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6482字
- 2021-05-28 20:34:01
3.2 课后习题详解
1.概念题
区位因子
答: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也即在某特定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可以将其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一般因子
答:一般因子是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一般区位因子的具体确定,是通过分析某些孤立的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找出影响工业生产与分配的成本因素。
特殊因子
答:特殊因子是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它可使相关工业企业选择特定区位。
区域性因子
答: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
集聚因子
答:集聚因子是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集聚因子起到使其他因子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发生偏移的作用。
分散因子
答:分散因子是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等)。分散因子起到使其他因子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发生偏移的作用。
原料指数
答: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区位重量
答: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等费用线
答:等费用线是指以市场或原料地为中心的同心圆状连线,在这些连线上其运输费用相等。
综合等费用线
答:综合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最小运费指向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骨架,可以用综合等费用线来形象的加以说明。
临界等费用线
答:临界等费用线是指在这些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L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
劳动力成本指数
答:劳动力成本指数是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劳动系数
答:劳动系数是指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
加工系数
答:加工系数是指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系数较高的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较大;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较小。
2.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1)差异
上面的一幅图反映的是杜能的农业圈,下面的一幅反映的是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
①在杜能的农业圈中,他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其他利用方式。杜能模式阐述了最基本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
②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由期待地价上升的投机者、开发商以及农民的开发而形成的“无秩序开发状况”随处可见;在城市近处的农民,由于农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对农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会较少,并有可能放弃耕种或者仅进行临时性耕作;而远离城市的农民,则由于农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对农地的投入较多,并从事相对集约度高、农业利用价值大的土地经营。
(2)杜能圈的形成机制
地租收入对某一固定农作物产品而言,随距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当地租收人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而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人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3)杜能圈的现实局限性
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条件。
①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
②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
③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也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
④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在孤立国中,杜能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其他利用方式。
3.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答: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可以从农业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两个方面来看。
(1)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
①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②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
③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
(2)经济学上的意义
①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
②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
③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的基础。
4.韦伯的区位理论有哪几项基本假设?他分析了哪几个区位因素的影响?
答:(1)韦伯的区位理论的基本假设有:
①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②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③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2)韦伯区位理论分析的区位因素的影响有:
①一般因子
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一般区位因子的具体确定,是通过分析某些孤立的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找出影响工业生产与分配的成本因素。
②特殊因子
特殊因子为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它可使相关工业企业选择特定区位。
③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
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为集聚因子。与此相反,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等),则为分散因子。集聚、分散因子起到使其他因子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发生偏移的作用。
5.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答:(1)韦伯认为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
①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③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2)对设定的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两个因子,可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6.简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
答:(1)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即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切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运费指向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原料指数”的概念 ,即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原料指数大小不同的原料,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对于仅一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地,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①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③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当原料地有多个时,韦伯使用了范力农构架找出生产地的最佳区位,即对于多原料地和市场的区位多边形而言,求解运费最小点即是求解区位多边形。
(2)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劳动力成本指数”的概念,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劳动力成本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决定因素。为此,他又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说明劳动费指向性强;劳动系数小,说明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3)集聚指向论
利用集聚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的基础上,产生第二次偏移。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为了判断集聚的可能性,他提出了加工系数的概念,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系数大,则产业集聚的可能性大;反之,集聚的可能性就小。
7.评价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答:韦伯是第一个系统地建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体系的经济学者。他的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不仅是理论研究的经典著作,对现实工业布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突出特点来说,主要有:
(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2)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
(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本的工业区位范畴,而发展成为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8.右图为P1,P2和P3三个企业的运费最低点,图中的圆为等费用线,如果第2个圆为临界等费用线,那么,三个企业的最佳区位在哪?为什么?在图中画出企业的最优区位。如果最外边的圆为临界等费用线,三个企业的最佳区位又在哪?为什么?在图中画出企业的最优区位。
答:略
9.简述帕兰德区位理论和胡佛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异同点。
答:(1)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①生产区位布局
帕兰德在韦伯的等费用线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了等距离线(从某一地点开始距离相同的点的连线)、等时间线(从某一地点开始运送时间相同点的连线)、等商品费用线(某商品所需要的费用相同地点的连线)和等运送费线(特定商品的运费相同地点的连线)等概念。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了运费率与等费用线间的关系,指出,当运费率不恒定时,等费用线就不再是固定间隔的同心圆。假如生产地与市场间的距离无限远,而运费率随距离递减时,总运费将在原料供给地和市场两点达到最低。
②市场区域研究
在研究关于市场地域大小如何决定的问题时,帕兰德设计了“直线市场”的简单模型。假定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运费与距离呈比例,这样,某地的价格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该地到消费地的运费。由此,所有方向的价格都将会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而增加。
(2)胡佛的区位理论
①运输费用理论
胡佛的运输费用理论主要分为运费结构分析和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分析两个部分。
a.运费结构
b.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c.运输费用理论的意义
②送达价格、市场地域与区位选择
送达价格从生产地向外呈放射状,其相同地点的连线即为等送达价格线。同帕兰德分析的一样,消费者是从最低送达价格的供给地购买产品,这样两个生产者的市场地域的界线就是以两个供给地为中心的送达价格相同地点的连线。
(3)异同点
a.相同点:
他们的理论中都有对韦伯区位论的修改。
b.不同点:
帕兰德在韦伯的等费用线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了等距离线(从某一地点开始距离相同的点的连线)、等时间线(从某一地点开始运送时间相同点的连线)、等商品费用线(某商品所需要的费用相同地点的连线)和等运送费线(特定商品的运费相同地点的连线)等概念。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了运费率与等费用线间的关系,指出,当运费率不恒定时,等费用线就不再是固定间隔的同心圆。
胡佛对韦伯区位理论中的运费计算方法做了重大改进,他将运费分为场站作业费和线路运输费两个部分,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线而不是直线。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运费最小区位分析方法。结论表明,在区位三角形内部一般很少存在有最小运费点,相对的在三角形顶点处出现的可能性则较大。
10.廖什的区位理论在基本假设及区位因素上与韦伯有什么区别?
答:(1)廖什的区位理论基本假设及区位因素
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从需求出发,认为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之差的最大点即利润最大化点。廖什提出区位决策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化点,因此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
廖什在建立市场区位模型时,进行了如下条件假定:
①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
②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
③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④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可不考虑。
(2)韦伯的区位理论基本假设及区位因素
①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的假定条件基础上:
a.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b.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c.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②区位因素
a.运费
b.劳动力
c.工业集聚
11.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企业最佳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选择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需求附着价格变化与市场区大小不同而变化;单个企业的市场区域围绕市场中心呈圆形区域,需求曲线围绕价格变化轴旋转而成的需求圆锥体为需求总量;多个企业市场区域的均衡空间呈蜂窝状的六边形市场结构。
12.简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答: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有:
(1)“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他的这一原理是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的。
(2)史密斯认为,空间的费用和收入也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即费用或收入的空间变化大),工业越集中;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
(3)企业家的经营手段不同可造成区位模型的变化。会降低,否则就上升。可见,经营手段和能力高的企业获得利润的空间范围要比其它同行企业的范围大。因此,优秀企业家不仅在最佳区位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而且区位空间选择范围也相对大。
(4)因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可造成的区位变化。因为空间成本曲线发生了变化,使得获得利润的边界发生了相应变化。
(5)区位决策者的行为影响区位模型。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边界理论也认为,尽管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但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在决定工厂区位时,还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如工厂创建者的居住地或出生地,是否具有可利用的空地,政府对工业开发的援助,企业家的模仿行为以及当地政府或国家的财政援助等。
13.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答:普雷德行为区位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一人类的决策结果。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论,他重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行为矩阵由拥有信息水平和利用信息能力构成,各个决策者均可在位于这一行为矩阵中表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