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

略。

第1章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1.1 复习笔记

一、晚清启蒙运动与文学的变更

(一)维新运动

1.背景

(1)政治背景:清朝政府推行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惨败后宣告破产。

(2)思想文化背景:西方现代文化、思想及其价值观,作为“文明”即现代性的范本,被介绍到中国;输入新学、开启民智,成为维新思想界寻求的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前提。

2.运动主力

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是晚清维新运动的主力。

3.运动主张

不同于洋务运动推崇的“中体西用”论,维新运动倡导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政治、经济、法律到思想学说等方面都向西方学习。

(1)政治:鼓吹政治改革,倡议民权,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

(2)思想:推行改造国民精神的“新民运动”,倡导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

(3)经济: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文化: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4.运动阵地

维新运动开始后,一系列以传播西学、讨论变革、倡导启蒙为宗旨的思想文化阵地纷纷涌现。

(1)学会: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

(2)报刊

梁启超、黄遵宪、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严复等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报》及《国闻汇编》。

(3)书局: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大同书局。

(4)论著

严复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两部译著《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

林纾翻译的首部西方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二)文学革新

维新运动作为一次重大的思想启蒙,倡导新学、批判旧学,极大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此后,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建立起来,并逐步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在维新派倡导的文学革命下,文学开始进行现代转型。维新派的文学革新,从“诗界革命”、“新文体”到“小说界革命”,形成了一种直面危机、抒写真情、表现现实、促进改革的风尚。

1.“诗界革命”

(1)代表人物: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

(2)指导思想:打破传统诗歌规范,并尝试以全新的思想,表现对政治革新、国家现代化的追求。

(3)革命成果

成果:“新学诗”

特点:以“新学”(西学)为诗歌阐发的内容,但有时会流于新名词的堆砌。如“纲伦惨以喀私德(Caset),法会盛于巴力门(Par1iament)”(谭嗣同《听金陵说法》)。

代表:黄遵宪的五言古诗。

a.艺术特色:黄遵宪的五言古诗,境界宏阔、语言通俗流畅、情感自然,流传颇广,是诗界革命中诗歌艺术性最强、成果最大的。

b.代表作品:新诗集《人境庐诗草》,包括《杂感》、《番客篇》等著名诗篇。这些作品记录了黄遵宪宦游海外的经历与体验,充满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

c.人物评价:梁启超称黄遵宪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于旧风格者”,称“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20世纪诗界中”(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充分肯定了黄遵宪在诗界革命中的独特贡献。

2.“文体革命”

散文革新的代表是梁启超多产而激情澎湃的“新文体”。

艺术特色:梁启超自陈其散文创作“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笔锋常带感情”。其文章感情奔放、气势汪洋,极富审美感性之力。他一系列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文章,语言犀利,感情真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社会影响:梁启超的文章在20世纪初风靡全国,深受青年喜爱。鲁迅、胡适等五四那一代作家无不受梁启超影响。梁启超本人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舆论界之骄子”。

3.“小说界革命”

清末文学革新运动中,声势最大、影响最广、成就最突出的,是新小说运动。新小说运动使小说的地位发生了戏剧性转变,由传统的“小道”擢升为“上乘”。

(1)原因

内因:晚清启蒙论者认识到小说这一世俗文体在民间思想与文化传播上的巨大作用,将其视为政治启蒙、道德教化乃至学校教育的最佳工具,因而极力推崇小说。

外因:19世纪欧洲小说的鼎盛及小说在社会的崇高地位,很大程度上转变了晚清知识分子的小说观念。

(2)表现

1897年,严复与夏曾佑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倡导新小说。

1902年,梁启超创办中国第一份小说杂志《新小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章第一句就是:“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直接将小说置于社会意识形态诸种形式的主导地位。

二、报刊与新小说的繁荣

晚清新小说的繁荣与报纸杂志尤其是小说杂志的兴起,关系重大。随着专门的小说杂志的出现和增多,新小说的理论倡导与创作、翻译,在1906年之后呈现出强盛的势头。

(一)《新小说》

1.创刊:1902年,《新小说》作为中国第一份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任实际的主编。

2.内容:《新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小说创作。杂志为小说创作(包括译作)开设了若干栏目,如“历史小说”“政治小说”“科学小说”“冒险小说”“哲理小说”“侦探小说”等。

3.影响:提供了崭新的世界知识、生活空间和文学概念,对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刺激。

(二)《新民丛报》

1.工作

(1)宣传《新小说》

《新民丛报》与《新小说》形成紧密呼应之势,经常宣传《新小说》。它在所刊登的《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中首次提出了“历史小说”等新小说概念。并且还对新小说进行分类,如政治小说、哲理小说、科学小说、军事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写情小说、札记体小说等。

(2)开拓小说阵地

《新民丛报》极力鼓吹小说地位、探讨小说原理、翻译介绍西方文学等。如连载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及其译著《十五小豪杰》。

2.影响

(1)提高了《新小说》的影响力。其对新小说的分类,极大刺激了晚清新小说家的想象力,也成为了晚清新小说杂志常设的栏目。

(2)刊登的文章,尤其是诗话译著,对诗歌观念、白话文学以及翻译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鲁迅、周作人尝试用文言翻译小说就是受其影响。

(三)《绣像小说》

1.创刊

《绣像小说》继《新小说》之后于1903年5月创刊于上海,与《新小说》一样,认同小说的启蒙意义。

2.内容

《绣像小说》以刊登小说创作为主。晚清许多著名长篇小说均出自这份期刊,如社会写实小说《文明小史》、《活地狱》(李伯元)、《老残游记》(洪都百炼生);科学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荒江钓叟);教育小说《学究新谈》(吴蒙)及翻译小说英国司威夫脱的《汗漫录》(今译《格列佛游记》)等。

3.影响

《绣像小说》包含精美插图,内容中西合璧,启人心智,间接表现着晚清求新思变的社会氛围,为新小说增色不少。

(四)《月月小说》

1.创刊

《月月小说》1906年11月创刊于上海,由吴趼人任主撰,以启蒙主义为文学立场。

2.特色

(1)把小说作为正统儒家的道德教化手段,认为创作小说“务使导之以入于道德范围之内”。

(2)强调寓教于乐,认为读者能够在寻觅趣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3)栏目丰富多样,含有诸如“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等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种类。《月月小说》还专门开设了“短篇小说”栏目,是较早大量刊登短篇小说的杂志之一。其中短篇小说《查功课》,截取爱国学生的生活片断予以表现,通篇以人物对话构成,叙事者隐去,显示了中国小说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一个迹象。

(五)《小说林》

1.创刊

《小说林》创刊于1907年2月,由曾朴做总理,黄摩西、徐念慈任主编,主要作者有曾朴、徐念慈、陈鸿璧、张瑛、包天笑等,共12期。

2.特色

《小说林》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文学自觉的态度,它抛弃了“载道”“觉世”“唤醒”等观念,用“美”“审美”“理性”“理想”等西方现代美学概念阐述文学与小说的本质。将小说由思想教化利器的位置,回复到文艺的“美”的位置上。

3.作品

《小说林》发表了大量特色鲜明的作品,如曾朴的《孽海花》,陈鸿璧翻译的科学小说《电冠》、历史小说《苏格兰独立记》,张瑛泽的侦探小说《黑蛇奇谈》,包天笑著的《碧血幕》。在借鉴西方文学方面,曾朴的长篇小说《孽海花》最为出色。

4.影响

《小说林》真正在审美意识上接受了西方思想,且有意识地应用西方纯艺术论并在刊物宗旨和品格上具有统一的现代性,在晚清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三、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一)兴起背景

维新变革的势头,使晚清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古文对新思想传播的巨大妨碍。因此,晚清思想启蒙运动中,白话文运动开始萌芽。

(二)活动概况

1.先驱

(1)章氏兄弟

1897年11月,章伯和、章仲和兄弟在上海主办《演义白话报》。

(2)裘廷梁

1898年5月,裘廷梁及其侄女裘毓芬创办《无锡白话报》(五期以后改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并任主编。

1898年8月,裘廷梁在《无锡白话报》上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首次明确提出惊世骇俗的“崇白话而废文言”。他认为,文言之害在于言文分离,这是造成愚民的根源。

裘氏将“兴白话而废文言”提到民族、国家兴亡的地位上,这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

(3)陈荣衮

陈荣衮在《知新报》上发表了白话文运动中的一篇重要文献——《论报章宜改用浅说》,倡导白话报刊。他把改用浅说和维新变法联系起来,认为改革文言是开启民智的必由之路。

2.白话报刊

(1)背景

裘廷梁和陈荣衮的文章极大地推动了晚清的白话文运动,白话报刊自此开始出现。

(2)刊物

《京话报》

a.创刊:1901年8月15日,北京创立白话报《京话报》。

b.宗旨:“帮闲”,即沟通上下,消除内乱隐患。这一点与《无锡白话报》差异显著,体现了晚清时期南北政治文化开放与保守的鲜明对比。

《中国白话报》

a.创刊:《中国白话报》1903年12月创刊于上海。

b.宗旨:增长国民学问见识,号召国人奋起自强。如革命派发起的拒俄运动就在《中国白话报》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安徽俗话报》

a.创刊:1904年4月25日创刊于安徽芜湖,由五四新文学先驱陈独秀担任主编。

b.宗旨:《安徽俗话报》以底层百姓为对象,宗旨是呼吁爱国救亡,揭露和批判旧伦理道德的罪恶,抨击中国“恶俗”,主张普及教育,发展近代工矿业,练兵习武等。

c.内容:一方面发表白话文学作品,一方面倡导文学改革。如陈独秀发表的《论戏曲》,就论述了他对改革中国戏曲的意见,具有初期的文学革命的色彩。

其他

大批的白话报在晚清白话文运动发展到高潮的时期得以刊行。

a.刊物

1901年:《杭州白话报》《苏州白话报》等。

1903年:《宁波白话报》《中国白话报》《新白话报》等。

1904年:《吴郡白话报》《安徽俗话报》《湖州白话报》《福建白话报》《江苏白话报》等。

b.宗旨:均以“开启民智”为目的,有的鼓吹改良、宣传革命,有的政治态度保守或不甚明显。

3.汉字拼音化

(1)表现

《官话字母》:由王照提出的第一套汉字拼音方案,共60个字母,专拼白话。

《简字全谱》:由劳乃宣在《官话字母》的基础上添置江宁(南京)、苏州和闽广音谱创制而成。

《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根据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等的《国语罗马字》方案而形成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

(2)地位

倡导汉字拼音化,是中国现代语言文学变革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四、《新青年》与五四文学革命

(一)《新青年》

1.创刊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由陈独秀主办。1916年9月1日自第2卷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主要编辑和作者有任教于北京大学的胡适、钱玄同、沈尹默、李大钊、周作人、鲁迅、高一涵等人。

2.影响

《新青年》使一度沉寂的思想领域再现生机,推动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蓬勃发展。

(二)五四文学革命

1.开端:白话文学的提倡

(1)代表人物:胡适

重要著述

a.《文学改良刍议》:认为言文合一是新文学的方向,白话文学是拯救中国文学的“活文学”。

b.《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运用历史进化观,进一步阐释白话文学的合理性。

c.《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运用进化论再次明确提出废除文言、改用白话的主张。

d.《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国语的进化》:继续反对文言,提倡白话。

影响

胡适等五四新文化人积极倡导白话文学,使得语言的现代化变革,与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处于同一的地位,即“文学的国语”与“国语的文学”。

(2)倡导白话:现代白话

内涵:“欧化的白话”或“理想的白话”

傅斯年在《新潮》上发表的《怎样做白话文》,对现代白话作了明确的阐释。傅斯年指出,现代文学所倡导的白话文是一种不同于古典白话或传统口语的、更加注重“质素”的现代白话, 是从口语中提炼的、吸收西方语法、句法、章法的“欧化的白话”,即“精粹的国语”。

要求

傅斯年将理想白话的要求归纳为三点。

a.逻辑的白话文。即具备“逻辑”条理和次序、能表现科学思想的白话文。

b.哲学的白话文。即层次极复、结构极密、能容纳最深最精思想的白话文。

c.美术的白话文。即用匠心做成的善于入人情感的白话文。

影响:傅斯年关于现代白话的观点,代表了五四新文学最普遍的共识。五四白话文学,正是从欧化的白话文起步,从西方化的文学表达开始,进而追求西方的文学形式。

2.发展:《新潮》的创刊

(1)创刊:《新潮》于1919年1月创刊,由北京大学一群受到《新青年》启蒙而推崇新文化的学生创办,主编者有傅斯年、罗家伦、毛子水等,是继《新青年》之后的又一份新文化杂志。

(2)影响:《新潮》的出现,使新文学运动蓬勃开展。

五、外国文艺思潮的引进

(一)背景

五四文学革命,在倡导白话文学的同时,大力介绍西方文学思潮。与晚清相比,五四新文学对外国文学的介绍,具有更自觉的“思潮”意识以及更系统的介绍和翻译。

(二)表现

1.文学史观

(1)《现代欧洲文艺史谭》

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文章从进化论的角度,把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文学变迁的历程概括为古典主义—理想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演变模式。在这种演化中,新形式被视为对旧形式的一种否定和改进。并且得出中国文学正处于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应当趋向写实主义。

(2)《文学上的表象主义是什么》与《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

谢六逸的《文学上的表象主义是什么》和茅盾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等作品,与陈独秀相似,也认为欧洲文学的发展进程,是“古典主义一浪漫主义—写实主义一新浪漫(表象)主义”的过程,强调欧洲文学史的“进化”本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就在这西方文学的进化历程中确定位置、选择目标,如茅盾诸人选择写实主义,而创造社则选择了浪漫主义。

2.文学观

(1)内容

五四新文学以西方文学为借鉴和模仿的对象,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整体的否定。新文学抛弃了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特别从西方文艺观中寻找理论资源,强调文学的独立性。

(2)代表

1917年,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文章对文字与文学进行了区分,提出了“文学为美术之一”的观点。

3.文学创作

新文学倡导者强调以西方文学为典范,通过学习模仿来进行创作。

(1)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倡翻译西方文学名著以作模范。

(2)周作人:通过比较中日小说,强调模仿的重要性,主张翻译和研究外国著作。

4.小说观

(1)短篇小说理念

引入

1918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重要的小说理论文章《论短篇小说》,将一种全新的现代短篇小说的理念输入中国。

内涵

胡适结合西方短篇小说的特征和概念,指出新文学的短篇小说应当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表现“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强调短篇小说“横切面”的写法。

代表

五四小说在创作上运用西方现代短篇小说技巧最成功的是鲁迅和郁达夫。鲁迅在运用“心理时间”展开叙述方面,更胜郁达夫一筹,充分显示出他对现代小说艺术的娴熟运用与天才表现。

(2)小说理论和范式

传统小说模式:以故事为中心、以情节为叙述结构,过度注重情节,忽视心灵表现。

现代小说模式:解构情节,以心灵表现为中心,追求诗化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