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暨南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暨南大学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名称:新闻传播学

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各方向

考试科目名称: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学位B卷)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卷)上,写在本试题上一律不给分。

一、名词解释(任选做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时评

答:时评,又称时事评论,是指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现泛指新闻性、针对性、说理性强的评论作品。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这类评论,时效性强,贴近生活,短小精悍。以1904年开设“时评”专栏为开端,各媒体纷纷效仿,后来有一段时间的沉寂,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为代表的时评专栏再次出现,掀起了我国新一股时评热潮,影响力迅速扩大。目前,时评写作由专家写作转变为全民写作,成为公民发表言论、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体裁,由原来的在专栏中发表发展为专版刊登,其载体也由报纸扩展到广播、电视、网络等。

2.新闻发现力

答:新闻发现力,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即指新闻工作者通过感官和思维对新闻事实或事件所蕴含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价值要素敏锐感知的能力。新闻发现力又称新闻敏感,其主要内容包括:迅速判断某一事实对当前社会的重大意义;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的受众;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在很多事实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3.集中式版面

答:集中式版面是根据内容组合特点对版面进分类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特点是用整个版面或版面的绝大部分刊登同一主题的稿件。集中式版面上的稿件可以是相互并列、互为补充的,从各种角度、各个侧面来反映问题;也可以是对比式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来表现某一主题。

4.同期声

答:同期声是指在新闻现场的环境中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声响。它能起到准确描绘事件的空间环境特征、传递现场情绪气氛的作用,尤其在报道现场感较强的新闻事件时,环境音响的采集尤为重要。在一些重要的采访以及专题节目、电视纪录片的制作中,还会安排专门的录音师进行某些环境音响的拾音工作。

5.USP理论

答:USP理论(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是50年代初美国人罗瑟·里夫斯(Rosser Reeves)提出的一个理论,即要求向消费者说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它的特点包括:必须包含特定的商品效用,即每个广告都要对消费者提出一个说辞,给予消费者一个明确的利益承诺;必须是唯一的、独特的,是其他同类竞争产品不具有或没有宣传过的说辞;必须有利于促进销售,即这一说辞一定要强有力,能招来数以百万计的大众。

6.DAGMAR模式

答:DAGMAR模式(Defining Advertising Goals for Measured Advertising Results)是美国广告学家R·H·科利(Russell H·Colley)在著名的《为衡量广告效果而确定广告目标》一书中提出“为度量结果而确定广告目标”的方法。这个模式包括四个阶段:知名(Awareness):潜在顾客首先一定要对某品牌或公司的存在“知名”。理解(comprehension):潜在顾客一定要了解这个品牌或企业的存在,以及这个产品能为他做什么。信服(Conviction):潜在顾客一定要达到一心理倾向并信服想去购买这种产品。行动(Action):潜在顾客在了解、信服的基础上经过最后的激励产生购买行为。

二、简答题(任选做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报纸版面的构成要素。

答:报纸版面的构成要素包括:

(1)字符

字符在版面上能成为一种重要的编排手段,是因为字符的形的不同外部特征,可以给读者的视觉以不同的刺激,使读者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具有不同的强势和风格特色,能够表现编辑思想。

(2)图像

图像是报纸上通过摄影或绘画所显示的形象,包括照片、绘画、图表、有美术装饰的题头(经过美术装饰的标题)、栏头(专栏名称)、版头(又称刊头,专版专刊上标出名称、期数等内容的部分),以及报花(专作装饰用的小画)等。在现代报纸上,图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它在版面上能够形成“视觉中心”,称为影响板式的重要部分。

(3)线条

线条在版面上也是运用得较多的一种编排手段。分为水线和花线两类。

(4)色彩

在报纸普遍采用印刷之后,色彩已经成为版面上最具有强势的一种版面元素。

(5)多媒体

这是网页版面编排中的特殊元素,也是网页版面有别于报纸版面的特色所在。在网页中,多媒体编排手段主要包括音频、视频、动画、互动式信息图表和时间轴等。

2.简述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对传统新闻评论的发展。

答:网络新闻评论,即时评、政论,是网民借助网站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就当前某重要新闻或某新闻事件进行议论和评述的文章,每篇字数一般在五六百左右,也有超过千字。

(1)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与优势

准确及时,快速反应

网络新闻的重要特点,就是快速及时,力求同步传递。网络评论同样如此,应以快速反应、先声夺人见长。网络评论的即时性不是以天计,而是以小时计,对国内外的各种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即时发表评论,一般传送出1小时左右即可上网发表。今后这方面的时间要求会越来越高。

旗帜鲜明,尖锐泼辣

网络新闻评论,作为主流媒体的旗帜和灵魂,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社会影响、社会形象和诚信度。因此,评说世态万象,一定要旗帜鲜明,尖锐泼辣,不能吞吞吐吐,模棱两可。

交互性强,穿透力大

网络评论拒绝任何形式的“话语霸权”,倡导自由探索,力主平等交流,为公众提供民主的讲坛,构建说话的平台。由于网络媒体交互性强,网上网下实行联动,与传统媒体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了解受众的反应不同,它一般在网上发布的同时,就引来网民的评头论足,有人喝彩,有人反对,直抒胸臆,各陈己见,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话语空间。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网络新闻评论,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大到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小到随地吐痰、小学生学业负担太重等社会问题,都可以引发议论。而且,切入的角度灵活多样,文章的风格也力求朴实、平易,要充分注意到与普通的传播对象平等交流的关系。

网络评论还可以互相争鸣、互相探讨同一题目,也可以发表两种不同的意见,进行平等的友好的讨论。网上的原创评论,还可以用漫画评论的形式来表达,同样能够做到别开生面,赢得很高的点击率。跟帖也是网络评论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短而精的评论。三言两语,随写随发,一针见血,一吐为快。

(2)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评论的发展

网报互动、网台互动,把网络新闻评论移植到传统媒体上;

博客、微博作为网络评论的一种崭新表现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博客,是指上网者把包括日常生活、所思所想、时局信息等发布在自己的网络日志里,以引起网友的阅读兴趣。1998年,世界上最早的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案,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博客”的魅力。作为一种新兴的资讯载体,“博客”网站对公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时下,不少网络评论作者都开放个人的“博客”网页,或把自己写的文稿收集进去,或随意发表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博客”、“微博”这种新的评论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认识,人们应积极而审慎地对待它。

3.现场报道有何特点和要求?

答:现场报道是指在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直接描述和访问的语言图像报道。这类报道多是摄录完毕、作少许后期编辑加工再安排播出。

(1)现场报道的特点

时效性强。电视直播具备多机位、多角度、同步展现、同地和异地时空互动的技术能力。

信息量大。现场报道,使声音和画面同时、同步存在,可以准确地传达现场的气氛和新闻事件内容。

参与性强。时刻强调“我在场”,“我”是事件的报道者、目击者和参与者,使“我”成为受众的代言人,从而增强了电视机前受众的参与感。

现场感强。观众和听众可以通过现场的图像以及报道者的介绍、评述,更直接地了解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广播电视现场报道的报道者置身于新闻报道现场,通常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强,具备综合素质。

现场报道通常采取的语言形式有现场播报、现场述评、现场采访等,也可以几种形式交互使用。

(2)现场报道的报道要求

做好报道前的策划

现场报道一旦确定,策划就是关系到能否完成报道的关键。因此,要运用独家的视角迅速做一套策划方案,包括新闻报道的导向、新闻的背景、主题的构思、角度的选择、场景的运用、采访对象的选择、目击者的联络、现场气氛的把握等,避免在现场报道过程中走弯路。

现场观察与判断能力

在新闻现场用眼睛观察搜集素材,被称为“观察采访”。电视新闻采访,具有记者眼睛和摄像机眼睛双重观察。记者到了报道现场,第一任务是观察现场、了解现场、掌握基本情况、确立采访思路。

记者到达新闻现场,必须在现场作出报道,不容等拍摄完了再回电视台慢慢分析仔细推敲。这要求记者敏锐地判断复杂情况中,哪一方面有新闻价值,把注意力放在现场这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上,选拍人物、细节、气氛,加以描述和报道。

现场应变与选择能力

发现新闻线索是作新闻报道的先决条件,一个电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灵敏的“新闻警觉”。有许多报道,原来是要报其他问题的,忽然发现现场有更大新闻价值的报道内容,记者就得当机立断,随机应变。

现场控制和描述能力

这是现场报道的基本功,要求记者要准确、有感染力地描述现场的情况,不仅要对现场最能表现事物的特征作描述,还要抓住生动的细节,对环境和人物加以合理的概括报道。

现场设计和提问能力

现场报道,多数要进行现场采访。现场采访,离不开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现场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问得能够回答,要问得能够表现报道主题,要一针见血,具体而尖锐。报道语言标准、规范。要进行高标准的即时描述,情绪应该饱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流畅的叙述能力。现场采访准确、有效,提问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要做到客观全面,灵活调整采访对象与问题。

4.简述广告图形设计的功能。

答:图形是指图解、图示,发展为说明性的视觉符号,是一种在纸或其他表面上表现的,能通过印刷及各种媒体进行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的视觉形式,它通过一定的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意念,将设计思想可视化,使设计造型成为传达信息的载体。

图形作为构成广告版面的主要视觉元素,它的关键在于是否和广告效果具有密切的关系。图形表现趣味浓厚,才能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得到预期的广告效果。广告的图形是用来穿凿一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视觉形象。广告作为视觉信息传递的媒介,是一种文字语言和视觉形象的有机结合物,作为视觉艺术,强调的是观感效果,而这一视觉效果并非广告文字的简单解释。在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传达广告的主题,并且使人们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广告的“看读效果”。(2)有效利用图形的“视觉效果”,吸引人们的注意力。(3)猎取人们的心理反应,使人们被图形吸引从而将视线转向文字。

5.简述市场调查的一般程序。

答:市场调查的一般程序包括:

(1)问题界定

调查实施者必须首先了解企业到底想通过调查了解什么问题,只有清楚地界定了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确地设计和实施调查。

(2)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开展某一调查项目时要遵循的一个框架或计划,它将详细描述获取信息所需的必要程序,包括调查类型(探索性、描述性或解释性调查)、调查方法(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调查涉及的概念和假设、调查对象、抽样方案等内容。

(3)调查实施

调查的实施是面对调查对象的具体的信息收集过程。调查实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试调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正式调查阶段。

(4)报告撰写

调查完成之后,调查的实施者应将所获得的信息编制成报告提交给调查的委托者。

三、论述题(任选做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述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答:(1)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影响

手机媒体的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信息,使读者和传播者实现了双向互动,提高了用户的地位。

以手机报为例,手机报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最新报道,而且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键盘在手机上设置自己喜欢的信息栏目。其次,与以往传统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信息量过大,受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手机报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新闻信息,体现了人性化。手机报解决了人们没有时间买报,没有固定时间收看电视新闻的问题。与此同时,手机报还给予了用户反馈信息的权利,用户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意见反馈到信息平台,使读者和传播者实现了互动。

手机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

微博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新闻发布与传播的重要聚散地,手机微博、微信等拥有几亿用户的自媒体深刻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特别是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无数网民用手机不停地刷屏,以获取最新消息,手机成为最迅速的新闻传播渠道。分享与转发功能是目前社交媒体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一条新闻信息经过转发,就会让更多的用户看到,不断转发,再经过“转发的转发”,传播范围就会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

手机媒体增加了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增加了对新闻传播的力度。

从QQ、微博等社交应用中获取新闻资讯也成为主流,而从一些调查数据可以清晰地获知,手机移动互联网是QQ、微博等社交应用最主要的接入渠道。此外,手机新闻客户端也有一定数量的用户群。可见,手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最主要的渠道之一,与电脑网络不相上下,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手机媒体使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扩宽新闻传播的渠道,消除了时空维度对新闻传播的限制,实现了传播的随时性、随地性。

手机媒体的出现将“记者”的社会职能赋予了大众,手机使用者可以将自己的见闻及时拍摄编辑并传播给网络。手机网络是一个覆盖范围极广的网络,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实现覆盖。互联网是一个具有大量信息的网络,在出现突发事件时,手机与无线互联网的结合更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例如,汶川大地震中,从汶川传出的第一批信息是用手机QQ传出来的,包括视频。

此外,3G时代的到来更促进了新闻的传播与交流。每一个新闻事件,第一现场出现的常常是普通民众而并非专业记者,普通民众携带着手机,拍摄到手机图片、手机影像都是新闻事件的最原生态的记录。3G时代,数据传输更快,质量更高,新闻报道不再依赖传统媒体,只要3G手机就可以完成专业的报道,使新闻真正成为了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活动的负面影响

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

723动车事件、郭美美事件、红十字会事件、司马南孔庆东事件、南周新年献词事件、罗援事件、戴旭事件等等一连串网络舆论事件中,“秦火火”所编造的谣言,无一例外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使这些谣言迅速传遍整个互联网。

秦火火本名秦志晖,其所在的尔玛公司自2010年3月在北京市朝阳区成立以来,主要从事网络推手、网络营销等业务,为了扩大知名度、影响力,秦志晖伙同公司其他员工组成网络推手团队,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组织策划并制造传播谣言、蓄意炒作网络事件、恶意诋毁公众人物,以此达到谋利目的;另外,为获得更多营销利益,他们使用淫秽手段,色情包装“中国第一无底限”暴露车模干某某、“干爹为其砸重金炫富”的模特杨某某等,助其成名。

秦火火散布网络虚假信息,对社会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信息分享泛娱乐化。

如今,读写微博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正如看电影是一种社交活动,而不是看电影本身。微薄对于普通人的意义在于,她不但生产与传播信息,还生产快感,可藉此享受到传播福利。信息不再单纯表现为知识,也不单是娱乐,而是新的权利。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普通人首次感到传播与分享带来的快乐,而在大众媒介生态下,普通人的声音是难以让其他人听到的。声音如没人听到,没人回应,也没有人表达同样的心态,就只是个人的自言自语,就没有强度,更不会有感染力,最重要的是,声音自己也不会意识的自己的存在。

由于微博等新媒介本身自产生起就带着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思维方式,工作与娱乐的界限也变得模糊,工作与生活也越来融合在一起。这己经不单是新闻或传播娱乐化,而是一种泛娱乐思维。随着不断融合的媒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受众有意无意受到媒介的文化形态的影响,信息形态、娱乐形态甚至人们的行为模式的同质化倾向日益明显。

(来源:百度文库)

2.联系中国实际发展,论述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

答:在今天的中国电视节目中,模仿和克隆国外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而这也已成为了国内电视节目的一种发展趋势。

(1)存在的问题——生搬硬套,克隆成风

在现今的电视节目中,“克隆”随处可见。由《价格正确》演变的《购物街》,由《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演变的《开心辞典》,由《融合品位》演变的《交换空间》等。而随着电视业的不断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节目的模仿有增无减,但模仿终究是模仿,因而一些节目的硬伤也就逐渐凸显了出来。

照搬原型,空有其身

在对国外节目的这场“模仿秀”中,极容易就会忽视本土化的改造,走上简单“克隆”的道路,有些节目仅仅满足于跟风模仿,对原版节目生搬硬套,改编不当,在借鉴别人模式的同时忽视了文化差别,地域差异等重要因素,学习了形式却丢了精髓,作出的节目不伦不类,待节目播出时早已失去了原版节目的神韵,空留了一个去了存在,这样的节目自然也就取得不了好的效应。

版权困扰,有苦难说

随着国内对电视节目的克隆现象愈发严重,一个奇怪的现象也随之发生,那便是购买了国外节目版权的节目总会与未购买版权的节目不期而遇,这也往往让花费巨资引进版权的节目处于两难境地,而处于利益考虑,就极容易引起利益双方相互间的纠纷和冲突。而由于“克隆”栏目只在我国境内播出,法律解决手段也只能按照中国法律进行。国内的版权法保护的为有形实体,其他形式的东西都不能进行保护。从国际上看,迄今世界尚无形成一个各国达成共识的电视节目版式版权保护法。

恶性竞争,资源浪费

一档节目一经播出,便会在国内被模仿了个遍,从一个到两个总会到最后的全面开花。而偏偏这些节目都千篇一律地用着一模一样的运作模式,导致节目的雷同。导致制作方在市场份额、受众定位、节目所需资源等方面出现重合,资源在被浪费的同时,更会引发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而这样的竞争,则是百害而无一利。

空求收视,只图模仿

不得不说,现今中国电视节目已经走进了将模仿学习境外节目新形态视为创新节目捷径的误区,只要是国外节目,均实行“拿来主义”,变更一下形式,改变一下名称,便可以成为一档“备受好评”的电视节目,这既省去了节目创新的风险投资,也省去了节目创新的举步维艰。

(2)本土化创新——联系中国实际发展

我们不会抹杀模仿,对于电视业起步较晚的我国,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认认真真地模仿同样是缩小差距的方法,然而我们最终想要的,却不是单纯的模仿,我们也渴望在节目中看到独特的风格,看到中国的文化,看到中国的特色,看到“克隆”中的“创新”。

切合中国实际国情

中西社会的不同性质,某种层次上也决定了中国的电视节目应当切合中国的国情,舍弃西方某些不合中国国情的东西,而更多的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制度,中国的社会情况。不同于西方追求的“求真而伤善”,在当今舆论环境开放的时代,中国的电视节目更加提倡“崇善不失真”,注重宏观调控的调节,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持。

符合中国伦理观念

国外节目被引进中国,最细致的改造就是使其真正地符合了中国的伦理观念,符合了中国人的审视眼光,符合了中国人的口味。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已经作为中国文化事业一部分的中国电视节目,也应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在传统伦理观念的统摄和涵盖下发展,以求更加迎合受众的需求。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娱乐趣味、道德标准和人性深度的表达和调用方面都会受到中国特定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制约和规定。

减轻节目功利色彩

西方的电视节目在西方的社会背景下,都戴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而这类节目最调动人们口味的,莫过于随着比赛深入而不断攀升的巨额奖金。而国外的这种极浓的功利色彩显然不适用于中国,因而众多节目都在引进这类节目时,巧妙的用各种手段避开了沉重的“功利”包袱。

淡化节目竞争色彩

中西社会的不同性质,导致了两者不同的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子在西方的节目中,参与者为了能赢,往往会不择手段,甚至相互倾轧,这与讲求宽容、合作、和平共处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娱乐趣味、道德标准、深度的表达和调用方面都会受到中国特定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方式的制约和规定。

包含中国浓厚文化

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而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视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除了需要从电视中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获取新的信息外,人们更渴望从电视中获得娱乐,吸取更高品位的文化素养,而中国的节目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中国的文化,这些都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也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3)未来的展望——从克隆到自主创新

在电视业高速发展的时代,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假若我们的电视节目仍只满足于“克隆”,那么中国的电视节目将仅仅是昙花一现,而难以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下,得乎其下”,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保证中国电视节目持久有力的向前发展。

(来源:豆丁文档)

3.结合实例,谈谈你对“随时随地”营销传播理念的理解。

答:略。

四、实务题(任选做1题,50分)

1.请根据下列材料,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消息和一篇500字左右的评论(50分,消息和评论各25分)。

《生命时报》发起的一项“2011上班族亚健康”调查表明,我国白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仅有12.28%的人认为自己健康。与此同时,有调查称,我国职场人仅3成能享受带薪休假,时间是世界最短。长时间在重重压力下工作,使得疲劳、睡眠质量差、记忆力下降、腰痛等,成为白领人群最常见的亚健康症状。

超过一半的上班族觉得特别容易疲劳

当问及“您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怎么样”时,42.4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亚健康,31.53%的人偶尔有点不舒服,13.72%的人觉得自己“很糟糕,有慢性病”,只有12.2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健康”。平时觉得自己“特别容易疲劳”的受访者高达50.27%,超过了一半,觉得“精力充沛”的仅为23.51%。

近七成人“被工作狂”

《京华时报》联合搜狐健康发起了另一项“你恐惧过劳死么”的调查。在参与调查的近两千人中,以20-50岁的中青年居多,大多来自文化教育、IT、通讯、制造业和商业等行业。其中,有近五成网友表示自己“经常加班、熬夜”,近三成的网友“偶尔加班、熬夜”。而“经常加班、熬夜”带来的后果则是参与调查的人中多数人都已经开始出现“过劳死”的早期信号,其中,出现记忆力减退的人最多,占调查人数的近两成,其次出现较多的症状依次为“睡眠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感到不解乏”、“情绪容易失控”等。

谈到“经常加班、熬夜”的原因,多数人表现出了无奈。其中,近七成网友表示自己“并不是工作狂,但是工作量太大,不得不加班”,两成多的网友表示“已经算是准工作狂,每天要工作10小时”,只有不到一成的网友表示为主动自愿加班,“算是工作狂”。

2011年“过劳死”部分事件

4月12日,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一名女硕士由于过度劳累引发急性脑膜炎,不治身亡。

6月27日,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因癌症去世。

7月2日晚间,百事通首席运营官、总编辑吴征在游泳过程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死亡,时年39岁。

9月16日,《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唐为忠出差期间突发心梗不幸去世。

“过劳死”界定困难

“过劳死”一词源于日本。1988年日本“压力疾病工伤研究会”开设了“过劳死110热线”后,过劳死一词在日本被广泛使用。所谓过劳死,在日本主要是指因工作劳累、工作压力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致死的现象。因工作压力等原因导致精神抑郁而自杀的,则被称为过劳自杀,也属过劳死范畴。

我国目前尚没有关于“过劳死”的明确定义。现行《工伤保险条例》列举了“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等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也规定了“视同工伤”的诸多情形。不过“视同工伤”认定中有一条残酷的规则:只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才能作为可以视同工伤的情形。

答:(1)消息

2011上班族亚健康大调查:四成人感觉亚健康

一项2011上班族亚健康大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白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觉得自己是亚健康。疲劳、睡眠质量差、记忆力下降、腰痛等,成为白领人群最常见的亚健康症状。大部分人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当工作与健康发生冲突时,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不愿意,但只能这样”,无奈“用生命换金钱”。“有工作,没生活”几乎成了职场人的常态。

过半上班族“特别容易疲劳”

此项由生命时报联合搜狐健康进行的2011上班族亚健康大调查历时半个月,以全国5914人回答为基础,结果显示:现代人整天蜗居不动,营养能量摄入相对不足,工作压力过大,精神压力过重,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炼,最终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出现。

七成白领“睡眠不好”

睡眠不好,是亚健康的首要症状,这一问题困扰着七成白领。“多梦易醒”是最常见的问题,比例高达31.28%;26.27%的人“早晨不愿起,白天打盹”。饮食不规律、饮食习惯差,也是亚健康另一个突出表现。34.37%的人常暴饮暴食,29.89%的人吃什么都不香,18.4%的人没有食欲,还有17.34%的人很不规律,有一顿没一顿。

(2)评论

“过劳死”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近年来,“过劳死”不仅威胁着中国生产一线上劳作的普通职工,还呈现出逐渐向高科技领域、“白领”阶层蔓延的趋势。过度加班和带病工作导致的“过劳死”,给社会敲响沉重的警钟,也让现行劳动保障制度遭到严峻拷问。

“过劳死”反映了劳动者的生存状况,又折射出资本与劳动力的错位:资本值钱,劳动力不值钱,资本强势,劳动力弱势。岗位的工作量太大,8小时内根本无法完成工作,老板为减少用工成本,又不愿再招新人,以致加班成为常态。劳动者并不是不知道劳逸结合,但老板让加班就得加班,不干可以走人。今天职场竞争激烈,工作难找,年轻人对现有工作很珍惜,不会随便放弃,所以对老板的加班要求不敢轻易拒绝。在加班和丢饭碗之间,又有多少人有勇气选择后者?

在劳动者无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应当有制度来保护劳动者。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些单位无节制的加班,已经成为员工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首先应在医学框架内增加对“过劳死”的界定,推动“过劳死”的医学认定标准。为法律规范提供条件。目前法律对“过劳死”未有明确规定,“过劳死”也不在法定职业病目录的10大类115种之中,立法部门应对《劳动法》进行完善,明确加班的限度与强度,将“过劳死”纳入法定职业病范围。在法律上构建包括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健康权乃至生命权的一个完整系统的制度体系,给“过劳死”以最大限度的法律救济。

2.2011年6月底发生的郭美美事件,把中国红十字会推上了舆论的风尖浪口。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负面评价极大地影响了该会的公信力。11月5日,新任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女士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就该事件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影响,发出了“三天毁掉一百年”(媒介总结语)的感叹,充分说明了郭美美事件给中国红十字会的形象和工作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请以此为背景,以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撰写一篇致全国公众的危机公关广告文案。要求:(1)文案形式:公开信;(2)标题自拟;(3)不少于800字。(50分)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