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基础(第3版)
- 邓先娥 汪芳
- 2791字
- 2020-08-27 15:11:09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的科学。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
1.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微观经济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经济单位是指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或单个市场。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分析单个厂商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研究单个厂商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分析单个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供给和价格如何确定等。
第三,中心理论是均衡价格理论。市场经济中,在每个经济单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价格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价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引导着资源配置,决定着购买什么、购买多少、何时购买以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微观经济学以均衡价格理论为中心,着力阐述价格机制如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故也称价格理论或市场经济学。
第四,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即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某产品的产量、价格等。微观经济学就是分析这类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以三个假设为前提条件。
第一,市场出清。这一假设是指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发挥调节机制,使市场自发消除过剩或短缺,实现供求均衡。具体而言,商品价格的调节使商品市场均衡;利率的调节使资本市场均衡;工资的调节使劳动力市场均衡。在这种均衡状态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闲置或浪费。微观经济学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常态,而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
第二,完全理性。这一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行事自觉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既知道其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又知道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只有在消费者和厂商具备完全理性的条件下,价格的调节才有可能使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
第三,完全信息。这一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并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消费者能充分了解每种商品的性能和特点,准确判断不同消费量给自己带来的满足程度,掌握价格的变化情况,进而做出最优的消费决策;厂商能充分了解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的变化,掌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准确了解其产品的市场需求等,进而做出最优的生产决策。消费者和厂商只有在获得完全信息的情况下,才能及时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3.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与收益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其中心理论是均衡价格理论。
人物谱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许多结论和观点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经济的思想至今仍然是“经济学皇冠上的宝石”。
《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
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种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
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宏观经济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现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经济如何增长等问题,以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第三,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
第四,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等。宏观经济学分析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故也称总量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以两个假设为前提条件。
第一,市场机制不完善。自从市场经济产生以来,各国的经济就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发展。单纯依赖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无法克服危机与失业,容易使资源的稀缺与浪费并存,也就难以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
第二,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政府通过研究经济运行的规律,以“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宏观经济学主张政府应该调节经济,政府能够调节经济。相对于“看不见的手”的提法,人们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或宏观调控称为“看得见的手”“有形之手”,并且普遍寄希望于“两只手”的配合运用。
3.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本书涉及的主要是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其具体内容主要有国民收入的衡量与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等。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人物谱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
凯恩斯最卓越的成就在于对宏观经济学的巨大贡献。其发表于1936年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引发了经济学的革命,开辟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阵地,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石。
凯恩斯主张政府应积极干预经济,认为只有依靠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从以上阐述不难看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同。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二者的研究目的都是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以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为基础,因此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相互补充。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其研究内容相互补充,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视野拓展
西方经济学说的演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