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治疗性低体温

【概述】
1.治疗性低体温是指用物理及辅以化学方法将患者体温降至预期水平以达到治疗目的。
(1)下调体温调定点,保留大脑体温调节能力,降低机体中心体温。
(2)改善SCD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存率。
2.根据中心体温将治疗性低体温分为
(1)轻度:33~35℃。
(2)中度:28~32℃。
(3)深度:17~27℃。
(4)超深度:≤16℃。
注:轻、中度低温称为亚低温
3.治疗性低体温作用机制
(1)轻度低温可改变神经信号和传导通路。
(2)中度和深度低温具有减缓代谢的作用。
(3)稳定细胞膜和减少血管平滑肌收缩。
(4)抑制炎症反应。
【适应证】
1.心肺复苏后。
2.颅内高压。
3.大面积脑梗死。
4.脑出血。
5.重型颅脑损伤。
6.脑炎高热昏迷。
7.中枢性高热。
8.癫痫持续状态。
【禁忌证】
1.多器官衰竭。
2.休克。
3.疑有颅内血肿。
4.严重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
5.孕妇。
【操作方法】
1.需由有经验人员操作。
2.必须具备相应设备和条件。
3.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
4.脑部使用冰帽降温。
5.静脉输入低温液体(4℃晶体液)有助于较快降温。
6.使用降温毯、水凝胶电极、导管血管内降温可加速降温。
7.硫酸镁2g,iv,扩张血管,加快降温速度。
8.躁动患者可予镇静药和NMBA,以减低机体VO 2和肌肉寒战产热。
(1)冬眠合剂:生理盐水50ml+哌替啶100mg+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ivdrip,5ml/h。
(2)维库溴铵:首剂8mg,iv,继而生理盐水50ml+维库溴铵40mg,ivdrip,5ml/h,维持5~7日。
【注意事项】
1.必须监测中心体温(如经膀胱、阴道或食管测温)。
2.应尽早实现治疗性低体温。
3.降温速度1~1.5℃/h,3~4小时即可达治疗温度。
4.24小时后复温或12~24小时内主动复温。
5.自然复温(>12小时,每4小时复温约1℃)至37℃左右。
【并发症】
1.心律失常。
2.凝血功能障碍。
3.皮肤冻伤。
4.电解质紊乱。
5.感染发生率增加。
6.复温后ICH反跳。
(么 颖  李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