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1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15757字
- 2021-05-28 12:35:08
第4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概念题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17世纪中叶以后,源于欧洲并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的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各种反封建力量进行了武装革命,经过反对封建复辟的反复斗争,终于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到初步确立。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产业革命。通过产业革命,一方面,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雇佣工人丧失了依靠手工技术而独立劳动的可能性,成为资本家掌握的机器的附属物,巩固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并最终确立起来。
2小商品经济
答:小商品经济即简单商品经济,是指建立在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基础之上,以手工劳动进行小规模商品生产的经济。典型的小商品经济是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农民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一些生产条件比较优越的作坊主日益富裕,他们逐渐脱离生产劳动,把帮工和学徒变为雇佣工人,自己成为剥削雇工的资本家。而一些生产条件差的手工作坊,由于资金短缺、经营不善而破产,其作坊主和帮工都沦为雇佣工人。同时,农业中的少数富裕的个体农民,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雇佣一些雇工;而贫困和破产的个体农民,则沦为农业雇佣劳动者,于是在农村中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富农经济。所以,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便产生出最初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3资本原始积累
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指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加速准备条件的过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这两个条件通过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已逐渐准备着,但是,单纯依靠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来实现这两个条件,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新兴资产阶级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形成,便采取暴力手段加速形成这两个经济条件。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经济制度确立之前,所以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资本原始积累在历史上以英国最为典型。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还用暴力手段在海外推行殖民主义,掠夺殖民地的金银财富,贩卖奴隶,进行殖民贸易;在国内则大肆掠夺本国劳动人民,采取发行国债、增加税收、保护关税等手段,聚敛货币财富,从而积累起大量货币资本。
4资本总公式
答:资本总公式是指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资本流通公式G-W-G′。这个公式表明,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将商品出卖,换回货币。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货币在质上没有区别。但是,在资本流通中最初付出的货币和经过流通收回的货币,是两个不同的量,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因此,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应该是:G-W-G′。G′=G+ΔG,即原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m)。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在流通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殖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5劳动力
答: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劳动力作为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劳动力在劳动中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6雇佣劳动制度
答:雇佣劳动制度是指资本家雇佣劳动力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是,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它才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劳动者必须掌握劳动力的所有权,才能把劳动力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当作商品出卖。第二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不占有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因而劳动者只能把存在于他身体中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否则就无法维持生活。这两个基本条件的形成,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随着劳动力成为商品,便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7劳动过程
答:劳动过程是指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但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本家,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张地劳动,并减少生产资料的耗费。②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8价值形成过程
答:价值形成过程是指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①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如原材料、燃料,同时会发生机器设备的磨损,被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新生产出的产品中去了,构成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所以,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自身原有的价值量,只是使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由一种使用价值(生产资料)转换为另一种使用价值(新产品)。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由工人的具体劳动实现的。②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根据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即支出了一定量的抽象劳动。这一定量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这就是工人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事实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绝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而必须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9剩余价值
答: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后来变为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为主。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10价值增殖过程
答: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因此,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时间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可见,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指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过程,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则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价值增殖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为资本家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但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资本家追求的目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生产能够出卖的商品;不仅要创造价值,而且还要带来剩余价值。把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12必要劳动时间
答: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
13剩余劳动时间
答:剩余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间以外的部分。在剩余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14资本
答:资本是指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它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在物质内容上和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货币和生产资料用于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带来剩余价值时,它们才成为资本。资本的基本特点是:增殖性、运动性和返还性。资本的本性就是要在不断的运动中、在循环和周转中不停地增殖。按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其周转方式,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同领域的独立职能,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按产业资本在其循环中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按其社会构成,可分为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按其资金来源,可分为私人资本、国有资本和股份资本等。
15不变资本
答:不变资本是指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它的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这种转移是通过具体劳动完成的。转移的价值量,只是进入生产过程时原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量,决不会大于它。可见,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数量的变化,只是改变了它的物质形态。不变资本一般用字母c表示。
16可变资本
答: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格,工人拿去购买生活资料消费掉了。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新价值,其中一部分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格,剩下的另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可变资本一般用字母v表示。
17剩余价值率
答: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中不变资本用c表示,可变资本用v表示,剩余价值用m表示,商品价值就是c+v+m。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为了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必须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较。剩余价值率公式是:m′=m/v。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另一种公式表示: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两个公式表示的内容是一致的。第一个公式以物化劳动表示剥削程度,即在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第二个公式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程度,即在工人的一个劳动日中有多大部分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有多大部分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率逐渐提高。
18绝对剩余价值
答: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19相对剩余价值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前提条件。机器大工业出现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变革,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逐渐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
20超额剩余价值
答: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1剩余价值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以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在生产过程中,二者都是作为资本的要素在起作用,资本主义生产的惟一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以剩余价值或利润的多少为转移。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所以,只有掌握了剩余价值规律,才能了解和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它的一切复杂现象。
22资本主义工资
答:资本主义工资是指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而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劳动不是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尽管它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资这一形态,把有酬的必要劳动与无酬的剩余劳动的区别抹杀了,把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掩盖了。
23计时工资
答:计时工资是指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如日工资、周工资、月工资等。资本家经常保持日工资总额不变甚至有所提高,而通过延长工作日时数,或者通过加强劳动强度来使每小时的工资下降,以此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资本家还采取小时工资制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他们往往只规定每小时劳动的平均工资额,而不规定工作日的长度和日、周、月工资总额,这样资本家就可以根据他们的经济利益的需要来任意延长或缩短工作日时间。当经济繁荣,扩展生产有利可图时,资本家就大搞加班加点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迫使工人遭受过度劳动之苦;当经济不景气,市场萧条时,资本家就减少企业开工时间,使工人的工作日缩短,并只按工人实际劳动时间支付工资,使工人陷入半失业状态,工人甚至得不到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的生活费用,遭受劳动不足之苦。
24计件工资
答:计件工资是指依据工人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而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同计时工资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因为资本家在确定每件产品的计件单价时,正是把工人一天的计时工资与一天生产出来的产品或完成的作业量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5名义工资
答:名义工资指的是资本家用货币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称货币工资。工人得到货币工资后,要用它去购买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
26实际工资
答: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由于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价格会发生变化,这必然要影响同量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可见,货币工资并不能确切地反映出工人的实际收益和实际生活状况,只有实际工资才能确切地反映出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
二、思考题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早期的商业在小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加速准备经济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①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17世纪中叶以后,源于欧洲并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的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各种反封建力量进行了武装革命,经过反对封建复辟的反复斗争,终于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到初步确立。
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确立。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即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从工厂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技术革命。通过产业革命,一方面,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雇佣工人丧失了依靠手工技术而独立劳动的可能性,成为资本家掌握的机器的附属物,巩固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因此,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并最终确立起来。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什么?
答: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在消费中实现的。普通的商品被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了,或者转移到其他商品上去。劳动力商品却不是这样,它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这就是它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在市场上,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是为资本主义生产做准备,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了可能性。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才被生产出来,货币才由现实地转化为资本。
3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
答: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商品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其特殊性。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它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这就需要一定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以转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①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②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③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同其他商品价值的决定相比,其特点在于它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在消费中实现的。普通的商品被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了,或者转移到其他商品上去。劳动力商品却不是这样,它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它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1)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延长,超过一定点就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达到这一点,即工人新生产的价值只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点,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两种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没有重大变化,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加重剥削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生产力逐步提高,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的主要方法。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什么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把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但由于劳动过程的要素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的过程,因而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劳动者的劳动力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并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而是要利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作为抽象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如果新创造出来的价值仅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并且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要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就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工人创造超过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因此,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6价值增殖过程为什么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答: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说明如下:
(1)价值形成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品消耗的全部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消耗生产资料,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并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同时,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新价值,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如果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只能补偿劳动力价值,生产过程就仅仅是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形成过程中,资本家不能获得剩余价值,为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使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价值增殖过程。
(2)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价值形成过程就变成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这个一定点之内的劳动时间是工人生产其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以上而延长的劳动时间是工人提供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只要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7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答:(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一种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
(2)资本的现象形态掩盖着它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原材料、机器、厂房等,这使人们误以为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这是把物的自然属性和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混同起来了。资本不能离开物而存在,正如价值不能脱离使用价值而存在一样。但是,生产资料等物成为资本,不是由它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因为它们能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由于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资本只有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获得剩余价值。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8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1)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把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转变为生产资料,一部分转变为劳动力。依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①不变资本是指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量的变化,只是改变了它的物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它的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这种转移是通过具体劳动完成的。转移的价值量,只是进入生产过程时原有的数量,决不会大于它。
②可变资本是指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增殖。转变为劳动力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因为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消费掉了。这部分资本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的。但是,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2)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①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可变资本创造的。这说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可变资本的价值之所以能够发生量的变化是因为它转化为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发挥作用,结果才生产出剩余价值。
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正确地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表明这种剥削程度的大小是剩余价值率。
9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它为什么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答:(1)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预付资本中不变资本用c表示,可变资本用v表示,剩余价值用m表示,商品价值就是c+v+m。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为了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必须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较。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m′,其公式是:m′=m/v,它也可以用另一种公式表示: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剩余价值率的第一个公式以物化劳动表示剥削程度,即在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如剩余价值率为300%,就表明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的工资只占其中的1/4,其余3/4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从而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的第二个公式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程度,即在工人的一个劳动日中有多大部分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有多大部分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10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因此工作日的长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3)商品交换规律没有为工作日确定一个标准长度,由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产生了两种互相对抗的权利。资本家要求尽量延长工作日。他购买劳动力,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取得一天劳动力的使用权,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工人反对资本家掠夺劳动力,也有权反对过度延长工作日。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1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什么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答: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进行激烈的竞争,争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12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
答: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依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1)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离开了人的活劳动,其他任何要素都不能创造价值。再先进、再灵巧的机器人毕竟是机器,是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属于生产资料的范畴,必须有人对它进行操作,它才能运转,否则也只是一堆物料。
(2)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来源于“总体工人”的剩余劳动。“总体工人”不仅包括在生产第一线直接操纵机器设备进行劳动的工人,而且包括从事技术工作和一般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他们共同参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
(3)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比没有使用这些设备的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由于前者的总体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复杂程度也比较高,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资本家获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其中的一部分是由其他生产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移过来的。因为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生产部门,它们的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同量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就比较少。但是,由于后面将要讲到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从而使一部分剩余价值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移到有机构成高的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部门中来。
13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因为:
(1)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被资本家认为是有意义的。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决定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全部发展过程。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个规律,才能了解和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它的一切复杂现象。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这一发现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提供了一把钥匙。剩余价值学说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和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列宁明确指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所以说,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就是以追逐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尽管它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必须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分开来: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它潜存于人的身体中;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条件。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
①如果劳动是商品,应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但劳动不能事先独立存在。
②如果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③劳动如果是商品,具有价值,不是否定价值规律、就是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结果都会否定资本主义制度。
④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所以说,资本主义工资这一形态,把有酬的必要劳动与无酬的剩余劳动的区别抹杀了,把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掩盖了,也就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5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活资料与服务的价格和工人负担的赋税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越高,工人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也就越多,表现为实际工资的提高;反之,就是实际工资的下降。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往往是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提高,但由于通货膨胀、物价提高以及赋税的加重等,实际工资还可能下降。这表明名义工资的变化不能确切地反映工人实际生活状况的变化,不能表现出工人所受剥削程度的变化。因此,在考察资本主义工资水平变动时,不能只注意货币工资的变动,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实际工资的变动。
16当代资本主义的剥削形式和劳资关系有什么变化?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在不触动其统治地位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形式和劳资关系进行了某些局部调整,采取了一些隐蔽资本主义剥削和缓解劳资矛盾的措施。当代资本主义的剥削形式和劳资关系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行小额股票,推行“资本民主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所控制的股份公司,通过发行小额股票来吸收社会游资,使一般劳动者也可以购买小额股票,或者在股份公司内部推行“职工股票计划”,奖励职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有的甚至把本公司的股票作为奖金发给职工。
垄断企业中的职工购买或获得股份公司的小额股票,表面上似乎与资本家有了“共同的”利益,造成“劳资一家”的假象,起到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作用,但资本主义企业发行小额股票,实行股权分散,不过是垄断资本家强化对广大劳动者的控制、增强资本实力的一种手段。购买或获得小额股票,丝毫不会改变劳动者所处的被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地位,更不可能使他们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资产所有者。
(2)推行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管理民主化”
“管理民主化”就是在企业中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民主化”的具体做法多种多样,其主要形式有:一是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二是由职工组成企业管理委员会,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三是实行职工合理建议制度,对职工的建议进行研究、采纳,并对建议者给予一定奖励;四是开展职工广泛参与的质量管理活动,等等。
“管理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使劳动条件得到某些改善。但是职工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力毕竟是有限的,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权仍然掌握在垄断资本家及其代理人手中。“管理民主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职工作为雇佣劳动者的被剥削的地位,它实际上是垄断资产阶级所采取的一种更隐蔽、更巧妙的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以给垄断资本家带来丰厚的剥削收入。
(3)缩短劳动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缩短了工人的劳动日,大多实行每周5个劳动日,每个劳动日工作8小时或少于8小时,即每周劳动时间为40小时或稍低于40小时。
劳动日的缩短是工人阶级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垄断资产阶级为改善劳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劳动日的缩短是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前提下实现的,资本家在缩短工人劳动日的同时,又在有限的劳动时间内,要求工人更紧张地工作,使劳动强度显著加强,这就更加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此,缩短工人的劳动日成为垄断资产阶级提高剥削程度、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一种隐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