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9347字
- 2020-11-18 19:58:45
第3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
3.1 复习笔记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学家看法不同。我国经济学家谭崇台提出:“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实质和特征
1.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劳务增加了,人们就可以把它看做经济增长。
2.经济发展的定义
经济发展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其实质是指社会基础由旧的结构向新的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主要有:
(1)从生产力方面说,是从旧的技术体系向新的技术体系飞跃,即意味着技术结构的革命;
(2)从生产关系方面说,是经济体制的大调整乃至发生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3)从上层建筑方面说,是社会、政治、文化乃至生活方式为适应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
3.经济发展时期的特点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一种新旧结构的大转换,在发展时期一般就表现为如下特点:
(1)全面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
新的技术体系取代旧的技术体系意味着全面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新一代的生产工具、物质装备、技术规范和组织所取代传统的生产工具、物质装备、技术规范和组织,并从某一个地域或部门开始,逐步扩展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和地域。
(2)集中大量的投资
大规模的物质技术更新需要有集中的投资。罗森斯坦-罗丹提出了“大推进”理论。该理论合理的部分是提出了在发展阶段必须有较集中的投资和较高的储蓄率。
(3)惯性的突破
惯性的突破是指在旧的结构转向新的结构过程中,原来在旧结构下所形成的某种习惯势力受到强烈的冲击。这种惯性,包括行为的惯性、观念的惯性、组织的惯性和生活的惯性,等等。
(4)动荡的可能性
在结构转换过程中,旧的经济不会立即被打破,新的经济也不会立即建立,旧的习惯势力也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因此,经济生活容易出现波动,社会乃至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衡,这就增加了引发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三)经济发展的目的
经济发展的目的由于各国发展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有三点共同的目的:
1.建立国家现代化的基础
经济发展是走向现代化所必备的条件,而国家非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有:
(1)出生率及死亡率均高;
(2)农民占总人口的比重高;
(3)国民平均所得偏低;
(4)文盲率高;
(5)工业技术落后;
(6)各项资源均未充分利用。
2.致力于最大限度的经济增长
致力于最大限度的经济增长是指尽可能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准。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是指物质财富和服务等使用价值的增长,经济增长是实现改善民生的最主要途径。
3.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与生活质量
(1)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是指增加国民个人收入。
(2)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指促进人民生活的安定与和谐,社会风气的纯朴与敦厚,艺术素养的提高与知识的普及,自然环境的净化与美化,公害的防止与减少,等等。
(3)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关系
①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②提高生活水准和改善生活质量相辅相成,如果只重生活水准,忽略生活质量,二者失去平衡,则会形成一个“富裕”但不健康的社会。
(四)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
从对经济发展过程的检验和比较的实证分析的角度看,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比发展概念本身更重要。目前可供参考与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指标及体系。
1.国民生产总值指标
(1)定义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人均GNP则是衡量不同国家相对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
(2)优点
用GNP总量及人均量指标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差距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可比性。(3)缺点
①国民生产总值只能用来度量经济增长而不能用来度量现代经济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只能表示现代经济发展系统中的经济规模的动态变化情况,不能反映其相应的经济结构与经济质量。
②运用国民生产总值来度量现代经济增长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a.国民生产总值既不能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产出的产品与劳务种类,也不能说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所获得的福利大小,更不能说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改善以及由于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和城市规模超经济发展等付出的代价。
b.由于缺乏数据搜集与处理的专门技能以及缺乏充足的调查资金,加上人为地弄虚作假,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统计资料可信度低。
c.国民生产总值的局限性体现在GNP指标本身,常常由于换算方法的不同会对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出不同的衡量结果。
③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存在缺陷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难以有效地反映现代经济发展的全貌,不能说明现代经济发展的动态内容。
2.社会和个人福利增进分析指标
(1)地位和内涵
现代经济发展度量的指标包括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就业状况。这一指标以社会与个人福利增进作为现代经济发展度量的核心,重点考察卫生、营养和教育状况,反映了“基本需求战略”的精神。
(2)优点
①社会和个人福利大小的统计指标比产值和收入更能直接反映经济福利水平的高低,福利的增进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②各个国家均可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适当的发展指标,并进行适当地加权,使之能够较为准确地合乎本国的价值准则。
(3)缺点
①一些统计数据不精确;
②一些指标的概念不确切;
③指标间的综合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
3.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1)定义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度量一国人们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
(2)组成部分
①识字率
识字率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们生活水平和教育发展程度的反映。
②预期寿命
预期寿命指数是由营养、公共卫生、收入及一般环境等指数综合而成。
③婴儿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反映了饮用水的净化程度、居住的环境条件和母亲的健康状况等。
(3)理论依据
现代经济发展的度量应该从物质生活的质量而不是用物质生活的数量进行度量。
(4)优点
简洁、易算,可比性较强,克服了国民生产总值分析的不足与缺陷,可以用来综合地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5)缺点
①各指标间的内涵过于狭窄;
②指数本身的含义不够清晰明了;
③指数的平均加权不能反映各指标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能反映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实际生活水平高低等。
4.人文发展指标
(1)内涵
人文发展指标(HDI)综合地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文化程度以及通过合理使用资源的生活水平。
(2)组成部分
①健康寿命;
②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③生活水平。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能够综合地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文化程度以及通过合理使用资源过像样的生活水平。
(3)理论依据
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所涉及的不仅是人的能力的形成,人的发展还涉及如何运用人的能力去工作、去创造闲暇,或者去从事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所以,人文发展不能只用收入尺度来度量,而要用更综合的指数即人文发展指数来度量。
(4)优点
将人们众多的选择优化和发展水平量化,从而使其更为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进步的程度等。
(5)缺点
人文发展指数还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多方面选择的近似值,具有收入尺度相类似的缺点。
二、教育与经济发展
(一)教育、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1.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决于资本形成能力的大小。
2.资本形成
资本形成主要来源于储蓄。一国的总储蓄包括国内储蓄和国外资金:
①国内储蓄包括个人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
②国外资金包括外国官方援助、货款和国外私人投资。
3.教育、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1)教育在提高个人或家庭储蓄中的作用
个人或家庭储蓄行为是指为了未来的需要而牺牲目前一部分消费,自愿地将一部分收入作为储蓄。
①提高个人或家庭储蓄首先要提高个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而教育是个人或家庭收入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教育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的质量,增加个人收入。
③个人受教育的结果还可以得到某些“无形收入”,诸如医疗支出的节省、商品选购和维修方面支出的节省以及子女在文化学习方面的受益,等等。
(2)教育在提高公司企业储蓄中的作用
公司企业储蓄来自利润,利润则是企业发展之本,而教育是企业利润增加的一个因素。
①就一个企业范围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加强教育和培训职工而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有利于企业利润的增加。
②由于企业利润和储蓄的增加,利润和储蓄用于再投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教育在提高国家储蓄中的作用
国家储蓄主要是指政府预算储蓄,来自税收收入用于公共消费开支后的余额。
①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使企业增加营利,提高国家的储蓄能力;
②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个人文化技术水平会促使个人收入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长将导致国家税收和储蓄的增长;
③劳动者个人因受教育而提高收入水平之后,个人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将会提高,这有利于市场繁荣、企业产品增加销路和利润的增加。企业利润的增加又将导致国家税收和储蓄的增加;
④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育投资的增加,教育投资的增加又有助于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提高。
(二)教育、人口与经济发展
1.人口与经济
(1)人口的定义
人口是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类全部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社会生产行为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人口是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是全部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和主体。当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甚至会导致社会经济的停滞和破坏,对社会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2.人口与教育
教育与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流动,以及发展趋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流动,又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经济发生联系和关系。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的质量,减少人口的数量,改变人口结构,促进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增长,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1)教育与人口数量增长
从教育与人口数量增长关系上讲,教育有利于减少和改变人口数量。
通过教育活动,社会总人口各方面质量有所提高,从而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认识会不断地深入和全面,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就会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指导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计划性、自觉性和目的性也会随之提高。
(2)教育与人口质量提高
①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是指社会人口总体所反映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道德素质等方面的一般状况。
a.身体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是人口质量的物质要素;
b.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状况与智力发展水平;
c.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等;
d.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是人口质量的精神要素;
②教育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a.教育可以使人类优生优育;
b.教育可以使人们健康的成长和发育,成为质量较高的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
(3)教育与人口结构变化
①人口结构的定义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某一性质划分的集合及其不同性质人口集合之间的比例关系。
②人口结构的组成部分
a.人口的自然结构。自然结构涉及人口的性别和年龄;
b.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涉及人口的阶层、文化、职业、地域等。
③教育与人口结构
a.通过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可以节制生育,延长寿命,控制非生产人口的增加,调整人口的比例结构,使生产人口与非生产人口的比例趋于合理;
b.通过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人口教育水平,可以加快社会成年型、青年型人口的速度,减缓少年型人口的增速,使社会人口逐步从增加型走向稳定型,再走向减少型;
c.通过教育可以提高社会人口中熟练劳动者的比重,减少非熟练劳动者的比重。
④教育与人口流动
a.人口流动的定义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一定社会结构范围中所处地位、职业和空间上的变动。
b.人口流动与教育的关系
人口的流动具有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面,但在流动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些问题影响教育的发展;反过来,教育也可能促进人口的流动或解决流动中出现的问题。
(三)教育、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而科学技术转化则是科学技术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本身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教育有利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用科学武装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并入到生产过程之中,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是生产者的必由之路。
(2)现代生产的基础是科学技术,而劳动者要掌握科学技术必须借助于学校教育。现代教育是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转换成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
(3)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用科学武装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哪个国家科学武装劳动者的速度快、范围广、效果好,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就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转换成生产力的速度就快,经济上的竞争能力就强。
2.“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新的生产力,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现阶段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关键是要发展科学技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专职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和企业,其中最主要的力量是高等学校。此外,现代高等学校不仅有发展科学技术的条件,而且在向年轻一代传授有关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经常会涉及对旧有的科学材料与理论的否定和批判以及对新的科学理论的探索,因而要将教育活动与科学研究两个方面截然分开是不可能的。
3.与生产部门和企业建立直接的联系和多方面的合作,使科技成果在生产中迅速加以运用,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现代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学校具有巨大的智力优势,它们与现代企业合作,不仅使教育机构中巨大的智力资源可以直接输入产业系统,而且在两方面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整体的综合优势,加速了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运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现代管理与经济发展
1.现代管理与经济发展
(1)现代管理的定义
现代管理是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采取的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自觉的控制。
(2)现代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现代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运动过程中,管理起着“黏合剂”的作用。
2.影响管理的因素
(1)客观因素
一定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
(2)主观因素
管理者的数量、质量、结构等。
3.教育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发展需要的管理者队伍
①管理者队伍的来源
a.通过实践来考察和选拔,即从直接生产者和技术人员中提拔,把他们中的优秀者变为管理者;
b.靠学校教育的培养,主要是经济管理教育的培养。前者数量有限,素质难以适应管理的要求。
②学校教育与管理队伍
学校教育是造就管理者队伍的主要途径,因为学校可以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大批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管理需要的、各种层次各个方面的专门管理人才。因此,在各国的高等教育中,都十分注重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各种经济管理专业都占有较大比重。
(2)提高管理人才的素质
①现代管理的特点
a.由经验型变为科学型
数学、系统工程、计算机被用于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人们可以及时进行最优化的选择,优化了人、财、物等的使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b.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代经济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必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
②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的途径
a.管理实践;
b.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
③教育提高管理人才的素质的原因
a.单纯靠管理实践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具有局限性,管理不能单靠实践和经验,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b.教育在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具有省时、省力、效率高等优点;
c.教育可以把经验型的管理人员变为科学型的管理人员。
(3)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①现代管理分为决策和一般管理,管理者分为决策者和一般管理者,管理水平分为决策水平和一般管理水平;
②从管理的发展来看,管理体制已先后经历了家长制、经理制、管理专家制,发展成为管理专家集体领导;
③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实现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除了要提高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素质外,还需要造就大批的、高质量的直接为决策和管理服务的软科学队伍;
④只有管理科学中的软科学获得充分发展,决策和管理才能实现科学化;只有广大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教育素质,决策和管理才能实现民主化。
(五)教育、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与基本条件。教育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
资源是指由人发现的有用途、有价值的物质。开发自然资源,首先需要了解和认识自然。只有培养大批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并鼓励他们去努力探索,才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自然。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层次,取决于社会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的程度。
2.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自然资源是不易再生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要求包括:
(1)需要从发展国民经济的总体利益出发,全面考虑,合理规划,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并运用现代生产技术更广泛地使用自然资源,提高其经济利用价值。
3.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源和节流
自然资源虽然丰富多样,但不是无限的,开源和节流并举是解决“资源匮乏”和“资源危机”的基本途径。为此,也就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现有已开发自然资源的经济利用效率之同时,进一步开发新的资源。
4.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由于经济增长的压力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恶化。为了保护和发展自然资源,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教育来提高全体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人们自觉参与保护活动。
三、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不断地增加,即用货币形式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
(二)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1.教育的发展有助于规范劳动力行为
劳动力行为是指劳动者在就业机会、就业职业、报酬、闲暇、劳动条件、劳动要求等方面的反应和动作。一个国家劳动力的行为如何,是衡量一国人力资本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最重要方面。
(1)经济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力行为,其次决定于劳动力的素质,而劳动力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须通过劳动力行为来实现。
(2)教育是规范劳动者行为的一个重要措施
劳动力的行为与劳动者本身的道德观念、修养、素质、知识水平、认知态度、动机等相关。而这一切又离不开教育的作用。
(3)通过教育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劳动者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
(4)劳动者对社会规范的感性和悟性程度,同样决定着他们在社会上的成功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1)劳动力素质的内涵
劳动力素质是指参与劳动过程的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素质的综合反映。包括劳动者的体质、劳动态度、工作成绩、工作质量、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水平等。
(2)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
劳动力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产出的水平、效益和质量,决定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速度及质量。
①舒尔茨
a.在一般条件下,人的知识能力的增加和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会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b.在技术不断变动的生产经济中,人的“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的提高,会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经济不断增长和发展;
c.人们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时间的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②周天勇
a.劳动者记忆能力增强,缩短了劳动者学习工艺操作的时间,使由于记忆不佳而产生的失误大大减少;
b.创新能力提高使得劳动者能从事发明、创造,寻找解决生产经营中难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寻找更加节约资源、节约劳动、节约体力的生产方法,这一切都可以使投入劳动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出量;
c.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得某一工作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或者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可以从事更多的工作,从而使产出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增多;
d.知识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使劳动者可以较快地接受新工艺、新操作方法,适应新技术、新机器,将发明和引进的新技术尽快与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使产出大规模地增加;
e.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使生产上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就地得到解决,从而使生产具有连续性,停工待修时间减少,产出相对增力口。
(3)教育与劳动力素质
①劳动力素质的形成因素
a.先天性遗传和孕产期因素,形成劳动者的遗传素质和体质素质;
b.后天优生条件、医疗保健和教育形成劳动力的健康素质和智力素质;
c.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整体素质。
②教育对劳动力素质的作用
a.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和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活动。
b.教育的作用
第一,通过教育可以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展人的主动精神,形成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成长,进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第二,教育还可以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以适应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3.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
(1)经济增长与劳动力配置结构
经济增长也取决于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配置结构是否合理。其原因包括:
①经济增长必然要引起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而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则推动经济的增长。各产业之间形成良性的经济联系,结构优化形成的效益将会较快地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
②产业结构要随着社会经济需要的不断变化而进行不断的调整,其中劳动力配置结构最重要、最困难;
③劳动力配置结构能否及时合理地与经济结构整体协同调整,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2)教育与劳动力配置结构
①劳动力配置结构的调整和改善要求劳动力能适当流动。而劳动者合理流动的前提条件是要有文化、懂技术,这需要通过多层次、多门类的教育进行培养。
②教育程度和人口流动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联系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与参与人口流动的可能性成正比。
③如果没有教育过程的培养和帮助,劳动力流动或转移不仅不会改善劳动力配置结构,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