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0369字
- 2020-12-01 17:40:03
1.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1899年,________在________文中,发出了“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的号召。[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梁启超;《夏威夷游记》
【解析】《夏威夷游记》是梁启超在1899冬赴美途中所作的日记,其中谈到“诗界革命”。他的观点为“予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占尽矣。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然后可……要之,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虽然,诗运无绝之时也。今日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仑布、玛赛郎之出世必不远矣”。
2.《文学革命论》的作者是________。[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陈独秀
【解析】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表明了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3.1918年4月,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以“________”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案】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解析】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4.1918,钱玄同和________的“双簧信”正式拉开了新文学和封建复古派斗争的序幕。[浙江大学2011年研]
【答案】刘半农
【解析】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即由钱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5.《新青年》从________(时间)起开始全部使用白话和新式标点。[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1918年5月
【解析】《新青年》从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一些新诗,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到1918年5月起《新青年》全部以白话文编排,并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一时间,标点符号风靡全国。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一些进步刊物改用白话文。这又影响到全国用文言文的报纸,开始出现用白话文的副刊,随后短评、通讯、社论也都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6.1919年初,林纾连续发表文言短篇________、________对文学革命倡导者进行人身攻击。[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荆生》;《妖梦》
【解析】1919年2月,林纾在上海《新申报》上的《蠡叟丛谈》中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影射攻击《新青年》的几个编辑,以皖人田其美影射陈独秀,以狄莫影射胡适,以浙江人金心异影射钱玄同。林纾在小说里幻想出一个英雄“荆生”,让这个伟丈夫寻衅闹事痛打田、狄、金三人,发泄他维护旧礼教、反对新文化的积怨,从精神上满足了卫道者们的私怨;3月,他又发表《妖梦》,写某人梦游阴曹地府,见一所“白话学堂”,校中有三个“鬼中之杰出者”:校长元绪,影射蔡元培;教务长田恒,影射陈独秀;副教务长秦二世,则指胡适。
7.周作人于1921年发表________,专门探讨现代散文的概念。[浙江大学2011年研]
【答案】《美文》
【解析】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题为《美文》的文章,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该文把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位置,实际上也就阐明了艺术性散文的文类品格。
8.1922年胡适的文章________可以看作是对新文学最早的研究。[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解析】《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是胡适为上海《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册而作,目的是记载当时五十年新旧文学过渡时期的历史,完稿于1922年3月,次年发表于《申报》五十周年纪念特刊《最近之五十年》。胡适继承了传统的史学精神,在实录的基础上自出机杼,从古文的末路、古文学的新变、白话小说的发达及缺点、文学革命这几个方面来再现这五十年的文学,这既是一定程度上历史事实的总结,也是在有意识地、有选择地建构历史,让历史说话。
二、选择题
五四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观念的最先倡导者是( )。[北京大学2011年研]
A.胡适B.鲁迅C.周作人D.陈独秀
【答案】C
【解析】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试图将19世纪欧洲文学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道主义直接移用于中国新文学,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三、名词解释
1.“新民体”[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新民体”是梁启超在报章杂志上创立的新的散文体裁,因发表于早期《新民丛报》而得名。新民体是中国传统文体的一次解放,打破了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和宗派家法的束缚,是文言文变革为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性的文体。新民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半雅半俗,洋洋洒洒,感情饱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鼓动性。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新文体的影响逐渐消退,而其精华则为白话文运动所继承。
2.《新青年》[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新青年[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新青年》是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的一份综合性文化月刊。它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新青年》在早期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后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放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国外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为了保卫和推进文学革命,《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
3.三大主义[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三大主义”是“文学革命”的纲领,由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首次提出。“三大主义”即“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人的文学[南京大学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人的文学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主张。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它紧紧把握了五四时期“人的发现”的根本主题,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色彩,揭示了新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密切关系,确立了文学革命的方向,使个性解放、人道主义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重要的特色。
5.甲寅派[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6.《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1932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演讲时所用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它是较早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周作人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归之于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文文学传统。同时他将文学区分为“言志派”和“载道派”,并将新文学归之于言志派的传统。通过这种区分,将新文学与公安派接合起来,新文学不再是无源之水。周作人的努力,是为新文学进行合法化论证,也是试图将新文学的根基植入中国传统之中,以获得自身的主体性,这一方向持续地为以后的学者和作家所继承。
7.《申报·自由谈》[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申报·自由谈》是上海《申报》的副刊之一,也是近代报刊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副刊。1911年创刊,1949年停刊。最初的编者是陈蝶仙。后来陈因经营实业,改由礼拜六派的小说家周瘦鹃主编。周瘦鹃编《自由谈》约十年,使其成为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充满了旧式的笔记诗词以及章回体长篇小说。1932年起改由黎烈文主持,把《自由谈》的内容变成完全的新文艺化,积极介入社会,追求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大力提倡杂文,锋芒毕露,大胆暴露现实,全国文化界一时震动,并特聘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撰稿,成为进步文化战线的重要阵地。
四、简答题
1.谈谈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周作人在五四时期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的文学
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以下两点要求:
①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
②要求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周作人认为,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他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平民文学
1919年,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这实际上是对“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①他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其两者之间的区别并非说这种文学是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的生活。
②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状况,忠实地反映出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描写大多数人民的真挚思想。
(3)人生的艺术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已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
②1923年他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仆役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2.简述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散文的集大成者,也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他在文学理论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体表现为:
(1)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
五四时期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在周作人这里,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据目标再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
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其两者间的区别主要是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如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3)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已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1923年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仆役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4)美文理论
周作人的理论贡献还在于对于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1921年发表《美文》,文章将“美文”界定为论文的一种,不过它不是批评的,不是学术的,而是艺术的。可以是叙事的,也可以是抒情的,但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美文要真实而简明,也就是讲真话、说自己的话,是个人“言志”之作。正是他的提倡,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他将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同等的位置。
周作人的这些理论提倡,都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人解放的热潮相合,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五四”时期,新旧思潮的激烈交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汇撞击,造成了纷繁多变的文学现象。这一时期在创作上的时代品格,不但与传统文学根本不同,而且也区别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学。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1)文体形式不一样
五四文学革命使汉语文学的文体形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现代白话文取代了旧文学中文言文的正宗地位,运用白话、形式自由多样的新诗取代了讲究对仗、平仄、韵律、用典的旧诗,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现代散文取代了讲究起承转合的古文,话剧文学从无到有,小说的叙述视角、叙事结构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2)文学思想不一样
五四新文学革命不仅否定了旧文学观念中“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游戏消遣等文学思想,而且否定了支撑这些学说的整个价值观念系统。五四文学的文学观念是以人为本,其思想基础是周作人所说的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人道主义。五四时期崛起的“人的文学观”、“为人生”的文学观、“自我表现”的文学观,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从属于民主、人道、自由的现代思想体系,体现了现代人对文学的要求。
(3)对文学的看法不一样
五四新文学观念认为文学具有独立性,追求纯文学。旧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家,文学担负着各种职能。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受到了建立在知、情、意三分的现代知识制度上的纯文学观念的影响,注意到了文学的独立性的问题。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把古文、骈文、诗歌等“文学之文”与碑、铭、墓志、启事等“应用之文”并举。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是文学革命中第一篇论述纯文学与杂文学不同的专门论文,他区别了“文学”与“文字”,把纯文学与杂文学区别开来,同时也是把文学从杂文学担负的各种职能中解脱出来,这本身是对文学独立性的强调。
总之,五四新文学观念中突出了理性精神的显现。新文学的先驱者们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强调对个性化的追求以及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具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的色彩。这一切都使新文学呈现出有别于旧文学的文学新面貌,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五、论述题
1.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哪些?结合具体文本进行论述。[南京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试阐述周作人在文艺理论和创作上的双重贡献?[复旦大学2012年研]
(2)结合具体作品,论述周作人的艺术贡献。[同济大学2012年研]
(3)谈谈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文学观。[简答题,北京大学2012年研]
(4)简述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贡献。[简答题,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散文的集大成者,也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人的文学
①周作人对新文学的思想建设进行了诸多思考与探讨,其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②周作人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③在周作人这里,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平民文学
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①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两者间的区别主要是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②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
(3)人生的艺术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已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
②1923年他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仆役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4)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传统文学中的散文泛指与韵文相对的所有散文体文章,文学散文与非文学的文字没有明确界限,文学散文未能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文学体裁。文学革命以后,文学性散文创作兴起,有必要对文学散文进行文体确认。
①刘半农最早提出将“文学的散文”与“文字的散文”区别开来,但其所谓“文学的散文”还包括小说、杂文等,并没有从几种文体中独立出来。
②周作人于1921年6月发表题为《美文》的文章,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该文将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位置,实际上也就阐明了艺术性散文的文类品格。
③周作人不但能写一手别有韵味的散文,主要是小品文,而且常作散文批评,强调好散文需具备饶有“趣味”的内容,“平淡自然”的气质,追求能引发读者体味思索的“涩味”与“简单味”,他的散文批评也更能从一个角度切近散文创作的规律,上升到美学批评的高度。
总之,周作人的这些理论都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人解放的热潮相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然而,文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又存在着紧密的承续关系,即古典与现代、新与旧,难以做一刀切的划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真正完成,应当是在“五四”之后,其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仿效《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报刊,仅1919年就出版400多种。到1920年,连《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最持重的大杂志也都采用白话文,并且教育部也规定低年级国文课本用白话。文学革命促成了言文合一的“国语运动”,又为新文学的语体变革拓展了广阔的天地,并迅速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向中国文坛吹来新鲜的现代气息。《新青年》从第一卷开始先后翻译了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易卜生等外国作家作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心理分析、意象派、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等都开始有人宣传和信仰;接受不同思潮影响的作家们的创作倾向也不尽相同,相同的作家们各自聚集成社团,形成了五四时期文学社团层出不穷的局面。如文学研究会对现实人生的推崇、创造社对浪漫主义的学习,还有新月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等。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理论是创作实践的先锋。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初步阐明了白话文的主张;随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三大主义”,从内容到形式批判旧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的生活。他的《美文》从理论上确立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同样的位置。另一些作家也在理论上作出了贡献,如鲁迅、钱玄同、成仿吾等。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并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与样式。随后,鲁迅又连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小说,都显示了深切的思想和完整的现代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一出现,艺术上就很成熟,使得新文学的创作有相当高的起点。除鲁迅外,《新青年》《新潮》《学灯》等报刊上陆续推出一些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总之,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历史上包括近代产生过的文学变革或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3.举例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时是如何进行文化过滤的。[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新文学先驱者中大多数人对西方的思潮、理论并不是盲目地照搬,他们力求做到从时代、社会和新文学发展的需要出发去检验和选择外来的东西,并注入新的因素,因此,在当时发生重大影响的外来思潮都有一个“中国化”的“变形”过程。
(1)在文学革命酝酿和发动初期,发难者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过启示
1916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曾经非常注意当时欧美诗坛的意象主义运动,认为“意象派”对西方传统诗歌繁绵堆砌风气的反叛,及其形式上追求具体性、运用日常口语等主张,与他自己的主张“多相似之处”。正是在“意象派”的启发之下,胡适写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章八事”。胡适还引发了“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倡为白话新诗运动。陈独秀写《文学革命论》,也开宗明义,号召要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变革运动为楷模,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其“三大主义”中所要求建设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也是以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作为蓝本的。
(2)文学历史进化论等文学理论的提出脱胎于西方现代学说
胡适、陈独秀等人最初提倡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理论,即文学历史进化论,就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主要学说之一的进化论脱胎而来的,是西方思潮的直接产物。他们强调“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指出旧文学必然被新文学取替,是因为旧文学“与其时之社会文明进化无丝毫关系”,这种观点,也从发展的角度看到新旧文学交替的必然趋势,成为当时向旧文学发动进攻的重要精神武器之一。
(3)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先后涌入中国
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以及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义、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论、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都有人介绍并有人宣传、试验、信仰。
(4)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方法多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主张
就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而言,现实主义特别是俄国现实主义影响最大,后来成为中国新文学主流;浪漫主义也有较大影响,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属于现代主义范围的各种思潮也曾吸引了许多作家,做了多种试验。有那么多的西方思潮涌入中国,如冰河开封,其规模浩大而又混乱,促成了中西文化交汇撞击,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大大拓展了新文学倡导者、参与者的视野,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观照本民族的生活,同时在艺术创造上获得了广阔的天地。
(5)创作流派的建立得益于向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学习
文学研究会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新浪漫主义”(包括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时,中国现代文人注意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实际和创作目的,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里吸收有益的文学思潮、文学理论主张、创作方法,成立相应的创作流派,从而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文坛,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