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 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一、生命周期法

会计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指的是从系统开发任务的提出,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维护等几个阶段的全过程。

用会计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法开发会计信息系统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系统开发要求

当用户对原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手工的或计算机的)感到不能令人满意时,就会提出开发新的信息系统的要求,这是会计信息化系统开发的起点。由于用户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了解不多,他们提出的要求可能是不明确的,而且往往缺乏量化标准,作为开发人员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帮助用户逐步明确这些要求。

系统开发任务的提出主要是初步确定系统开发的目标、要求、内容、方式、时间等。较大的系统开发项目,其系统开发的任务通常以书面形式提出,具体的方式可以是下列几种形式之一:系统开发工作计划、系统开发任务书、系统开发申请书、系统开发委托书。虽然形式是多样的,但其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2.初步调查

会计信息化系统开发的负责人在接受开发任务后,应对企业情况进行初步调查,以判断企业的开发要求是否可行,为下阶段的可行性分析提供资料。初步调查实践的难度较大,主要凭个人的经验。初步调查的内容包括:企业的目标和任务、企业概况、外部环境、现行系统的概况、新系统的开发条件、对新系统的要求与意见等。

系统的初步调查主要是概括地了解现行系统的情况及其对信息的总需求,为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及后续详细调查和逻辑设计提供基础资料。初步调查的主要工具是初步调查的提纲,其工作成果是记录调查结果的工作底稿。

3.可行性分析

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应当对提出的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判断,并将分析结果写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将组织一定的人员进行审定,可行性审核如果获得通过,则项目可以正式进行;如果被否定,则项目就此停止;另一种可能是经审定认为:需要对系统目标做某些修改或等待某些条件满足后,该项目才能正式进行。可行性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必要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不仅要论证该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可能性,而且首先要分析其必要性。虽然从总的来看,开发会计信息化系统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是必要的,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每个用户当前都是必要的,而要分析每个用户的具体情况,对新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

(2)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分析是指从技术条件和技术力量两方面来分析会计信息化系统实现的可能性。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涉及会计学、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因此在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时,应以已经成熟的并已商品化的技术,来论证新系统所需的各种技术要求在当前条件下能否达到。

(3)经济可行性分析 经济可行性分析就是估算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开发、运行将消耗的成本和系统建成后可能取得的经济收益,将成本与收益相比较,判断其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因此,经济可行性分析包括成本分析和收益分析两个方面。系统的成本包括设备购置费用、系统研制费用、系统运行维护费用等。系统的收益包括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4)组织可行性分析 组织可行性分析是指对一些社会、体制、人的心理等对系统开发有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包括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分析、用户内外环境的稳定性分析、用户目前的管理状况分析等。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主要是分析论证系统开发在技术上、经济上、组织上等方面是否必要和可能,为系统是否进一步开发做出科学的结论。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主要采用可行性分析的方法,形成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系统开发的最初这四个步骤是系统开发的第一个阶段,可统称为可行性研究阶段。

4.详细调查

可行性论证通过后,系统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此时首先应对企业进行详细调查,以便掌握现行信息系统的详细情况,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能、业务处理过程以及信息处理流程等。详细调查的另一重要目的是掌握现有信息系统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及可能采取的改进办法,这对于下一步的逻辑设计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系统的详细调查主要是详细、全面地了解现行系统情况,发现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系统的逻辑设计提供资料。系统详细调查的工具及成果有:组织机构图、功能层次图、业务流程图。

5.系统逻辑设计

在现有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已经调查清楚的基础上,就可以针对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用户的要求来设计新系统的逻辑模型。逻辑模型是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对系统的一种抽象,是指系统能干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管理功能以及为完成这些功能所需要的信息处理流程等。提出并最后确定系统逻辑模型的过程,即称为系统逻辑设计。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即构成系统分析报告,该报告也应组织一定人员进行审定。审定的结果同样有三种可能:通过、否定或需要进一步修改。如果是第三种情况,系统开发人员需要重新进行详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逻辑模型做必要的修改,以期再次审查时能获得通过。

系统的逻辑设计主要是确定新系统的目标,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形成完整的系统分析报告,为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系统维护提供资料。系统逻辑设计主要工具及成果有: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处理逻辑的描述方法、规范化技术、完整的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的详细调查和逻辑设计构成了系统开发的第二阶段,称为系统分析阶段。

6.系统的物理设计

在系统逻辑模型已经得到用户认可的基础上,即可开始考虑所要求的逻辑功能和信息处理流程的具体实现方案,如应用软件采用什么样的总体结构、数据如何组织、计算机如何配置等。这种实现系统逻辑模型的具体技术方案称为系统的物理模型,确定物理模型的过程即称为物理设计。进行物理设计是系统开发的第三阶段,称为系统设计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果是系统设计报告,系统设计报告的讨论是和用户的又一次交流。审定通过后,将按报告提出的技术方案来具体实现新系统。

系统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总体设计主要是确立系统的总体结构,说明系统的构成以及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系统总体设计主要包括下列内容:系统的结构设计,采用的主要工具及产生的成果是系统结构图;系统配置设计,采用的主要工具及产生的成果是系统配置平面图,硬件、软件需求明细表。系统的详细设计主要是在系统总体设计的基础上,确定及说明系统和内部的各有关细节,系统的详细设计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数据库及数据文件设计,主要工具及产生的成果是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或数据文件设计说明书:代码设计,其主要工具及产生的成果是代码设计说明书;人机接口设计,主要工具及产生的成果是输入格式、输出格式、屏幕(人机对话)格式清样;模块设计,主要工具及产生的成果为模块设计说明书;系统安全保密设计,其产生的成果为系统安全保密设计说明书,可将其说明书分别附在相应的模块设计说明书、数据文件设计说明书、系统配置图和硬件需求明细表之后。

7.系统实施

在此之前,系统开发一直停留在计划、讨论上,系统设计报告通过后,即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按照既定的方案来具体实现这个系统:计算机的购置及安装调试、大量应用程序的编写与调试、原始数据的输入、人员培训等等。这些大量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工作同时展开,需要精心的组织与协调,否则会贻误进度。直到整个系统的调试完成、试运行后,即可交付用户正式使用。这就是系统开发的第四阶段——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就是系统实现,它是以系统设计阶段确定的物理模型——系统设计报告,以及系统分析阶段确定的逻辑模型——系统分析报告为依据,建立一个可交付用户实际运行使用的系统。系统实施文档资料除包括前两阶段所列举的外,还包括系统实施报告。具体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说明书(包括框图、清单);用户操作手册;系统调试记录与报告;人员培训要求与计划;会计信息化系统管理制度;系统维护报告;系统评价与评审报告。

8.系统的运行、转换、维护

新系统试运行通过、交付用户后,系统开发工作就结束了,会计信息系统进入生命周期的实际使用阶段。信息系统进入实际使用阶段应当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转换,系统转换方式有:

(1)直接转换 直接转换是规定一个时点,在规定的时点停止原有系统的工作,改用新系统继续进行业务处理。

(2)并行转换 并行转换是指规定一个时间段,在这段时间内原有系统继续正常工作,新系统也开始投入使用,新旧系统同时处理同一业务,以便互相核对并及时发现和纠正新系统存在的问题。

(3)分段转换 分段转换是指在进行系统转换时,分期分批,逐个子系统甚至是逐个模块进行转换。

系统投入实际运行后,由于种种原因,仍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包括修正错误、扩展功能和适应环境的某些变化,这就是系统维护。系统运行若干时间后,当环境的变化对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修改原有的系统已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时,新系统的开发要求又提到日程上来了,开始下一轮新的系统开发过程。

会计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法开发的基本过程如图1-1所示。会计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法的特点是:开发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开发是一个循环过程,不是简单重复而螺旋式地上升,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用户至上,每一个开发阶段及开发步骤不仅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而且要得到用户的同意。

图1-1 系统开发基本过程

二、原型法

1.原型法的概念

在获得用户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投入少量人力和物力,尽快建立一个原始模型,使用户及时运行和看到模型的概貌和使用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开发人员进一步修改完善如此循环迭代,直到得到一个用户满意的模型为止。

2.建立原型法的开发流程

原型法的开发流程如图1-2所示。

图1-2 原型法开发流程

①确定初步需求;

②设计初始原型;

③试用和评价原型;

④修改和完善原型。

原型法具有明显的优点,它的开发周期短,见效快,可以边开发边使用,较适合于开发环境和管理体制多变、系统结构不稳定的情况。

3.原型法的特点

①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反馈过程,它符合用户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②原型法很具体,使用户能很快接触和使用系统,容易为不熟悉计算机应用的用户所接受。

③原型开发周期短,使用灵活,适用于小型软件或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不稳定、有变化的软件的开发。

三、面向对象法

1.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概述

它能够用计算机逻辑来描述系统本身,包括系统的组成、系统的各种可能状态以及系统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过程和过程引起的系统状态切换。

面向对象的问题求解就是力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这些封装了数据和操作的对象,通过定义其属性和操作来表述它们的特征和功能,通过定义接口来描述它们的地位及与其他对象的关系,最终形成一个广泛联系的可理解、可扩充、可维护和更接近于问题本来面目的动态对象模型系统。

2.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面向对象的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OOA)、面向对象的设计(object-oriented design,OOD)和面向对象的实现(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OOP)三个阶段。

(1)面向对象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OOA) 提出OOA逻辑模型。

(2)面向对象设计(object-oriented design,OOD) 设计软件系统应该“怎么做”。在OOA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人机界面设计、系统资源管理功能设计和系统与数据库接口设计,并进一步扩充OOA模型。这三部分设计再加上OOA逻辑模型,构成了最初的OOD物理模型,然后对该模型做进一步的细化设计和验证。

(3)面向对象实现(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OOP) 选择一种合适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如C++、Object Pascal或Java等,具体编码实现对详细设计步骤所得的公式、图表、说明和规则等软件系统各对象类的详尽描述。

3.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的优势

①可重用性;

②可扩展性;

③可管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