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语体语法、规范与修辞(上、下) (著者长期探究、倾情奉献科技语言写作类系列)
- 梁福军
- 4644字
- 2024-10-29 21:19:41
1.7 语境
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狭义语境则仅指情景语境,通常所说的语境是广义语境。
1.7.1 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是就言语自身的环境来说的,指存在于言语片段内部的密切相关的各种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这属内部语境,涉及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篇章之间的关系。上下文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某一言语片段中,凡出现在某语法单位前的语句都是该语法单位的上文(前言),出现在其后的则是其下文(后语);对句中某个词语来说,其最切近、重要的上下文通常就是此句中与其有紧密语义关系的其他词语。例如:
【1】
“爱”含有爱护、爱惜、珍爱、敬爱、慈爱之意。“大爱精神”是人们对人类自身的前途、命运和价值的真诚关爱、高度负责与无私奉献精神,“大爱”就是这种精神和行为的统一。
大爱精神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从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到魏晋玄学的“大爱无私”(王弼:《论语释疑》),乃至各种宗教关于“爱”的道德,都表达着人类社会生活中对大爱精神的普遍需要和理想追求。
大爱精神属于社会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在有社会分工的社会里具有职业性。社会主义中国的大爱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上是一致的。当代中国大学的大爱精神是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在大学里的特殊表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河南理工大学历史文化概览编委会.河南理工大学历史文化概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9:90.)
上例中,从所有段落这级语言单位来说,前面段落是后面段落的上文,后面段落则是前面段落的下文,例如第一段落是第二、三段落的上文,第二、三段落是第一段落的下文;从单个段落来说,段落中前面语句是后面语句的上文,后面语句则是前面语句的下文,例如第一段落的第一个句子“‘爱’含有爱护、爱惜……慈爱之意。”就是其后语句“‘大爱精神’是人们对人类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统一。”的上文,反之“‘大爱精神’是人们对人类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统一。”则是“‘爱’含有爱护……慈爱之意。”的下文;从单个句子来说,句子前面部分是后面部分的上文,后面部分则是前面部分的下文,例如“当代中国大学的大爱精神……特殊表现”是“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上文,反之“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则是“当代中国大学的大爱精神……特殊表现”的下文,“当代中国大学的大爱精神”是其后“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上文,反之“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则是“当代中国大学的大爱精神”的下文。
下文的表意基于上文来扩展,上文的表意基于下文来铺垫,上下文之间互为因果、补充、完善和(或)制约关系。上下文语境对语意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对语意的表达和理解非常关键。因此,要准确表达或理解语意,就必须考虑上下文语境,处理好上下文之间的内在关系。例如:
【2】
目前中下阶层和下等阶层的比重达80%以上。到21世纪,这个阶层的比重将逐渐缩小。与此相应的是,中间阶层的比重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356.)
【3】
尼克松访华的日程不过安排了一周的时间,这短短的一周对于周恩来,却相当于耗费他好几年的精力。一条完工的道路,通车只需要片刻的工夫,而筑路工程却漫长艰辛。
周恩来为筑成这条不寻常的路,凝聚了惊人的智慧,也消耗了生命的能量。
(顾保孜,杜修贤.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16.)
【4】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
例【2】中,“中下阶层”有了下文语境“下等阶层”和“中间阶层”的作用,其语义就不是“中间阶层”和“下等阶层”的并列,而是指介于“中间阶层”和“下等阶层”之间的一个阶层。例【3】中,“道路”“路”有了上文语境的作用,其语义就不是指平常所说的路或道(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两地之间的通道,包括陆地的和水上的),而是指“尼克松访华”的“中美建交”之路,这是语义转化后的言语意义。例【4】中,五次出现了“背”和两次出现了“放下”,有了上文语境的作用,前面四个“背”指“用脊背驮”,而最后一个语义发生转化,指“有思想包袱”;前一个“放下”的对象是“姑娘”,而后一个的是“思想包袱”,前者的语义重在“使处于一定的位置”,后者却是“卸掉”“想通”之意。
1.7.2 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又叫社会现实语境,指存在于言语片段自身以外的同言语片段密切相关的社会自然环境。这属外部语境,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类,包括说写者说写的环境、听读者听读的环境,以及说写、听读者双方的关系,涉及语运中对言语表达有影响的所有情景、情况、条件、关系等。
1. 客观情景语境
客观情景语境是语运中由客观环境所形成的语境。它涉及语用中的人、事物、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以及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民族特征、地区差别、风俗习惯、逻辑事理、语体类别、听读者自身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具有动态性,所谓“话随境迁”“因人设辞”“有的放矢”“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等,均表达了这个意思。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普通作文书上有所谓“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的“六何”说,其实指的就是这种语境。例如:
【1】
全国哀悼,祈福舟曲!愿死者安息,生者坚强!风雨同“舟”,威武不“曲”!希望天灾离我们越来越远。
【2】
我到德国以后,不久就定居在一个小城里,住在一座临街的三层楼上。街上平常很寂静,几乎一点声音都没有,只有一排树寂寞地站在那里。但有一天的下午,下面街上却有了骚动。我从窗子里往下一看,原来是两个孩子在打架。一个大约有十四五岁,另外一个顶多也不过八九岁,两个孩子平立着,小孩子的头只达到大孩子的胸部。无论谁也一看就知道,这两个孩子真是势力悬殊,不是对手。果然刚一交手,小孩子已经被打倒在地上,大孩子就骑在他身上,前面是一团散乱的金发,背后是两只舞动着的穿了短裤的腿,大孩子的身躯仿佛一座山似的镇在中间。清脆的手掌打到脸上的声音就拂过繁茂的树枝飘上楼来。
(季羡林.季羡林随想录[一]:不完满才是人生[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32.)
例【1】中,以谐音双关修辞手法,将地名“舟曲”巧妙地嵌入成语“风雨同舟”“威武不屈”中,表达出舟曲人民与灾难搏斗、顽强不屈、患难与共的精神,以及全国人民对舟曲的大力支持与美好祝愿,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2010年8月在中国甘肃“舟曲”这个地方发生特大泥石洪流这个特大天灾,就是此例的客观情景语境。例【2】中,季羡林叙述了他在德国所看到的两个年龄相差悬殊的小孩打架的情景。这里引发了他对“正义”的思考。欧洲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崇拜强者,不管怎样的“强”,只要是“强”,就代表力量和正义。因此在德国人看来,拳头是第一位的,把别人打倒是正当的,大孩子把小孩子打倒,大孩子就是英雄。而中国人正好相反,认为大孩子打小孩子是不公平的,十四五岁的大孩子欺侮八九岁的小孩子是不应该的。中国和欧美国家人们对“公平”“正义”所持的伦理道德观点正好相反这一社会文化差异,形成此例的客观情景语境。
2. 主观情景语境
主观情景语境是语运中由主观环境所形成的语境。它涉及语用中说写者的身份、职业、性格、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程度、生活经历、情趣爱好、处境、心情、时代精神、民族气节等自身因素。这种因素直接制约着说写者的言语特色及风格,对言语表达影响很大,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三句话不离本行”等,均表达了这个意思。语用中,这种语境说写者本人不一定能够意识到,也不必一定专门考虑,但对听读者准确理解语意具有重要价值。例如:
【3】
女儿在美国“小升初”的正式经验,大体就这么多,和顺次升级几乎无异。学校强调的是,把环境转换给孩子带来的心理焦虑降低到最低程度。在这平淡无奇的程序背后的教育哲学,和中国有着惊人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以学校为中心,“小升初”要考试,要家长幕后运作,经过复杂的“择校”,最后才能安顿下来。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被督促做各种努力以达到大人的要求,然后等着被大人选择,甚至会感到生活中有许多不可逾越的门槛,进而丧失了对自己生活的把握,容易变得被动,产生无助感。美国的“小升初”,则是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们感到自己被关心、被鼓励,看得清未来生活道路上的路标,于是比较有信心,生活和学习态度比较主动。
(薛涌.没有考试的“小升初”[J].中国新闻周刊,2010(28):83.)
此例中,薛涌先生对“小升初”这一现象在美国和中国的不同情形进行了对比,字里行间体现出他对有关事情的关注、理解和体会。薛涌原本是中国人,在北京大学上大学,毕业后到美国读硕士、博士,博士毕业后在美国的大学工作。他长期在美国生活,对中国和美国的国情、文化差异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经常撰写评论性文章或出版专著,对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给出切中要害的评论,这是没有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的人难以做到的。这就形成此例的主观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处理得妥当与否,直接影响言语表达的效果及对其理解的质量。说写者如果把握不好,不仅难以获得好的表达效果,而且还可能会引来难以预料的麻烦;听读者如果把握不好,不仅难以准确理解本义,甚至会理解出与本义有较大出入甚至相反的意思。因此,情景语境的处理对说写者和听读者都很重要。下面再看两个例子。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205—239)最疼爱的一个闺女死了,他非常悲痛,决定厚葬女儿,并准备亲自去送葬。这时有一位姓杨的大臣进谏说:皇上,不妥,过去先皇和太后去世时,您都没有亲自送葬,而现在为女儿亲自去送葬,这与礼法不合。遗憾的是,魏明帝并未采纳该大臣的意见,更为严重的是还把他赶出了朝廷。按当时社会的礼仪规矩来说,这位大臣所说的内容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他说那话时没有看场合,即没有把握好主观情景语境——当时魏明帝已经非常悲痛——那位大臣完全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来提醒一下,不必翻来覆去顶着皇帝说。结果是好心没有好报,甚至招来厄运,此类事情在历史上较为常见。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考虑场合。
《红楼梦》所写的贾府大悲剧,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风云、社会变迁、文化习俗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读《红楼梦》当然应结合曹雪芹写这部伟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这种客观情景语境。比如:贾府的丫头尤其是上等丫头,在衣食住行用方面远远超过当时的一般国民,每月还能领到月钱(工资),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惊叹、袭人母兄的感受、柳五儿的谋求进入怡红院……,都表明当时当稳那种奴才是多么的令人羡慕、留恋和光宗耀祖;而金钏被撵后觉得羞耻难当断绝前途便投井而死,晴雯虽具反抗品格却被王夫人咬牙切齿地以“狐狸精”的罪名撵出夭亡,司棋与姑舅兄弟潘又安偷情被发现所遭遇的悲惨命运……,都表明撵出去或年纪大了配小子,或百般谋求而竟无缘成为奴才,则对她们来说是最大的悲哀惨痛。这些都是那个朝代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