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艺术的起源

一、审美发生与原始艺术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形态,人类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原始社会形成的过程。它存在了两三百万年,是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人类的起源是人类美感产生的前提,在从猿到人的至少几百万年乃至上千万年的转变中,人类各部分器官和机体日趋完善,心理机制不断发展。原始人为了生存,在与自然的共生和长期的劳动中,四肢(特别是手)和智能不断提高和发展。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原始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经过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初期金属时代,原始人在长期观察事物和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对自然万物有着较深的认知,特别对形状、线条和颜色有着特别的感受。当人类对一些物品不注重实用而注重其外观和偏爱其形象时,审美的萌芽也就开始了。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审美的发生体现在造型、纹饰和色彩等方面。建立在对自然材料的发现和利用的基础上,早期人类有目的地制造工具,产生了原始时期的制作工具的技术。根据生活和生产的需求,人类制作了各种形状和功用的石器,创造了辉煌的石器文化时代,并在新石器时代发展了最早的制陶技术,由此带来了重要的艺术的萌芽,积累了人类早期的美感经验。被打磨光滑的石头(图2-1)不仅便于持握,在形态上也更美观,陶器(图2-2)上的两耳不仅便于系上绳子,更具有视觉上的对称美,在制作上起到支撑功能的麻布所留下的痕迹,也上升到美观层面,最终使用上的需要与艺术的产生不谋而合。与此同时,器物制作也不仅仅是考虑其实用功能,开始从外形上进行区分和表达,受到意识形态的牵引,于是另一种技术——绘图技术逐渐产生,这时器物的生产具有了一定的精神愉悦的成分。在内容上主要是在器皿上绘制用来祭祀神灵、彰显军功,或标示分类内容物的图案,比如古代农耕生活的写照、生活场景的描绘等(图2-3)。生活是技术形成的温床,很多重大的发现都源于其中。技术也即将不再作为技术本身,而成为艺术的温床。

图2-1 《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图2-2 《红陶深腹双系罐》 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

图2-3 《宴乐攻战画像铜壶》 平面图战国

人类学与考古学表明,原始人类的审美活动与史前艺术,只是在人类进化过程的末期才开始出现。考古发现,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始于上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三万年至一万年),19世纪下半期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和20世纪上半期法国拉斯科洞窟中原始洞穴艺术的发现,第一次在人们面前呈现出原始艺术的奇特景象,距今约有两万年的历史,是旧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是史前人类活动的足迹。但是,1997年考古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距今7万年前的岩画,人类的美术史一下子向前推进数万年。随着考古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人类艺术史可能比人类想象得还要漫长久远。

或许艺术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一样古老遥远,对于原始艺术我们很难将它的审美目的性和功利性严格区别开来。在生活中以及与自然的斗争中产生的艺术表现形态,主要是劳动工具的创造和基于原始巫术的仪式、道具之类,人类的审美意识就是在创造活动中逐步领会和把握自然固有的完善、和谐、美好中发展起来的。

二、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虽然人类已经建构了一门专门研究艺术起源的学科——艺术发生学,探讨艺术出现的原因和“艺术发生的日期”,但还没有哪种理论能够确凿地解释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时间、地点和过程。认识艺术的源头有三种方法:一是结合文物考古和史前史研究,这是主要途径;二是通过考察现今尚存于非洲和美洲的个别与现代文明完全隔绝的原始民族中的文化;三是通过研究儿童艺术心理学来进行推测。特别是19世纪到20世纪,许多学者争相提出关于艺术发生的各种理论。

1. 艺术起源于“模仿”

这是关于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模仿”一词的应用范围从最初的宗教祭祀领域扩展到哲学和技艺领域。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艺术模仿自然,他说:“艺术……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相。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1)德谟克利特同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他认为,雕塑是对人体的模仿,音乐是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舞蹈是模仿生产实践。苏格拉底认为“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他将艺术模仿的对象由自然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文艺模仿的对象涉及了社会人生。柏拉图继承了这种思想,是第一个自觉把“模仿”这个概念引入艺术理论并加以系统阐述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诸如史诗、悲剧等文学艺术作品皆产生于模仿,只是由于它们模仿的媒介、对象以及方式不同,才显现出其形式的差别,使之成为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在他的文艺理论著作《诗学》中,一开篇便介绍了诗的艺术的本质:“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2)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和包括柏拉图在内的之前的几位哲学家观点是一致的,即认为艺术产生于模仿(图2-4,图2-5)。

图2-4 《将军崖岩画》 江苏连云港 新石器时代

图2-5 《野牛》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 旧石器时代

在西方文论史上,“模仿说”回答了艺术起源的问题,也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关于艺术的定义,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它影响着西方的艺术哲学、艺术批评和艺术实践。这种关于艺术起源于“模仿”的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原始艺术来说,通过观察自然进而模仿自然来创造某一种艺术形式,确实是艺术创造的重要手段,在对客观现实的模仿中,人类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童年时期原始的心理倾向。我们从所发现的原始艺术作品中,不难看出模仿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方法。然而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原始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模仿作为一种途径和手段绝不仅仅是艺术产生的根源,绝不是单纯的出于模仿而模仿,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2. 艺术起源于“游戏”

“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活动的根本动力,这种理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经被许多人所信奉。它主要由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学者斯宾塞提出来,也被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席勒进一步发展了康德的思想,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他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既受到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受到理性法则的束缚和强迫,是不自由的,这时,人们仅仅以功利为目的观察外界,就无法获得以外观为目的的快乐。人只有摆脱了物质的和理性的强迫,才能偏爱外观,而不珍惜实在。当人发现了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纯粹外观的时候,自由开始了,审美开始了,游戏开始了,人性开始了,艺术也开始了,这是人脱离动物界的最后标志。因此,人总想利用自己的过剩精力,来获得自由,游戏就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当人摆脱了实用的功利目的,才能产生自由的游戏,正是这种无功利的、无目的的自由游戏,推动了艺术的发生。喜悦的无规则的跳跃逐渐成为舞蹈,发之于情的声音逐渐成为歌曲。斯宾塞和席勒一样,也认为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游戏与审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两者都不能直接有助于维持生命,都与功利无关。德国学者谷鲁斯进一步补充和修改了这种说法,他认为游戏活动不知不觉为实际生活储备各种能力,比如小男孩聚集在一起玩打仗的游戏,是练习作战本领和培养勇敢精神等。

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于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性的。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和纯娱乐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应,有绝对化和片面化的弊病。

3. 艺术起源于“表现”

18世纪中期特别是19世纪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成为西方文艺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它最初产生于17世纪文学艺术领域对当时理性主义的反抗。在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出现了两大文艺思潮:其中,现实主义是以艺术模仿说为基础,浪漫主义思潮是以艺术表现说为基础。持这一理论的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以及崇拜原始艺术的艺术家等。19世纪后期以来,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的美学家进一步发展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在这种学说看来,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感情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因,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20世纪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主张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克罗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直觉即表现”,艺术的本质是直觉,而直觉的来源是情感,因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进一步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认为艺术起源于传达情感的需要,他说:“一个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他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起源。”(3)此外,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从符号美学出发,进一步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新,艺术品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

艺术与情感的这种紧密关系,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汉代的《毛诗序》中就讲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4)毫无疑问,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确实承载并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艺术确实可以传达情感,可以说,表现和交流情感是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然而,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艺术也不仅仅是传达情感的工具,以偏概全无法揭示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此外,艺术起源于“表现”,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了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因此这一学说同样不能科学地说明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

4. 艺术起源于“巫术”

20世纪以来,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成为西方在艺术起源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越来越受到欢迎。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说:“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象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5)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无论是山川河流、一切动植物,甚至是日常使用的东西都充满了神秘的属性,他们对刮风下雨、电闪雷鸣、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现象,感到神秘不解。看到天上打雷,就认为是天公发怒了;感到地震,就认为是鳄鱼在翻滚身体。周围的世界神秘而又令人敬畏,他们认为,在这背后,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操纵、在支配。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灵魂,把自然想象人格化,是原始人世界观的主要特点。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在死者周围、身上撒上象征生命的红色粉末即赤铁矿粉以祈求新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瓮棺葬,在使用的陶器的底部一般钻有小孔,作为死者灵魂自由出入的地方,即灵魂不灭的观念及信仰。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巫术说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图2-6)。

图2-6 《持角杯的女巫》 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

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名著《金枝》一书中,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是起源于交感巫术。它包括顺势巫术(或模仿巫术),即巫师仅仅通过模仿就能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和接触巫术,即施行这一巫术也就是通过曾为某人接触过的物体而对其本人施加影响,即认为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就可以使物体不受时空限制而相互作用。发现于19世纪下半期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和发现于20世纪初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原始洞穴艺术,第一次在人们面前呈现出原始艺术的奇特景象,它们距今约有两万年的历史,是旧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在拉斯科洞窟一个井状坑底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画着一幅人类古老场景:一头野牛正冲向一个鸟人,鸟人附近有一只鸟站立在枝头,野牛身上则已被一支矛剌穿,腹下流出大量的肠子,但还在拼命地挣扎,向人冲去(图2-7)。图中的人物很值得注意,其形态被图案化了,长着鸟头或是戴着鸟冠,右手握着顶端呈钩状的工具,可能是矛棒或标枪,双手各生长着四个指头,脚下还残留着矛棒的断片,和野牛组合在一起,似乎受了伤的样子。有人认为该鸟人是伪装成动物的猎人,有人认为是巫师正在为祈求狩猎的丰收施行巫术。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原始壁画往往在黑暗洞穴的深部发现,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以及被反复涂抹刻画的形象,都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说的有力证据。

图2-7 《酋长的牺牲》 法国拉斯科洞窟 旧石器时代

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有密切的关系,当我们探讨艺术的起源时,巫婆、神汉的手舞足蹈既是原始人的艺术,又体现为原始人认识自然的技术手段,两者水乳交融,是天然的混合体,这与古人的意识和生存条件一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迷信观念,这种观念不仅在中华民族存在,在世界各个民族中的情况也是一样的。现在看来是愚昧无知,但在那时却被认为是先进的象征。毫无疑问,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巫术礼仪、图腾崇拜作为原始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正因如此,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由当时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态所决定的,这些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带有明显的巫术色彩,但归根结底和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有着密切联系,况且并非一切原始艺术都受到巫术的影响,影响也并非就是根源,因此巫术说并不是艺术起源的唯一动因。

5. 艺术起源于“劳动”

自19世纪后期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观点,在欧洲开始广为传播,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艺界普遍认同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在艺术发生的诸多理论中劳动说为研究艺术的发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受到了众多美学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重视。毕歇尔、希尔恩、马克思、德索、普列汉诺夫等都对此作出了研究,尽管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用以论证的材料各异,但是,他们都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为揭示艺术发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德国学者毕歇尔在1896年明确提出了“艺术起源于劳动”,他引用大量资料证实人们对节奏非常敏感,强调音乐和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因此劳动是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力。毕歇尔作出结论:“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具有从属的意义。”(6)英国学者沃拉斯切克认为原始人在生存斗争中所产生的节奏,是作为助长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强有力的手段而出现的,这也是人类歌唱和舞蹈艺术节奏的起源。芬兰美学家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他说:“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歌唱,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是节奏。歌的节奏恰恰再现着工作的节奏——音乐起源于劳动。”他从实用的角度对原始艺术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作了阐述,认为艺术在原始人的劳动中有着两种效用:一是减轻劳动者的疲劳,一是协调劳动者之间的动作。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在其专著《没有地址的信》(发表于1899—1900年)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通过对原始音乐、舞蹈、绘画艺术以及它们同生产劳动实际联系的分析,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认为艺术不是起源于“游戏”,而是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7)作者引用大量考古材料证明,在以狩猎为生的民族的装饰艺术中,植物完全没有地位,原始艺术与生产劳动相联系。原始氏族的“文身”,以“兽牙”作装饰等,都说明了“从有用的观点对待事物的态度,在这里是先于从审美快感的对待事物的态度的”。他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所从事的各种实用功利活动,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是从实用观点出发的,后来才逐渐摆脱实用功利的目的,据此提出“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的论断。

马克思认为人们在劳动中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恩格斯认为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成了人的脑髓。”(8)正是由于劳动才创造了人本身,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原始人经过数百万年的劳动实践,逐渐锻炼出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头脑,形成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能力。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其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有着重大的意义,石器的制作和陶器的发明,不仅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也由此带来了重要的艺术萌芽,积累了人类早期的美感经验。生产劳动实践是艺术形成的温床,在劳动中人们产生了艺术活动的需要,用于协调动作或者交流信息,同时劳动也构成了艺术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审美对象,在劳动中人不仅具备了创造艺术的能力,发展了技术条件,并且劳动也制约了早期的艺术形式。早期的艺术形式如诗歌、音乐、舞蹈都与劳动生活密切相关,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这些都是以劳动为基础而展示的统一整合的艺术体系。

毫无疑问,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产生提供了根本的前提条件,劳动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但艺术起源不能完全归结为劳动,劳动说忽视了其他社会因素在艺术起源中的作用,仍然不足以解释各种艺术活动的起源。

6. 艺术起源的多元合力

艺术起源的问题和人类起源的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人类才有艺术,探讨艺术的起源,实质上就是探索早期人类为什么创造艺术和他们怎样创造了艺术。上面所探讨的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论证艺术的特性以及原始艺术的特殊性,有助于揭示艺术产生的奥秘,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许多说法,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种解释是没有疑义的,这些都是艺术起源单一论的观点。艺术的诞生是一个距今年代久远的复杂问题,在艺术诞生的最初阶段,艺术可能本来就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素促成的,各门艺术形式的产生,更是难以归结为某一种单一的原因。法国著名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提出了“多元决定论”,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也都是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为了全面地认知和解析艺术的起源,我们应当以艺术起源多因论的理论去诠释艺术的发生,力求全面地把握艺术发生的契机和动因。随着艺术起源问题的深入,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越来越多地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认可。

在原始社会,原始艺术(岩画、歌舞等)、原始巫术、游戏和劳动这些行为常常混为一体,难以进行严格的区分,它们共同组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正因如此,艺术发生的动力和契机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劳动、情感、巫术、想象、幻想等原始社会的一切,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股合力,带着和谐的节奏声响,推动着艺术的产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原始人类模仿自然的本能(‘模仿说’)、表现情感的需要(‘表现说’)、游戏的需要(‘游戏说’)渗透其中,尤其是对于原始人类来讲更为重要的原始巫术(‘巫术说’)与原始生产劳动(‘劳动说’),更是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现在所理解的纯粹意义上的艺术才逐渐开始独立出来。”(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