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天然药物的命名和分类

一、天然药物的命名

(一)天然药物中文名的命名

天然药物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它们的中文命名具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根据产地命名

一般以主产区来命名,多为当地的道地药材。在古代有按当时的国名来命名的:如秦艽、秦椒、吴茱萸等;后世则多以行政区来命名:如四川产的川乌、川芎、川贝母、川楝子、川牛膝等,东北产的北细辛、北口芪、关防风、关木通、辽五味等;浙江的杭白芍、杭菊花等;河南怀庆府(今新乡地区)产的“四大怀药”(怀生地、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等;阿胶为山东东阿县阿井之水熬驴皮而制成;江苏产的苏薄荷、苏藿香等。从国外进口或少数民族引进的药物的则多冠以胡、番之名:如胡椒、胡麻仁、胡桃仁、胡黄连、番木鳖、番泻叶等。有些外来药物是以译音命名的,如诃黎勒、曼陀罗、阿芙蓉等。

2.根据形状命名

天然药物的原植物和生药形状,往往有其特殊之处,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人们常常以它们的形态特征而命名。如人参药材形如人体;钩藤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乌头形似乌鸦之头;木蝴蝶形似白色蝶翅;猫爪草为数个呈纺锤形的块根簇生一起形似猫爪;狗脊形似狗之脊骨;因全体密披金黄色茸毛又名金毛狗脊;罂粟壳、金樱子都是因其形状似罂(口小腹大的瓶子)而得名等,都是按照药材形状命名。金银花原植物开花时一蒂二花、黄白相映;牛膝的茎节膨大,似牛的膝关节,故名牛膝等,都是按药物原植物形态命名的。

3.根据药用部位命名

以入药部分命名的中药最为广泛,大多数的药物多以其部位作为命名的依据。如葛根、芦根、山豆根等是以根入药;枇杷叶、桑叶等是以叶入药的;以花入药的有芫花、金银花、菊花等;以种子、种仁入药的有车前子、青葙子、菟丝子、桃仁、杏仁、火麻仁等,以茎皮及根皮入药的有秦皮、地骨皮、桑白皮、五加皮等;以全草入药的有仙鹤草、车前草、金钱草等;以茎枝入药的有桑枝、桂枝等;以藤茎入药的有青风藤、络石藤、鸡血藤等。而动物药中鹿角、熊胆、海狗肾、刺猬皮、虎骨、獭肝、犀角、羚羊角等名称,均以动物的器官、组织等入药部位而命名的。

4.根据气味命名

以药物特有的气、味来命名,对于药物的真伪鉴别有一定的意义。如麝香、丁香、木香、沉香、檀香、乳香等,是以其具有特异香气而得名的;具鱼腥气的鱼腥草、败酱气的败酱草等,是以其具有特异气味而得名的;而苦味的龙胆草、苦参、苦楝皮等,甜味的甘草、甜杏仁等,辣味的细辛等,酸味者酸枣仁等,咸味的咸秋石、咸苁蓉等,淡味的淡竹叶等,五味俱备的五味子(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全果皆有咸味),这些均以其药味作为命名的依据。

5.根据颜色命名

有的药物以固有的色泽命名,如:白色的白芷、白芍、白及、白附子等,紫色的紫草、紫丹参等,红色的红花、红藤、红豆蔻、丹参、朱砂等,青色的青黛、青蒿等,黄色的黄连、黄柏、黄芩、大黄等,黑色的玄参、黑丑等。

6.根据功用命名

有的药物根据其性能功用而命名,如:活血调经可治妇产科病的益母草,清肝明目的决明子、石决明,治创伤骨折的续断、骨碎补,泻热导滞的番泻叶,治疮疡的蚤休,舒筋通络的伸筋草,治风通用的防风,乌须黑发的何首乌,益智安神的远志等。

7.根据生长特性而命名

有些药用植物,生长时有些不同的特性,为了便于识别,古人就按照这些植物的特性命名。如夏枯草夏至后花叶枯萎;半夏成熟于仲夏,夏天无入夏后枯萎;忍冬之叶凌冬不凋,冬青之叶严寒尤青;冬虫夏草冬天是虫子,夏初长出的真菌子实体像草等,都是以其生长特性作为命名之依据。

8.根据典故命名

有些药物的命名带有传说色彩,这些药多半是以发现者或最初使用者的名字来作药名。如:使君子,相传是潘州郭使君治疗儿科病的常用药;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传说此药是由刘裕发现的;杜仲一药,相传是古代有一位叫杜仲的人,因服食此药而得道,后人遂以杜仲而命名;牵牛子传说是由田野老人牵牛谢医而得名;何首乌一药,据说是古代一姓何的老人,因采食此药,130岁仍然须发乌黑发亮,故名何首乌;其他如徐长卿等,皆与传说有关。

9.因为避讳而命名

在封建时代,为了避帝王的名讳,药物也改换名称。如玄参一药,因避清代康熙(玄烨)讳,改“玄”作“元”而得元参之名。又如山药原名“薯蓣”,至唐朝因避代宗(名“豫”)讳改为“薯药”,至宋代又为了避英宗(名“曙”)讳而改为山药。

此外,尚有以大、小命名,如大枣、大蓟、大戟、大茴香、小茴香、小蓟;因贮日久质佳而命名,如陈皮;药材珍贵难得或高效,其命名常加“宝”,如马宝;高效者如千年健、威灵仙等。

在历史发展过程,天然药物的命名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知道天然药物的命名原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些药物的某些知识,但不可以过于望文生义,将天然药物神秘化。

(二)天然药物拉丁名的命名

药物的拉丁名是国际通用的名称,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贸易和合作研究,使药物的名称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为便于国际贸易和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药材使用了拉丁文名称。2010年版《中国药典》首次将拉丁名命名的基本格式调整为:属名或属名+种加词(名词单数,属格)在先,药用部位名(名词单数,主格)在后;中药拉丁名中的名词和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均大写,连词和前置词一般均小写。

天然药物拉丁名的基本格式为:

药用部位名常见的有:根Radix,根茎Rhizoma,木材Lignum,枝Ramulus,树皮Cortex,叶Folium,花Flos,果实Fructus,种子Semen,全草Herba,树脂Resina,分泌物Venenum等。

天然药物常见的命名方法如下:

1.植(动)物药类

(1)属名+药用部位名 适用于一属中只有一个种作药用,或一属中有几个种作同一药材使用的中药。前者如牛黄Bovis Calculus、杜仲Eucommiae Coatex;后者如黄连Coptidis Rhizoma、麻黄Ephedrae Herba。

(2)属名+种名+药用部位名 适用于同属中有几个品种来源,分别作为不同药材使用的中药。如当归Angelicae sinensis Radix、白芷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等。如果某药材已采用属名命名,则只将同属其他种的药材用属、种名命名,以利区分,如川乌Aconiti Radix、草乌Aconiti kusnezoffii Radix。

(3)属名(或种名)+药用部位名+形容词(或属名+形容词) 如有形容词修饰药用部位名或属名时,形容词置于后,并与所修饰的词保持性、数、格一致。如豆蔻Amomi Fructus Rotundus(近圆形的)、附子Aconiti Lateralis(侧边生的)Radix Preparata(制备的)、金钱白花蛇Bungarus Parvus(幼小的)。

(4)属名+药用部位名+前置词短语 适用于有前置词短语说明药材的特征和性质时,前置词in(在……内,呈……状)和cum(含,带,同)所组成的前置词短语置于后。如竹茹Bambusae Caulisin Taenia(呈带状)、钩藤Uncariae Ramuluscum Uncis(带钩状)等。

(5)属名+药用部位名+et或seu+药用部位名 适用于有两个不同的药用部位时,把主要的列在前面,用et(和)或seu(或)相连接。如大黄Rhei Radix et Rhzoma、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zoma。

(6)“属名1;属名2”或“属名1+药用部位名;属名2+药用部位名” 适用于来源于两个不同属植(动)物的药材,如土鳖虫以两个属名分别命名,中间以分号分开或另起一行(Eupolyphaga;Steleophaga);山慈菇以“属名1+药用部位名”与“属名2+药用部位名”分别命名,中间以分号分开或另起一行(Cremastrae Pseudobulbus;Pleiones Pseudobulbus)。

(7)种名或俗名+药用部位名 前者如人参Ginseng Radix;后者如牡丹皮Moutan Cortex。

(8)直接以属名、种名或俗名命名 如冬虫夏草Cordyceps、儿茶Catechu、蜂蜜Mel等。

(9)属名或种名+药用部位名+加工品名 如阿胶Asini Corii Colla。加工品名用名词主格,药用部位名、属名或种名均用名词属格。

2.矿物药类

(1)用矿物主成分的拉丁名(或+形容词) 如芒硝Natrii Sulfas、玄明粉Natrii Sulfas Exsiccatus(干燥的)。

(2)用原矿物的拉丁名 如炉甘石Calamina、滑石Talcum、磁石Magnetitum。

二、天然药物的分类

天然药物学的品种繁多,为了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必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药物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人们对于药物认识的逐渐深化而不断发展的。

(一)古代分类法

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当时常用的药物按照毒性强弱和用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寿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是防病补虚药,有毒无毒;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方法虽然简单而粗糙,其中有些药物的分类也不一定恰当,但在避免因用错药物而中毒的问题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时,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类,每类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根据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开端。明代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书中,分类方法有重大的发展。他把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又把各部的药物按照其生态及性质分为六十类。例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而且他还把亲缘相近或相同科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类中的53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菊科,而且其中10种是连排在一起的。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药材原植物(或动物)的辨认与采收,对于澄清当时许多药材的混乱情况起了很大作用。

(二)近代分类法

现代记载天然药物的书籍所采用的分类方法可大致分为下列5种:

1.按字首笔画顺序编排

按天然药物的中文名笔画顺序,以字典形式编排。例如,与天然药物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中国药典》(一部)、《中药大辞典》及《中药志》等。这是最简单的一种编排法,便于查阅,但各天然药物之间缺少相互联系,天然药物学教材中多不采用此法。

2.按药用部位分类

先把药物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植物药再按药用部分的不同分为根类、根茎类、皮类、茎木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等。这种分类便于比较各类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有利于学习生药的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定,尤其是各类粉末生药的鉴定,也有利于学习和提高传统的药材性状鉴定经验。其缺点是不利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理化鉴定和品质优良度鉴定。

3.按化学成分分类

根据生药所含有效成分或主要成分的类别来分类,如含生物碱类生药、含苷类生药、含挥发油类生药等。这种分类有利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有效成分和理化鉴定、品质评价,以及有效成分、功效和生药科属来源之间的关系。但是,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如甘草的活性成分中甘草酸属于皂苷类,而一些黄酮类成分也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这样,只能按主要的有效成分来分类。

4.按功能分类

按药物的中医用途分为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按药物的药理作用分为中枢神经兴奋药(如五味子、马钱子)、镇痛药(如延胡索、阿片)、抗菌药(如黄连、黄柏)、抗疟药(如常山)或作用于胃肠道药、神经系统药、循环系统药等类。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学习和研究天然药物的作用和功效,以指导临床用药。

5.按自然分类系统分类

根据天然药物的原植(动)物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和亲缘关系,按门、纲、目、科分类排列,如毛茛科、伞形科、唇形科、菊科、百合科等。同科属的药物在植物形态、生药性状、组织构造、化学成分和功效方面常有相似之处,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便于学生学习和研究这些共同点,比较其异同点,以提示其规律性;也有利于从同科属中寻找类似成分、功效的植(动)物,以扩大药物资源。

以上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从教学的要求出发,本教材采用按入药部位分类,便于学习研究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掌握各类药物的外部形态、显微特征及鉴定方法,也便于比较同类不同药物间在外部形态和显微特征上的异同点。

天然药物的国际市场

天然来源的化合物具有结构新颖、活性高、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因此是制药工业中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在国际医药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欧洲是最大的植物药消费市场,市场占有率达到44.8%,其中,德国和法国的消费量最高,北美地区占10.3%,其余被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占有。目前,在全世界25万种高等植物中被开发利用和研究过的虽然不超过10%,但制成的植物药已超过4000种,总产值达上百亿美元。预计到2050年全球常用植物药将达6000种,这显示了天然药物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