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818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中国人民大学

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18新闻传播实务

(考试材料:主要是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部分城市关于天然气荒的报道。材料来自不同媒体,不同角度,内容包括“气荒”的状况、原因、应对措施等。材料来源有人民网、中广网、新浪网等,总计5000字左右。)

注:实务真题题目资料搜集存在较大困难,下面的资料可能仍与真题有出入,还请谅解。

相关材料:

进入11月份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低温天气,居民采暖用气等需求量大幅攀升,一些地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武汉、重庆、西安、南京、杭州等地相继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

由于天然气气源紧张,南京上周就开始使用储备的液化天然气。目前南京液化天然气储备量已经低于100万立方米,破了预警线。从21号开始,又有16家工业企业被迫停止使用天然气,确保民用的“通道”畅通。下面,我们连线江苏台记者姚东明:

主持人:这两天天气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天然气的用气量,在南京方面最新的情况是怎样的?

记者:现在南京一天的天然气使用量已经达到每天140万立方米,和每天的计划量足足相差了40万立方米,达到历史新高。上周下雪的几天是最缺气的时候,南京天然气的日供应量达到150万立方米,缺口达到50万立方米,也是创下历史新高。

现在南京储备的液化天然气一共是300多万立方米,启动应急预案之后,这些储备迅速被使用,8天的时间用去了200万立方米,已经破了预警线。南京现在每天需要30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来补充,但是全市液化天然气的库存量眼下已经不足100万立方米。现在全国的气源都非常紧张,组织非常困难,每天补入的存量只有2万到5万立方米。

主持人:现在有一个方式就是希望天气能好一些,这样我们的用气可能会少一些。

记者:在用气量中间,居民用气中很大一块是取暖的用气,现在整个居民用气量从50%增长到70%。

主持人:为了保证居民的正常用气我们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记者:南京市从上周日就开始启动天然气供应的应急预案,这一措施包括对全市部分油气锅炉用户,加气站等非居民用户实施停供,从14号开始,南京一些企业开始使用替代能源进行生产,同时有30多家拥有油气两用锅炉的一般企业,从原来的烧气改成了烧油。现在汽车加气站也停止了供应,通过对这些工业企业的限制,大概可以把50万立方米的缺口缩小到30万立方米左右,但仍然是不够的。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气源,因此南京工业企业天然气供应什么时候能够恢复,现在还没有时间表。

今年入冬来的持续大范围降温降雪,导致天然气需求量远远超出计划用气量,中国石油在气田满负荷生产、管道超负荷输送、多条管线陷入低压运行的严峻形势下,通过挖掘气田潜能提高天然气产量,优化天然气管网运行,提前超采储气库,加强下游市场需求侧管理,减少自己内部用气等措施,全力保障天然气供应。11月1~20日单日供气量最高接近2亿方,较去年同期增长22%。

中国石油千方百计挖掘气田生产潜力,努力增加市场资源供应量。油田生产方面,新疆、长庆、青海、四川四大气区通过加快新井投产,压缩油田生产自用,调减内部用气,增加市场天然气供应量。总供气量由月初的1.69亿方/日提高到目前的1.94亿方/日,增加市场供应2500万方/日。油田外供方面,塔里木油田外供西气东输从月初4650万方/日增加到4900万方/日;长庆油田放压生产,外供陕京系统气量从月初3500万方/日增加到3800万方/日,外供长宁线(供宁夏地区)从月初150万方/日增加到250万方/日;西南油气田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缓产量递减,外供忠武线气量从月初120万方/日增加到150万方/日;青海油田外供涩宁兰管道气量从月初850万方/日增加到1000万方/日,通过以上措施全力供应下游市场。在增产保供的同时,华北地下储气库迅速由注气切换为采气,目前日采气量达1900万方/天,接近去年冬季采气最高水平,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万方/日。

中国石油加强精细调控管理,积极优化管网运行,充分挖掘管道输气潜力,努力增加市场供应。中国石油西气东输、陕京线、淮武线等大部分天然气管道输气量已达到设计输量极限。其中西气东输西段已达到创纪录的4900万方/日输量,超设计管输能力100万方/日;涩宁兰一线实际输气1004万方/日,超设计输气量64万方/日;淮武线已达设计输气量500万方/日。为缓解供需矛盾,最大限度利用管存气调峰,目前陕京系统、西气东输、涩宁兰和忠武线已联网运行,为保证网管运行最低运行需要,陕京系统已动用2000万方管存、西气东输已动用3000万方管存,累计动用5000万方管存用于弥补供需缺口,管网运行压力已接近极限。

中国石油还加强了下游市场需求侧管理。为控制用气量继续攀升,缩小供需缺口,按照先外部、后内部,先民用,后工业、化肥和发电用气的原则对用气结构进行调整。目前,华北地区、长三江地区、两湖地区和西南地区等用气量均已突破历史高峰用气量,在地方政府和天然气用户的支持下,中国石油通过调整用气结构,努力增加城市民用气。在涩宁兰管道用气量突破1000万方/日的形势下,中石油已首先减停了内部企业用气。

一场大面积的“天然气荒”正在中国南北蔓延。进入11月以来,中国国内不少地方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状况,一些城市的天然气汽车出现加气困难,还有一些城市为了保障居民用气,不得不停掉工业用气,一些企业被迫停工、停产。重庆、武汉、杭州、合肥等多个重要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冲击,已到了影响城市运转和社会稳定的程度。

过去多年,中国都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天然气供应缺口。国内石油天然气生产商的代表、国企巨头中石油的官方解释是,今年中国北部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雪和冰冻,由于北方天然气需求量急剧上升,不得不对长江以南部分城市进行减供。

然而,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每年冬天最冷时候,全国天然气的供应量应该超过近期的供应量,何以今年提前到来的一场大雪,就导致全国范围的天然气供应严重短缺?

有专家提供了一种解释,中国石油大学的董秀成教授称,“缺气的根源在于目前天然气的价格管制。没有利益的驱动,企业就没有动力去勘探更多的油气田。而进口天然气也是因为价格的矛盾迟迟难以进到国内。”董教授的说法得到了石油国企巨头的认可,中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马新华表示,“我们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理顺目前天然气价格的政策,否则西气东输二线开通后,市场就会出现老用户使用价格比较低廉的天然气,新用户完全按国际价格用气的局面,我们很难以管理。”

按这个逻辑推理下去,结果显而易见——如果国家不调升天然气价格,中石油就无法干这个活了!

这些解释貌似合理:不错,搞市场经济就是要以价格来反映供需,调节供需。但在中国的国情背景下,这种看法则是书呆子的荒唐逻辑。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对中石化、中石油来说,目前在尽快扩大天然气供应上并不很积极,这实际上是在与市场博弈。

企业也是利益集团,它与政府博弈没什么奇怪。但问题是,中石油、中石化是什么企业?它们是国有企业,是垄断性的国企巨头!它们享受了无数的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享有近乎独占的垄断经营权,能从银行拿到极为便宜的资金,长期以来不用缴纳资源税,它们对国家在石油石化行业中的政策制订有极强的干预能力。国家养着这样的企业巨头,图什么?至少要图一个普遍服务吧?从执政党的角度来看,垄断国企至少不能给执政者添乱吧?要推动社会和谐及稳定吧?但从今年的天然气荒来看,国企巨头们的表现令人失望。不是说中央企业是“共和国长子”吗?哪有这样的儿子拿着父亲给予的特权来威胁老爹的?这样的长子不要也罢。

不能忽视的是,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国企也在发生演化,它们现在是脚踏两只船、手握两类资源——都是横跨政府与市场,并且表现出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打着国有的旗号抢资源、搞垄断,另一方面,打着与市场接轨的旗号,哄抬涨价。

安邦认为,中国天然气今年出现供应短缺,远远不是个价格问题。如果说2008年华南冰冻灾害天气的主因是天灾,那么今年的天然气荒则有更大程度的“人祸”因素。中国国内在很多领域里仍然存在的垄断体制、市场禁入门槛,不仅造成了中国老百姓在某些领域享受着更高的价格,还会在有风吹草动之时面临停止供应的威胁。这不由得让人严重质疑国企在维护经济与社会稳定方面的保障能力了。国企不能只享受垄断的利益,还要承担垄断的责任。如果国企满足不了市场需要,解决办法也很简单——让更多的人来干!

针对未来一个时期的天然气供应形势,为保障今年冬季天然气供应,中国石油将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上游方气必争。将今冬明春天然气生产任务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气田和单元,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挖掘潜力,增加天然气供应量。二是强化管道安全平稳运行,适时调控。加快涩宁兰复线、西气东输二线西段等即将建成天然气管道投产步伐,并与已投用管道尽快完成并网工作,增加天然气供应量和调控能力。在西气东输和陕京线系统增输工程无备用压缩机的情况下,加强管理,精心调控,确保安全平稳运行。三是与用户共同抓好需求的管理工作,确保平稳有序用气。“开源与节流并举”,加强与天然气用户的沟通,搞好需求侧管理。积极制定天然气供应保障预案,根据气温变化和供需情况,适时调控,妥善处理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按照中央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强降雪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9]25号)精神,积极组织协调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海洋石油总公司等企业和有关地方,迅速采取措施,增加资源供应,加强运行调节,强化需求侧管理,稳定市场供应。

一是天然气生产企业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保持高负荷生产,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合理安排检修,科学调用储气资源,积极组织进口,努力增加天然气资源供应。11月1-20日,中石油日均供气1.8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

二是统筹资源平衡,做好产销衔接和调运,搞好科学调度,优化管网运行,针对薄弱环节强化安全管理,确保天然气产销运储设施平稳运行。

三是加强监测协调,及时掌握供应状况,特别是对“西气东输”、“忠武线”、“陕京系统”等沿线重点地区予以高度关注,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应急预案,搞好应急调度,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协调解决。

四是进一步加强需求侧管理,制定保供序列,始终把确保居民生活用气摆放在第一位。在此前提下,妥善安排好公共设施等重点领域用气。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目前各地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已逐步缓解。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产运营调度,确保居民生活用气稳定供应。

考试题目:

1.请以材料中文字报道为基本线索,为一家全国性的综合性日报策划一组深度报道,写出策划方案。(30分)

2.根据深度采访计划,设定需要采访的一位核心人物,说明其身份,并针对这一采访对象,设计5个采访提问。(25分)

3.对以上新闻稿件进行综合改编,写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消息。(35分)

4.为编写好的消息制作一条单一型标题和一条复合型标题。(20分)

5.以这一新闻为选题依据,写作一篇时评,字数800字左右。(40分,其中时评标题10分,正文30分)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

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18新闻传播实务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相关材料:

进入11月份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低温天气,居民采暖用气等需求量大幅攀升,一些地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武汉、重庆、西安、南京、杭州等地相继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

由于天然气气源紧张,南京上周就开始使用储备的液化天然气。目前南京液化天然气储备量已经低于100万立方米,破了预警线。从21号开始,又有16家工业企业被迫停止使用天然气,确保民用的“通道”畅通。下面,我们连线江苏台记者姚东明:

主持人:这两天天气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天然气的用气量,在南京方面最新的情况是怎样的?

记者:现在南京一天的天然气使用量已经达到每天140万立方米,和每天的计划量足足相差了40万立方米,达到历史新高。上周下雪的几天是最缺气的时候,南京天然气的日供应量达到150万立方米,缺口达到50万立方米,也是创下历史新高。

现在南京储备的液化天然气一共是300多万立方米,启动应急预案之后,这些储备迅速被使用,8天的时间用去了200万立方米,已经破了预警线。南京现在每天需要30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来补充,但是全市液化天然气的库存量眼下已经不足100万立方米。现在全国的气源都非常紧张,组织非常困难,每天补入的存量只有2万到5万立方米。

主持人:现在有一个方式就是希望天气能好一些,这样我们的用气可能会少一些。

记者:在用气量中间,居民用气中很大一块是取暖的用气,现在整个居民用气量从50%增长到70%。

主持人:为了保证居民的正常用气我们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记者:南京市从上周日就开始启动天然气供应的应急预案,这一措施包括对全市部分油气锅炉用户,加气站等非居民用户实施停供,从14号开始,南京一些企业开始使用替代能源进行生产,同时有30多家拥有油气两用锅炉的一般企业,从原来的烧气改成了烧油。现在汽车加气站也停止了供应,通过对这些工业企业的限制,大概可以把50万立方米的缺口缩小到30万立方米左右,但仍然是不够的。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气源,因此南京工业企业天然气供应什么时候能够恢复,现在还没有时间表。

今年入冬来的持续大范围降温降雪,导致天然气需求量远远超出计划用气量,中国石油在气田满负荷生产、管道超负荷输送、多条管线陷入低压运行的严峻形势下,通过挖掘气田潜能提高天然气产量,优化天然气管网运行,提前超采储气库,加强下游市场需求侧管理,减少自己内部用气等措施,全力保障天然气供应。11月1~20日单日供气量最高接近2亿方,较去年同期增长22%。

中国石油千方百计挖掘气田生产潜力,努力增加市场资源供应量。油田生产方面,新疆、长庆、青海、四川四大气区通过加快新井投产,压缩油田生产自用,调减内部用气,增加市场天然气供应量。总供气量由月初的1.69亿方/日提高到目前的1.94亿方/日,增加市场供应2500万方/日。油田外供方面,塔里木油田外供西气东输从月初4650万方/日增加到4900万方/日;长庆油田放压生产,外供陕京系统气量从月初3500万方/日增加到3800万方/日,外供长宁线(供宁夏地区)从月初150万方/日增加到250万方/日;西南油气田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缓产量递减,外供忠武线气量从月初120万方/日增加到150万方/日;青海油田外供涩宁兰管道气量从月初850万方/日增加到1000万方/日,通过以上措施全力供应下游市场。在增产保供的同时,华北地下储气库迅速由注气切换为采气,目前日采气量达1900万方/天,接近去年冬季采气最高水平,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万方/日。

中国石油加强精细调控管理,积极优化管网运行,充分挖掘管道输气潜力,努力增加市场供应。中国石油西气东输、陕京线、淮武线等大部分天然气管道输气量已达到设计输量极限。其中西气东输西段已达到创纪录的4900万方/日输量,超设计管输能力100万方/日;涩宁兰一线实际输气1004万方/日,超设计输气量64万方/日;淮武线已达设计输气量500万方/日。为缓解供需矛盾,最大限度利用管存气调峰,目前陕京系统、西气东输、涩宁兰和忠武线已联网运行,为保证网管运行最低运行需要,陕京系统已动用2000万方管存、西气东输已动用3000万方管存,累计动用5000万方管存用于弥补供需缺口,管网运行压力已接近极限。

中国石油还加强了下游市场需求侧管理。为控制用气量继续攀升,缩小供需缺口,按照先外部、后内部,先民用,后工业、化肥和发电用气的原则对用气结构进行调整。目前,华北地区、长三江地区、两湖地区和西南地区等用气量均已突破历史高峰用气量,在地方政府和天然气用户的支持下,中国石油通过调整用气结构,努力增加城市民用气。在涩宁兰管道用气量突破1000万方/日的形势下,中石油已首先减停了内部企业用气。

一场大面积的“天然气荒”正在中国南北蔓延。进入11月以来,中国国内不少地方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状况,一些城市的天然气汽车出现加气困难,还有一些城市为了保障居民用气,不得不停掉工业用气,一些企业被迫停工、停产。重庆、武汉、杭州、合肥等多个重要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冲击,已到了影响城市运转和社会稳定的程度。

过去多年,中国都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天然气供应缺口。国内石油天然气生产商的代表、国企巨头中石油的官方解释是,今年中国北部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雪和冰冻,由于北方天然气需求量急剧上升,不得不对长江以南部分城市进行减供。

然而,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每年冬天最冷时候,全国天然气的供应量应该超过近期的供应量,何以今年提前到来的一场大雪,就导致全国范围的天然气供应严重短缺?

有专家提供了一种解释,中国石油大学的董秀成教授称,“缺气的根源在于目前天然气的价格管制。没有利益的驱动,企业就没有动力去勘探更多的油气田。而进口天然气也是因为价格的矛盾迟迟难以进到国内。”董教授的说法得到了石油国企巨头的认可,中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马新华表示,“我们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理顺目前天然气价格的政策,否则西气东输二线开通后,市场就会出现老用户使用价格比较低廉的天然气,新用户完全按国际价格用气的局面,我们很难以管理。”

按这个逻辑推理下去,结果显而易见——如果国家不调升天然气价格,中石油就无法干这个活了!

这些解释貌似合理:不错,搞市场经济就是要以价格来反映供需,调节供需。但在中国的国情背景下,这种看法则是书呆子的荒唐逻辑。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对中石化、中石油来说,目前在尽快扩大天然气供应上并不很积极,这实际上是在与市场博弈。

企业也是利益集团,它与政府博弈没什么奇怪。但问题是,中石油、中石化是什么企业?它们是国有企业,是垄断性的国企巨头!它们享受了无数的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享有近乎独占的垄断经营权,能从银行拿到极为便宜的资金,长期以来不用缴纳资源税,它们对国家在石油石化行业中的政策制订有极强的干预能力。国家养着这样的企业巨头,图什么?至少要图一个普遍服务吧?从执政党的角度来看,垄断国企至少不能给执政者添乱吧?要推动社会和谐及稳定吧?但从今年的天然气荒来看,国企巨头们的表现令人失望。不是说中央企业是“共和国长子”吗?哪有这样的儿子拿着父亲给予的特权来威胁老爹的?这样的长子不要也罢。

不能忽视的是,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国企也在发生演化,它们现在是脚踏两只船、手握两类资源——都是横跨政府与市场,并且表现出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打着国有的旗号抢资源、搞垄断,另一方面,打着与市场接轨的旗号,哄抬涨价。

安邦认为,中国天然气今年出现供应短缺,远远不是个价格问题。如果说2008年华南冰冻灾害天气的主因是天灾,那么今年的天然气荒则有更大程度的“人祸”因素。中国国内在很多领域里仍然存在的垄断体制、市场禁入门槛,不仅造成了中国老百姓在某些领域享受着更高的价格,还会在有风吹草动之时面临停止供应的威胁。这不由得让人严重质疑国企在维护经济与社会稳定方面的保障能力了。国企不能只享受垄断的利益,还要承担垄断的责任。如果国企满足不了市场需要,解决办法也很简单——让更多的人来干!

针对未来一个时期的天然气供应形势,为保障今年冬季天然气供应,中国石油将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上游方气必争。将今冬明春天然气生产任务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气田和单元,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挖掘潜力,增加天然气供应量。二是强化管道安全平稳运行,适时调控。加快涩宁兰复线、西气东输二线西段等即将建成天然气管道投产步伐,并与已投用管道尽快完成并网工作,增加天然气供应量和调控能力。在西气东输和陕京线系统增输工程无备用压缩机的情况下,加强管理,精心调控,确保安全平稳运行。三是与用户共同抓好需求的管理工作,确保平稳有序用气。“开源与节流并举”,加强与天然气用户的沟通,搞好需求侧管理。积极制定天然气供应保障预案,根据气温变化和供需情况,适时调控,妥善处理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按照中央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强降雪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9]25号)精神,积极组织协调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海洋石油总公司等企业和有关地方,迅速采取措施,增加资源供应,加强运行调节,强化需求侧管理,稳定市场供应。

一是天然气生产企业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保持高负荷生产,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合理安排检修,科学调用储气资源,积极组织进口,努力增加天然气资源供应。11月1-20日,中石油日均供气1.8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

二是统筹资源平衡,做好产销衔接和调运,搞好科学调度,优化管网运行,针对薄弱环节强化安全管理,确保天然气产销运储设施平稳运行。

三是加强监测协调,及时掌握供应状况,特别是对“西气东输”、“忠武线”、“陕京系统”等沿线重点地区予以高度关注,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应急预案,搞好应急调度,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协调解决。

四是进一步加强需求侧管理,制定保供序列,始终把确保居民生活用气摆放在第一位。在此前提下,妥善安排好公共设施等重点领域用气。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目前各地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已逐步缓解。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产运营调度,确保居民生活用气稳定供应。

1.请以材料中文字报道为基本线索,为一家全国性的综合性日报策划一组深度报道,写出策划方案。(30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参考答案:

(1)总标题:《“气荒”:垄断与市场的博弈》

(2)报道目的:通过对2009年入冬以来全国大范围出现的天然气供需紧张的报道,来探究造成“气荒”背后的体制原因——国企垄断与市场经济改制的博弈与较量。同时,以天然气供需紧张为切入点,以中石油等国企、发改委等政府部门采取的措施为借助点,探究国企改制在我国遇到的阻力以及目前的状态,同时为我国合理有效的进行国有企业改制、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建议。

(3)报道方式:采用连续报道和追踪报道的组合式报道方式。

该组合式报道主要由以下三篇文章组成:

《“气荒”背后的博弈与较量》

《“气荒”:市场体制蜕变之痛》

《市场改制:路漫漫但须锲而不舍》

(4)报道格局(每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采用的报道格局是连续报道和追踪报道,主要是针对当前全国大范围出现天然气供需紧张的状况进行不断的追踪报道,同时对中石油、中海油等石油公司提出的应对措施,以及发改委等政府部门提出的保障天燃气供应的政策建议进行阐释报道。与此同时,也揭示气荒背后国企改制的势在必行。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气荒”背后的博弈与较量》:报道目前国内入冬以来由于天气变冷出现的“气荒”问题,通过采访专家学者提出:“气荒”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一种市场经济与国企垄断的博弈和较量。

《“气荒”:市场体制蜕变之痛》:仍旧以“气荒”为切入点,回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回顾重点的改革进步以及遇到的主要挫折,并指出:“气荒”的背后仍旧是一个正在蜕变中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市场改制:路漫漫但须锲而不舍》:在相继的指出了出现“气荒”的原因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蜕变之痛后,本篇报道主要以采访发改委相关政府官员、引用历代领导人(尤其是邓小平)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划、蓝图、决心,来体现一个核心思想:国企需要改制,市场经济的步伐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虽然路途漫漫,阻力重重,但是要继续走下去。

(5)单篇报道内部结构(一般提倡每篇3~4个小部分)。

《“气荒”背后的博弈与较量》:

a.全国出现大范围“天然气荒”;

b.中石油等虽采取了措施增加天然气供应量,但是收效甚微;

c.天然气供需紧张背后凸显的是企业利益与民众利益的博弈,是垄断与责任的博弈。

《“气荒”:市场体制蜕变之痛》

a.发改委已经出台措施,要求稳定市场供应,保证冬日正常取暖;

b.“气荒”只是国企改制的一个折射点,回顾中国自1978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

c.蜕变是新生,新生必然要一部分既得利益者付出代价。

《市场改制:路漫漫但须锲而不舍》

a.目前我国市场体制改革的进程,取得了哪些成就;

b.随着改革的深入,“软骨头”啃光了,还有哪些“硬骨头”需要攻克;

c.市场改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报道资料来源(背景):政府部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文件;当下新华网、人民网“天然气荒”的主要新闻报道;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的采访一手资料。

(7)采访人员: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或者材料中提到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中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马新华;南京地区受到“气荒”影响的居民等。

2.根据深度采访计划,设定需要采访的一位核心人物,说明其身份,并针对这一采访对象,设计5个采访提问。(25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参考答案:

采访对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

主要问题:

(1)张主任您好!今年入冬以来全国大范围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的问题,据相关报道哦,南京天然气储备量甚至跌破了警戒线。针对这个问题出现以来,我们国家发改委有相关的政策或者对策出台吗?您能简单的对此做一个梳理回顾吗?

(2)谢谢您对发改委相关对策的回答,可以看出,我们发改委出台的政策还是较有目的性的,那么您觉得,“气荒”的出现,除了天气原因、油气储备量较少等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了“气荒”?

(3)针对“气荒”,有专家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缺气的根源在于目前天然气的价格管制。没有利益的驱动,企业就没有动力去勘探更多的油气田。而进口天然气也是因为价格的矛盾迟迟难以进到国内。”针对这一解释,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4)除此之外,“气荒”也让社会诸多人士将问题矛头指向了国企改制的问题。我们知道,自1978年国企改制正式启动后,我国的国企改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针对能源行业的垄断问题,社会的质疑声一直不断,那么您觉得目前诸如中石油、中海油等国企改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阻力来自于什么?

(5)您觉得基本实现国企改制的完成,我们还需要走多少年?或者,您觉得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企改制的进程是否会因为各方的推进而加快?

3.对以上新闻稿件进行综合改编,写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消息。(35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

“天然气荒”遍及南北 发改委政策保障居民用气

中石油全力保障国内天然气供应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讯记者(×××)]  入冬以来,国内不少地方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状况,针对此情况,发改委积极组织协调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海洋石油总公司等企业和有关地方,迅速采取措施缓解“气荒”,保障居民生活用气稳定供应。

进入11月份以来,中国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雨雪天气,造成华北、两湖、西北和华东地区天然气使用量增长迅速,普遍超出供应计划,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重庆、武汉、杭州、合肥等多个重要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冲击,据中广网近日报道,南京液化天然气储备量已经低于100万立方米,破了预警线。

针对“天然气荒”的原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23日回应说,根本原因是天然气供需失衡,国家正在采取应急措施。

“天然气的需求量非常旺盛,特别是今年冬天来得要早,雪比往年大,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同时,张国宝分析,缺气也有价格原因。在相同热值情况下,天然气比汽油便宜,使得社会各界更愿意使用天然气。

中国石油大学的董秀成教授称,“缺气的根源在于目前天然气的价格管制。没有利益的驱动,企业就没有动力去勘探更多的油气田。而进口天然气也是因为价格的矛盾迟迟难以进到国内。”

按照中央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强降雪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9]25号)精神,积极组织协调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海洋石油总公司等企业和有关地方,迅速采取措施,增加资源供应,加强运行调节,强化需求侧管理,稳定市场供应。

中国石油在气田满负荷生产、管道超负荷输送、多条管线陷入低压运行的严峻形势下,通过挖掘气田潜能提高天然气产量,优化天然气管网运行,提前超采储气库,加强下游市场需求侧管理,减少自己内部用气等措施,全力保障天然气供应。11月1~20日单日供气量最高接近2亿方,较去年同期增长22%。

发改委称,目前全国各地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已逐步缓解。

4.为编写好的消息制作一条单一型标题和一条复合型标题。(20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天然气荒”遍及南北发改委政策保障居民用气

中石油全力保障国内天然气供应

(2)中石油全力保障国内天然气供应单日最大量近2亿方

(3)能源局局长:天然气紧张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

(4)南京液化天然气储备量跌破预警线

(5)发改委: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已逐步缓解

5.以这一新闻为选题依据,写作一篇时评,字数800字左右。(40分,其中时评标题10分,正文30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评论示例:

改革深水区的成功探索

在历史的演进中,许多时段看似静水深流,实则动人心魄。回顾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奋斗,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多的亮点在改革开放,最大的难点也在改革开放。

今天来看,无论是经济发展的巨大跨越,还是法律体系的形成完善,抑或是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似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但10年前,要说经济总量在短短时间内跃居世界第二,要说能够构筑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要说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想象。

事非经过不知难。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发展阶段的概括,形象反映了过去1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从国内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迈入小康社会门槛,但许多深层矛盾逐步凸显,各种利益关系的博弈此消彼长,中国进入了解决“发展的问题”和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同步推进的阶段。从国际看,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国内问题与国外问题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如何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谋求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多地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日益高涨的需求?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考验着改革的决心,也检验着统筹兼顾的智慧。

10年间,身处改革开放的深水区、攻坚期,我们科学审视改革大局、正确判断改革形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不仅向发展要数量,更向发展要质量;不仅向市场经济要效益,更向社会主义要公平。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改革全面推进……堪称密集的改革举措,成为中国全面改革的鲜明注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10年间,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我们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改革呈现出顺势有为、逆势前行的独特力量。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百年一遇的汶川地震、波诡云谲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对各种风险考验,我们始终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各种难题。在抗击灾害中提升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迎战金融危机中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此起彼伏的新问题中,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抵达了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增强了社会主义的新优势。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回望过去10年,如果没有持之以恒地攻坚克难,如果没有大刀阔斧地昂然奋进,就不会有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面貌新的历史性变化。以更多智慧、更大勇气和更强决心,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我们就一定能更好地增进13亿中国人民的福祉,更好地焕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