物一样根正苗肥没有病态,经得住风吹雨打健康成长,而不容易偏离正向社会化轨道。

十几年过去了,诸如此类的案例竟然越来越多。尽管不能把这些行为完全归咎于个人,而忽略社会机器的整体运转影响,但若没有健康幸福的个体,又如何能够形成健康和谐的社会群体呢?这种个体人格与群体文化的关系也呈现出波粒二象性。就如同一根项链,尽管穿着珠子的那根绳子很重要,但若没有一颗颗漂亮的珠子作为基础和条件,又如何能够串起美丽的社会群体之链呢?

归根结底,整个社会的治理改善,还需要从每一个人的发展角度来思考并着力践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幸福回归本心,从而有效串起和谐社会的美丽之链。而这一人类社会重任,教育责无旁贷。

二、共同关注:幸福是人类根本愿望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超过一直稳居榜首的“经济学导论”而一跃成为排名第一的课程,并风靡全球,中国中央电视台一个“你幸福了吗?”的调查访问更是让“幸福”一词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词;而2012年6月28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目标和期望,决议将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幸福,已经无可阻挡地进入当代社会的关注视野了。

深度反思一下当代“幸福热”的根源,为何一个多少年来都司空见惯的寻常词语,却在短短几年内成为社会的热点聚焦?不仅进了高等学府的课堂,上了官员施政的纲领,更从原来高高在上的学术研究象牙塔中降落到民间,成了越演越烈的公众诉求趋向?这从表象上分析,是因为人们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局限于对外在知识技能和物质金钱的诉求,而是开始关注个人生活的内在体验与精神追求。但从更深层次的视角,或许与人的主体性发展进程有关。

回顾一下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观念的发展变化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主体意识是与社会发展同步进化的:古代人的观念强调“我不属于我自己,我属于城邦”;中世纪人的观念是“我们不属于自己,属于上帝”;而现代人却认为“我属于自己,不属于任何人,也不属于天使和上帝”。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的发展都唤起主体意识的新的觉醒。而到了当代社会,人的主体意识更是从诸多外在羁绊中慢慢解脱出来,开始回归自己。但回归自身的过程,依然经历了一个从外向内的发展历程,比如,现代许多人认为人生在世,便是为名为利,或为自尊面子,或为求全他人。可等到有了名利财富,顾及了一时面子,或求全了一时委曲,却依然不能让自己感受到幸福快乐,于是,便重新回到内心,去寻求什么是自己真正所求所需,而最终的关注,往往会指向幸福的命题。

这是因为,幸福作为一个人对于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它是受主体内在需求决定的:需求得到满足,便容易有幸福感;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失去幸福感。因而,一个人的主体意识越强,对于幸福感的内在诉求就越强烈。而处在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时代中,每个人的主体感知和发展需求各不相同,因而人对于幸福感的目标追求也多种多样:有的重在物欲,有的重在精神;有的重在生存满足,有的重在价值体现。但总而言之,这所有的追求都指向同一个终极方向,那就是,每个人都要在自身的体验与发展意义上感受到幸福。这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共同的根本愿望。我们生而为人,便应该是从自我出发,走向外部世界,在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追求幸福、感受幸福,并将自己的主体诉求不断深化、提升、放大,从而不断地创造更高层次的幸福感。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实现了自我与社会相辅相成的人格修炼,最终成就自己生命的独特意义。

借用一句经典的广告词来表达:“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这里,看风景的心情,便是主体内在对外部世界的幸福体悟。人生决非为任何外物而来,而只是从自己出发,去感知外部世界,再带着整个世界“回家”——与自己的内在合一。用中国古人的话,其最高境界,就叫“天人合一”——将小小的自我,与这个大大的世界完全融合在一起,随时感受内外和谐的幸福。

也因此,人类追求幸福的过程,也是自我主体意识高度觉醒的过程,是整个人类开始回归共同本原的过程。所有的社会外物,无论是经济、教育、文化、法律、道德、宗教,都只有循从于这样一个人类根本的、共同的幸福愿望,才能有望让这个世界真正获得和谐。

而现在,我们正走在这样的大道上,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向走来,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态,寻觅同一个目标——由我们每一个人共创,也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共享的人类幸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