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医传记
(一)孙达武教授小传
孙达武教授1933年2月出生在湖南北部石门县的一个小山村,其父是当地名医,且家里开了一个药铺,自幼耳濡目染,便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当他看到众多患者痛苦而来、高兴而去的样子,自幼便萌发了继承父业、治病救人的愿望。孙教授12岁便开始为患者抓药、煎药,16岁弃学从医,由于其潜心学医,很快便尽得其父家传,遂开始单独行医,活人无数,在当地小有名气。1958年,年仅25岁的孙达武以10比1的录取率考入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即湖南中医药大学前身),开始系统研习中医经典理论,这让青年时期的孙达武大开眼界,也为其日后成名打下基础。经过一年学习,毕业后分配至湖南省中医院骨伤科工作,拜当时全国中医伤科名家张紫赓先生为师,开始学习传统正骨手法、骨折外固定法及其内外用药经验。张紫赓教授是当时伤科名医,新中国成立前湖南省长程潜曾授予“今之华佗”匾额,新中国成立后应邀参加1961年卫生部主持的全国第一届中西医结合会议,并于主席台就座。孙达武连同其三位师兄师从张紫赓先生,尽得其师家学,名声渐起,享誉三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湖南成为颇有名气的湖南中医骨伤科“四大金刚”,尤其孙达武教授更被称为“真传弟子”(见《湖南省名人志》)。
在五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孙达武教授对医术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并渐渐体会到中医骨伤的发展,必须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他潜心搜集历代医家伤科文献理论、方药医案,不断学习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关注现代骨科发展动向,中西结合,触类旁通,在其临床辨证时将中医整体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将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相融汇,故其临床治病往往高屋建瓴,一语中的。其临床用药,辨证准确,疗效确切;其正骨手法,迅速准确,用力巧妙,恰到好处,患者往往不知痛而病已除;其理筋手法,往往透入骨膜,手到病除。治疗椎源性疾病、膝关节疾病、慢性损伤性疾病,有其独到之处。其为医患者至上,疗效第一,富贵贫贱,一视同仁,因而孙氏正骨、治伤手法声名鹊起,渐成一派,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患者。其事迹多次被《大众卫生报》《长沙晚报》等媒体关注,孙达武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已有62年之久,工作兢兢业业,学习刻苦钻研,数十年如一日。他生活俭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待患者,以“大医精诚”作为座右铭,有“活着的白求恩”之称。他言传身教,以“智圆行方,胆大心小”的格言要求弟子。他培养了进修医师90多人,硕士研究生4人,名中医高徒已出师6人,在培2人,现大多成为省内外骨伤科专业骨干。他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主持召开全省骨伤科专业学术交流会8次,亲自审稿汇编成册;亲自为基层医院创建或扶植骨伤科9处,为我省骨伤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由于他多年来成绩卓越,1991年获“全省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省“十佳”医务人员称号与“省优秀教师”证书;1995年省高教工委授予其“模范共产党员”称号;1997年获全省卫生系统“四满意”服务竞赛先进个人称号;1999年12月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聘请为省保健专家。2014年荐为第二届“国医大师”候选人。
孙达武教授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还致力于科研、学术交流工作。其先后在《中国骨伤》《中医正骨》《湖南中医杂志》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编写医学著作有10余部,其中主编湖南省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考指导丛书《中医伤科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5月)。参编《中医实习医师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10月)、《临床必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年1月)、《现代老年骨科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1月)、《中医临床实习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8月)、《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骨伤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11月)、《临床痛症诊疗学》(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0月)等。所主持课题“健芪归附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丹紫康膝冲剂治疗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及实验研究”等多次获科技进步奖。
目前,年逾八旬的孙老依然战斗在医疗卫生第一线,仍然为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骨伤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名中医,省高级卫技评委会委员,省科技进步奖评委会特邀评审委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小儿马蹄内翻足医疗中心特邀顾问,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顾问,省、市中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湖南中医杂志》《中医药导报》编委等。实为后医者学习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