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23747字
- 2024-12-21 08:37:10
第18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摩擦性失业(大连理工大学2005研;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6研;山东大学2007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研;江西财经大学2014研)
答: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2.结构性失业(武汉大学2000研;华中科技大学2002研;北京工商大学2004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6研;江西财经大学2005、2007研;湖南大学2007研;北京师范大学2008研;北京邮电大学2010研)
答: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结构性失业经常被认为是摩擦性失业的极端形式,它不能通过扩大总需求予以解决。一般认为对就业有严重影响的比较重要的结构变化有:消费者趣味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消费者趣味、技术水平的长期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会新产生一些行业,也会淘汰一些行业,从而造成失业。人口的增长既能影响生产又能影响劳动力供给,所以也会影响失业。
3.自然失业率(中国人民大学2003研;东北大学2003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4研;辽宁大学2005研;华东理工大学2006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武汉大学2004、2006研;云南大学2008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研)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
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4.非自愿失业(华中科技大学2004研)
答:非自愿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但仍得不到工作。
非自愿失业是凯恩斯对传统失业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直接研究的对象。凯恩斯对非自愿失业的解释是,当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较之货币工资发生了轻微上涨,而此时愿意按现行的货币工资提供劳动的劳动总供给仍然大于现在实际的就业量,那么就存在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从另一个方面讲,指有可能被总需求的提高所消除的那种失业。因为总需求的提高必将导致较高的物价和较低的实际工资。
5.奥肯定律(山东大学2002研;中国人民大学2004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武汉大学2006研;中央财经大学2007、2013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研;云南大学2008研;北京邮电大学2010研)
答:奥肯定律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到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为实际产出,为潜在产出,为实际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为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地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律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毕竟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6.通货膨胀(辽宁大学2000、2001研;东北财经大学2002研;武汉大学2003研;南京财经大学2004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研;南开大学2005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6研)
答: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理解通货膨胀这个概念的关键在于:通货膨胀这个概念引入了时间维度,价格水平的变化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价格水平的变化在该时间段内是持续的;价格水平的变化是显著的。
宏观经济学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的价格指数主要有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有了价格水平(价格指数)这一概念,就可以将通货膨胀更为精确地描述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地和显著地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7.通货紧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2、2005研;江西财经大学2005研;上海理工大学2005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答: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基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的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常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8.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
答: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表示的是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用来描述经济中的价格水平。这一篮子商品通常包括食品、衣服、住房、燃油、交通运输、学费及其他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指数的公式为:
目前,我国CPI统计中包括八大类商品,分别是: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个人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烟酒及用品。对于各类商品的权重指标,未有明确的说明。作为宏观经济学价格指数之一,消费者价格指数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9.结构性通货膨胀(华中科技大学2002研;南京财经大学2014研)
答: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不存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各具特点且千差万别,这是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在现代社会,由于资本和技术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很难使资本和技术从一个部门流转到另一个部门。
但是,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由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部门和开放度较高的部门决定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工会追求工资均等化和公平原则的压力下,在劳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发展缓慢处在衰退阶段的部门和非开放的部门,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会向生产率提高较快、正处于上升期和开放度高的先进部门看齐,使整个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势必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10.通货膨胀螺旋(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
答:通货膨胀螺旋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大多数人预期到通货膨胀,这种预期会变成现实,使通货膨胀产生一种惯性,具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如通货膨胀时期,个人要求工资提高,以保证实际工资不降低;银行贷款要求提高名义利率,以获得一定的实际收益率。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发挥作用。
图18-1 通货膨胀螺旋
图18-1左图中,经济初始时处于均衡点。假定出现总需求冲击,总需求曲线从移到,结果价格上升到。价格上升会引起工资提高,较高的工资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反映为图18-1右图总供给曲线由移动到,更高的工资率导致的更多货币收入使得总需求曲线由移动到。在新的价格水平下,新的总需求曲线与新的总供给曲线之间仍有差距,于是又存在一个对商品的超额需求,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又引发了另一轮的工资的上涨。通货膨胀将在整个经济中具有不断循环下去的趋势,也就是形成了通货膨胀螺旋。
11.菲利普斯曲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2研;武汉大学2003研;北京工业大学2005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山东大学2006研;东北财经大学2007研;中央财经大学2007、2009研;北京理工大学2008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研;湖南大学2014研)
答: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得出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换关系,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后来的学者用物价上涨率(即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以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也有对应关系: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如图18-2所示。
图18-2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它意味着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具体的形状,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在长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1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
答: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典型的特征是存在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
其中,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13.适应性预期(华中科技大学2003研;中国人民大学2005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研)
答:适应性预期是指各个主体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的误差来修正每一时期的预期的方式。在时期所做的对时期价格水平的适应性预期定义为,其中为预期值与实际值的差距,为调整系数(),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的误差进行调整的幅度。
“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50、60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1.写出奥肯定律的表达式及其主要结论,并说明潜在产出的涵义。(西南财经大学2008研)
答:(1)奥肯定律的表达式
奥肯定律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到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为实际产出,为潜在产出,为实际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为大于零的参数。
(2)奥肯定律的主要结论
奥肯定律的主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律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毕竟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3)潜在产出的涵义
潜在产出是充分就业状态下的社会总产出水平,是指在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下,使用最佳可利用的技术、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并且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率达到充分就业要求所能生产出来的物品和服务。
2.如何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北京理工大学2008研)
答: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或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上涨的经济现象。反之,在一段时间内价格水平持续、显著下降的经济现象则被定义为通货紧缩。理解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关键在于理解:
(1)通货膨胀(紧缩)是一个动态的时间过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2)通货膨胀(紧缩)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下降),也不是指价格水平的轻微上涨(下降),而是指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即物价水平的总体上涨(下降),并且上涨(下降)的幅度是显著的;
(3)物价水平的上涨(下降)有公开的形式,也有隐蔽的形式。比如在实行物价管制的情况下,表面上不存在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现象,但却存在着严重的短缺,这实际上是通货膨胀的隐蔽形式,可以称之为隐蔽的通货膨胀。
3.请用文字和图例解释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中央财经大学2010研)
答:(1)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西方学者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是造成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其中,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会组织的存在会导致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引发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引起通货膨胀。
(2)在总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包括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在内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可以用图18-3来说明。
图18-3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如图18-3所示,总需求是既定的,所以曲线不发生变动,变动只出现在供给方面。当由于工资成本上升或垄断厂商为了追求更大利润而限产时,总供给减少,曲线就会左移,总产量下降,价格水平上涨。可以发现,随着曲线向左移动,总产量会进一步下降,而价格水平进一步上涨。
4.从经济增长率与工资增长率的相对关系中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发生机制。(西南财经大学2006研)
答: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不存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各具特点且千差万别,这是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
西方学者通常用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发生机制。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所区别。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由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部门和开放度较高的部门决定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工会追求工资均等化和公平原则的压力下,在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发展缓慢处在衰退阶段的部门和非开放的部门,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会向生产率提高较快、正处于上升期和开放度高的先进部门看齐,使整个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势必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5.政府公开宣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意义,通货膨胀如何自我维持。(中国人民大学2010研)
答:(1)通货膨胀的自我维持
通货膨胀的自我维持是指通货膨胀率会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即价格水平上升不断持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如果经济中大多数人都预期到同样的通货膨胀率,那么,这种对通货膨胀预期就会变成经济运行的现实。通货膨胀开始后,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作用下,通货膨胀会自行持续下去。图18-4说明了通货膨胀的自我维持。
图18-4 通货膨胀的自我维持
在图18-4(a)中,经济初始时处于均衡点。假定出现总需求冲击,总需求曲线从移到,这种移动使得价格从原来的上升到。价格上升会引起工资提高,较高的工资使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表现在图18-4(b)中,就是总供给曲线由移动到。同时,更高的工资率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货币收入,导致更多的消费,从而使总需求进一步扩大,在图18-4(b)中,总需求曲线由移动到。新的总需求曲线与新的总供给曲线之间存在一个对商品的超额需求,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又引发了另一轮的工资的上涨。这样,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整个经济中具有不断循环下去的趋势。
(2)政府公开宣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意义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公众对后一段时期内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的事前估计。政府所宣布的将要执行的各种经济政策会影响或决定人们预期。因此,当政府公开宣布控制通货膨胀的预期并且承诺可信时,如政府宣布将控制物价水平或增加有效供给时,就可以有效抑制需求的扩大和抢购风潮的发生,物价就能够保持稳定,通货膨胀也就不能自我维持下去。
6.简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内容。(山东大学2007研)
答:1958年,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整理英国1861年至1957年的近一个世纪的统计资料,发现在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用曲线的形式反映出来就是当年意义上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坐标图形上,用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则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大体上可呈现一条负向倾斜的曲线,它表示货币工资上涨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之亦然。对于这种负相关的关系,菲利普斯的解释是:货币工资变动率是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程度的函数,劳动市场上失业率越低,即劳动市场上有超额需求,雇主间竞争会驱使货币工资率上升,反之,失业率越高,劳动市场上越是供过于求,货币工资率上升就越少。
后凯恩斯主义代表萨缪尔森和索洛等人利用美国的经济资料进行类似的研究,但用物价上涨率(即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以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也有对应关系: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如图18-5所示。
图18-5 菲利普斯曲线
图18-5中,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它意味着可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实现充分就业;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物价,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
但是,如果人们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就会向上移动。货币主义者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达的这种关系只有在短期才存在,在长期,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变成一条垂线。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达的这种关系在短期都不存在。
7.经济中达到一般均衡是否意味着充分就业?为什么追求高就业目标会导致通货膨胀?(清华大学2004研)
答:(1)经济中达到一般均衡意味着充分就业。失业分为自然性失业和经济性失业,充分就业就是指不存在经济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当经济达到一般均衡的时候,意味着工人在愿意接受的工资水平下可以找到工作。这个时候可能还存在自然性失业,但是这并不影响充分就业。
(2)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即要使失业率降低就必然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当追求高的就业目标,即要实现低的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上升。根据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替代关系。因为成本是决定价格的基础。在短期中,工资和价格存在固定比例关系,故可用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增长率。因而,追求高就业目标会导致通货膨胀。
8.以菲利普斯曲线论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说明其政策含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研)
答: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不同,对应的政策含义也不相同。
(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现在研究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意指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即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表明: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18-6所示。
图18-6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图18-6中,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西方学者认为,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形成过程如图18-7所示。
图18-7 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图18-7中,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因此,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也就不会下降,从而便形成了一条与自然失业率重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9.利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什么样的通货膨胀能够降低失业率。(西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研)
答: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在短期内,即通货膨胀预期来不及调整时所存在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由此,向右下方倾斜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就是,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10.写出适应性预期的定义式,根据定义式分析适应性预期的优缺点。(北京大学2005研)
答:(1)适应性预期的定义式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例如,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在通货膨胀研究中,适应性预期可以用下列的式子来描述。用表示当前对于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的预期,表示在上一期对于当前的预期,为当前真实的通货膨胀率,则有:
,
或者,,。
这里为过去年的真实通胀水平。因此,当前的预期通胀反映了所有过去通胀的加权平均,这里的加权随着年数越往前(越大)而变得越来越小。
(2)适应性预期的优缺点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但适应性预期遭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的方程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11.为什么说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是看待同一宏观经济现象的两种不同方式?(武汉大学2007研)
答:(1)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描述相似的关系并且可以用于分析相同的现象。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预期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曲线表示的是价格与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两种力量: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周期性失业),即:
而总供给曲线可以写成:
进一步可写成:
两边减去上一年的物价水平:得到:
有:
再结合奥肯定律,就可将总供给曲线与菲利普斯曲线联系起来。
(2)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都反映了经济中的价格调整机制。可以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总供给曲线,也可以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总供给曲线提供了产出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这可以通过变换得出产出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结合奥肯定律,又可以得出产出和失业的关系,然后就可以得到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
例如,沿着总供给曲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产出水平增加。根据奥肯定律,产出增加,失业率会下降。因此,伴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就会下降,即产生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当通货膨胀预期变化时,菲利普斯曲线就会移动。如果假定当工人的通货膨胀预期变化时,他们会改变工资需求,就可以断定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是对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的反应,因为更高的工资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是看待同一宏观经济现象(价格与产出关系)的两种不同方式。
1.已知劳动需求函数、劳动供给函数、寻找工作的人数供给
,试求:
(1)均衡的。
(2)均衡就业水平。
(3)寻找工作人数。
(4)失业人数。
(5)劳动力总人数。(北京邮电大学2013研)
解:(1)劳动市场均衡时,劳动需求等于劳动供给,则有:
解得:。
(2)将均衡工资代入劳动需求函数或劳动供给函数可得均衡就业人数为:
(3)将代入寻找工作的人数供给可得:。
(4)失业人数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即为4。
(5)劳动力总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2.设某经济体某一时期有1.9亿成年人,其中1.2亿人有工作,0.1亿人在寻找工作,0.45亿人没工作也没在找工作。求:
(1)劳动力人数;
(2)劳动力参与率;
(3)失业率。(武汉大学2012研)
解:(1)由题意可知,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2+0.1=1.3。
(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成年人口×100%=1.3/1.9×100%=68.4%。
(3)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100%=0.1÷1.3×100%=7.69%。
3.假设经济中的菲利普斯曲线。
(1)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
(2)为使通货膨胀减少5个百分点,必须有多少周期性失业?(西南财经大学2009研)
解:(1)当时,自然失业率。即当经济的通货膨胀既不加速也不减速时,失业率即为自然失业率,为6%。
(2)由题可知,为使通货膨胀减少5个百分点,就要增加5个百分点,则要增加10个百分点。因此,为使通货膨胀减少5个百分点,必须有16%的周期性失业。
4.假设一国的菲利普斯曲线为,自然失业率为5%,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适应性预期,中央银行对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目标为2%。
(1)如果当前的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中央银行为实现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目标,能够引起的失业率是多少?
(2)如果中央银行在次年继续保持2%的通货膨胀目标,那么失业率将是多少?
(3)根据奥肯定律,计算降低通货膨胀的产出牺牲率。
(4)如果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理性预期,那么产出牺牲率为多少?(南开大学2007研)
解:(1)由于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适应性预期,所以,,。代入菲利普斯曲线
,求解可得,即如果当前的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中央银行为实现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目标,将引起6%的失业率。
(2)如果中央银行在次年继续保持2%的通货膨胀目标,即有。根据菲利普斯曲线
,求解可得,即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3)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根据(1)小问计算可得,降低3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率,将使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因此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所以,牺牲率。
(4)理性预期表明,因而,无论通货膨胀如何变化,失业率一直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即失业率恒定不变,从而产出不变,因此牺牲率为零。
5.假设经济由如下三个式子来描述:总需求状况为;菲利普斯曲线为;奥肯定律为。其中为产出增长率,为货币供给增长率,为通货膨胀率,为失业率。求:
(1)经济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
(2)假设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为8%。产出增长率是多少?货币供给增长率是多少?
(3)假设政府要把通货膨胀率从第一年的8%降到第二年的4%,求第二年的实际失业率并计算牺牲率。(南开大学2011研)
解:(1)自然失业率就是通货膨胀率不变的失业率,因此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易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是4%。
(2)当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根据奥肯定律易知产出增长率为3%。将,
代入到中可得货币供给增长率。
(3)将,代入到菲利普斯曲线可得第二年的实际失业率为9%,由奥肯定律可得使得产出增长率下降12.5%。根据牺牲率的公式(牺牲率是指为了使通货膨胀率降低一个百分点而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产出的百分比)可计算出牺牲率为12.5%÷4%=3.125。
1.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请分析中国目前这方面的情况及其原因,并讨论政府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厦门大学2003研)
答:(1)存在大规模失业的原因
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意愿的人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工作。我国存在大规模失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数量原因,也有质量原因;既有长期原因,也有短期原因;既有体制原因,又有结构原因,还有技术原因。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①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是存在大量失业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资源历史存量太大而且增长迅速,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超过总人口增长。实际劳动就业人口不仅基数大,而且增长快。此外,离退人员再就业率居高不下,加大了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趋势。
②体制和机构改革使大量过剩人员释放出来。首先是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使大量过剩农村劳动力游离出来,流向城市。其次,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以及兼并重组、关停并转、抓大放小、拍卖中小企业等,致使大量冗员下岗。最后是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精简人员,以及部队转业复员军人。
③经济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一方面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传统产业开始萎缩,如纺织、机电、化工、森林、煤炭等。另一方面由于引进了新技术、新设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使劳动力需求下降。
④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对称。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以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大批使用落后技术的工作岗位消失,同时也产生了需要新技能的工作岗位。但由于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管理能力一时难以提高,不能适应新的岗位要求。从而造成一方面许多劳动者下岗,另一方面出现高级人才短缺的结构性失业状况。
(2)政府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必须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缓解失业问题。
①降低人口增长速度。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每年的人口增加量还是相当庞大的,因此,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应常抓不懈。应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率。
②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渠道。根据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广开就业渠道的有效措施之一。
③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潜力,国家应当在政策、资金、技术和环保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不污染,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乡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结合起来,扩大农村就业空间。
④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一般侧重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的资本有机构成低,等量资本吸收的劳动力相对要多,而且中小企业还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灵活多样的特点,在扩充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大中型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对于某些辅助性行业,应提高中小企业的比重,以增强对劳动力的吸收。
⑤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就学替代和延迟一批新增劳动力就业,既缓解就业压力,又提高了人力资本存量。除通过改革教育体制,使正规大中专院校扩大招生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以及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给大批适龄青年提供更多的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
⑥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进行过多次改革,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覆盖面不广,保险程度低;征缴率不高,不按时交纳;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混在一起等,不足以承受巨大的失业压力。因此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其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城镇劳动者,特别要完善失业保险体系,建立范围覆盖全部职工,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失业保险制度,同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使城镇失业人员真正享受到失业保险金,化解消极因素,促进失业者再就业。
⑦加强对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与管理。适当调控下岗职工规模,加强对国有企业提前退休人员量的控制。针对不同失业群体,要对症下药制定不同的对策。对下岗职工中一部分年龄偏大的群体,应采取倾斜政策,如多分流少下岗,组织他们转岗从事商品零售、餐饮业、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兴未艾的事业。
2.2010年10月份我国CPI同比增长4.4%,11月份同比增长5.1%,创28个月以来的新高。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民政部门相继宣布发放临时物价补贴,以缓解近期粮食等主要食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带来的生活压力,同时,中央银行也在两个月内连续采取了提高存贷款利率和三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分析:
(1)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2)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会对我国的消费、投资、国民收入等经济变量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研)
答:(1)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CPI持续上涨,物价水平处于高位,通货膨胀的攀升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
首先,面对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的不景气,我国政府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制定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并扩大货币的发行,向金融机构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支持,这些措施使社会总需求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温和的通货膨胀的发生,从而增强了经济活力,使得就业增加,产出扩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由于通货膨胀出现后,居民预期的调整有一个时滞的过程,在此期间,物价水平上涨而名义工资未发生变化,企业的利润率会相应提高,从而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了总供给,推动经济增长。
②不利影响
首先,影响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结构,使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由于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但对于只有工资收入的低收入人群,工资上涨的幅度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他们货币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大大下降,即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而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
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那些口袋中有闲置货币和存款在银行的人受到严重的打击。同样,像保险金、养老金以及其他固定价值的证券财产等,它们本来是作为防患未然和蓄资养老的,在通货膨胀中,其实际价值也会下降。
再次,给我国投资和消费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但由于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进一步的投资冲动,此时消费也可能变得更加混乱。
最后,通货膨胀还会阻碍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经济是一种外延型的经济,技术含量还不高,在国际上主要靠价格低廉来赚取微薄的利润。通货膨胀会使得我国经济长期无法摆脱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甚至有可能使得我国在与其他劳动密集型经济体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2)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以图降低直至消除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这些政策包括紧急发放补贴给居民、解决低收入者生活困难的收入政策以及中央银行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等。这些政策对我国诸如国民收入、消费和投资等宏观经济变量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①向居民发放补贴会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因此居民消费增加,从而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利率增加,而利率的增加又最终导致私人投资的减少,产生“挤出效应”。因此,收入政策会增加消费、增加国民收入、减少投资。
②中央银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属于紧缩的货币政策。根据货币创造乘数,准备金率与货币供给呈反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无疑会大幅度地减少货币供给,这会导致货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导致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导致投资减少,而投资减少会通过乘数效应导致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减少,国民收入的减少会导致消费的减少。因此,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投资减少、国民收入减少、消费减少。
3.下表是我国2010年1月-10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化情况。在2010年,“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和“苹什么”等词汇在网络上流行。
中国2010年1月-10月的CPI变化情况
月份 CPI(%)
2010.10 4.40
2010.9 3.60
2010.8 3.50
2010.7 3.30
2010.6 2.90
2010.5 3.10
2010.4 2.80
2010.3 2.40
2010.2 2.70
2010.1 4.40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2010年中国多种商品涨价的主要原因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暨南大学2011研)
答:(1)宏观经济学中通常用CPI的增长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根据2010年以来各月CPI同比增长率的数据可以判断目前我国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2010年,我国多种商品涨价的主要原因有:
①货币供应量过大或者说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为了应对2008年底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释放了大量流动性。另外,为了振兴经济,中央银行数次下调准备金率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这无疑加大了货币创造乘数,人民币贷款大幅度增加。2010年,金融机构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7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7%;狭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26.7万亿元,增长21.2%;流通中现金()余额为4.5万亿元,增长16.7%。这些数据无疑支持了上述判断。
②需求拉动。2008年底发生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危机波及到了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度下降,一些企业倒闭,大量农民工及城镇工人失业,大量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所以中央在2008年底就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拉动内需保证增长和就业。中国政府在2008年底就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适当调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等。初步估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2008年11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8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2009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所有这些都无疑拉动了总需求,让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总供给曲线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物价当然会上升。
③成本推动。由于美国不断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泛滥造成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猛涨,这传导到我国就造成了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另外,不断提高的工资水平也构成了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一大原因,比如2010年初各地纷纷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这无疑导致产品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2)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针对货币供给量过大导致的通货膨胀,我国中央银行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供应量,表现在中央银行抛售国债回笼货币、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等。
2010年以来,中央银行一直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两大数量型工具来回收流动性。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实现资金的净回笼,累计净回笼资金量达到1.1万亿元。整个2010年年度,中央银行一共六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均为0.5个百分点。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可一次性冻结金融机构资金超过3000亿元。同时,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将达到17%的高峰。另外,中央银行还采取了加息的方式紧缩货币供应量,于2010年10月20日加息25个基点,于2010年12月26日再次加息25个基点。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当经济出现过热苗头,通货膨胀日益加剧的时候,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较好,从2010年下半年CPI走势看,我国政府采取的上述措施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预计通货膨胀趋势会有所缓解,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明显。
4.试述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原因的解释。(辽宁大学2002研)
答: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种种解释,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货币数量论的解释,这种解释强调货币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二个方面是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包括从需求的角度和供给的角度的解释;第三个方面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由货币方程可得:
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产量增长率
根据货币交易方程可知,通货膨胀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货币主义强调货币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如图18-8所示。
图18-8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图18-8中,总供给曲线起初呈水平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当总产量达到以后,继续增加总需求,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当总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价格水平从上涨到和的现象被称作瓶颈式的通货膨胀。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以后,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不再增加,因而总供给曲线呈垂直状。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
(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把推动通货膨胀的成本因素归结为工资和利润两个方面,所以,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又分为两种,即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①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把这种工资和价格的螺旋上升运动,即工资—价格螺旋视为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把工会的存在所导致的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视为通货膨胀的根源。
②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如果市场是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垄断企业和寡头垄断企业就可以利用其垄断的优势,通过控制产量和提高产品价格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必然会推动价格水平上升,并使价格水平的上升速度超过生产成本的增长速度,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既不存在需求拉动,也不存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仅仅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地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各具特点且千差万别,这是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根源。在现代社会,由于资本和技术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很难使资本和技术从一个部门流转到另一个部门。
但是,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由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部门和开放度较高的部门决定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工会追求工资均等化和公平原则的压力下,在劳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发展缓慢处在衰退阶段的部门和非开放的部门,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会向生产率提高较快、正处于上升期和开放度高的先进部门看齐,使整个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势必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5.试论述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湖南大学2006研)
答: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是指价格和工资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收入分配、财产分配、经济效益、经济增长以及国际收支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财产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此外,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
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
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如果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2)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益、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刺激下,产出水平会提高,温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将刺激产出的扩大和就业的增加。
在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作用下,物价水平提高,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工人会要求增加工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在一个更小的产出水平下进行生产。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导致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
恶性通货膨胀会造成经济、社会危机:当通货膨胀严重到一定程度形成恶性通货膨胀时,这时候就不仅仅是对上述各方面产生正常影响了,而是会造成整个经济、社会陷入危机。
(3)通货膨胀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发生通货膨胀的国家,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出口商品价格也上涨,从而影响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出口减少,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6.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并利用它解释滞胀。(西南财经大学2005研)
答:(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18-9所示。
图18-9 菲利普斯曲线
图18-9中,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是由实证得出的结论,并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相吻合,也可用经济学语言来表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假定条件是实际产出小于潜在的产出,因此,政府实行扩大需求的政策,虽然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却可以增加产出,降低失业率。也就是说,要想减少失业,就采取通货膨胀的政策。反之,要想降低通货膨胀率,就会使失业增加。
(2)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现象,这说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替代关系。
①为了解释新的宏观经济现象,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指出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最大弱点是采用名义工资率来代替通货膨胀率,并由此推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具有稳定的替代关系,但这仅是短期内通货膨胀尚未被人们预期时的情况。一旦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会上移,工人会要求足以补偿物价上涨的更高的名义工资,而雇主则不愿在这个工资水平上提供就业,最终,失业率又恢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无论政府如何继续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工人预期的调整必然带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进一步上移,结果长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弗里德曼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因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失业率轴的垂线,它描述了当菲利普斯曲线移动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即不管通货膨胀率多高,失业率在长期中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试图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时,只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使长期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从而产生了“滞胀”现象。
②理性预期学派采用理性预期来进行解释。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其预期值与实际发生的值总是一致的。在这种预期之下,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始终为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与横轴垂直的线,即失业与通货膨胀始终不存在替换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始终无效。
7.论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及理性预期学派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南开大学2002研)
答:(1)凯恩斯主义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换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分析的基石。凯恩斯主义认为,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2)货币主义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
货币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分析中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认为,在短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依然存在,但长期中,持续的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超过总产量的增长所引起的。所以,在长期有可能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
(3)理性预期学派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其预期值与实际发生的值总是一致的。在这种预期之下,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始终为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与横轴垂直的线,即失业与通货膨胀始终不存在替换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始终无效。
简而言之,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具体的形状,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短期内,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8.2010年初中国各地纷纷调高最低工资标准,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的可能影响。(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
答:2010年,随着经济回升和物价上涨,继江苏省率先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后,浙江、广东等地陆续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在10%以上,一些省份甚至超过25%。
(1)背景介绍
按照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要调整一次。2008年之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为了帮一些企业渡过难关,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直到2010年开始,各地才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另外,2010年以来的高通胀,使民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收入生活压力加大,此时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显得尤为必要。调整最低工资的目的主要是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而目前中国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低,所以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的可能影响
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可能带来的影响可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具体来说:
①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都有好处,值得肯定。对于个人来说,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可以提高最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对于企业来言,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一定程度上使得生产成本的上升,迫使企业向更有技术含量的产业转型,或者进行产业转移;对于国家来说,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得低收入者、低收入家庭收入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困难,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
②调高最低工资标准有助于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影响不大。最近几年来,劳动力供需形势逐渐逆转,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供不应求转变的趋势已经形成,这导致最近几年劳动力工资出现了比较快速的增长。在这一趋势下,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事实上已高出了最低工资标准许多,因而政府再运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效果将变得极为有限。
③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就业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由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提升了劳动力成本,在刺激劳动供给增加的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进而导致就业减少,失业增加。但是,考虑到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事实上已高出了最低工资标准许多,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就业市场影响不大。
④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使得企业出现招工困难,经营压力增大。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后,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小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加上本行业本身竞争激烈,部分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直接退出市场。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形势越来越不景气的不利背景下,出台调高最低工资标准无疑恶化了企业的经营环境,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一系列不确定性。
⑤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可能加剧我国当时的通胀压力,虽然不很明显。相对来说,工资的上涨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为转移生产成本的上升,企业会将一部分上涨的成本转移到价格上,加剧了我国的通胀压力。
9.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影响自然失业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自然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就此谈谈你的着法。(西南财经大学2013研)
答:(1)自然失业率的含义
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为摩擦性失业率与结构性失业率加总之和。
(2)自然失业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具体而言:
①劳动者结构的变化。一般说来,青年和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从而这些人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上升时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例如,失业救济制度可能使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愿去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会使自然失业率上升;又如,最低工资立法使企业尽量少雇佣人,特别是技术差的工人,同时也会加强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
③技术进步的因素。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必然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尤其会使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不断被淘汰。
④劳动市场组织状况,如劳动供求信息状况、职业介绍与指导状况等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变化。
⑤劳动市场或行业差别性的增长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包括厂商、行业和地区的兴衰,劳动者需要时间来适应形势变化,这些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变化。
(3)对我国自然失业率上升趋势的看法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使用技术、设备、机器的不断提高,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就业结构调整,导致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大幅增加,同时我国面临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而新增的劳动岗位供给逐渐萎缩,因而我国的自然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是必然的。但是由于失业无论对失业者或社会成本都是巨大的,所以要想方设法减少失业。
对于我国来说,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信息的发达程度、交通运输状况、个人心理(如频繁跳槽、对外地打工的不偏好等)、户籍制度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是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可能因素。为降低我国的自然失业率,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搭建就业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即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形成集就业登记、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社保关系转移等为一体的公众信息服务网络。将信息系统向有条件的社区和乡镇延伸,提供劳动保障的个人信息查询。利用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加大网络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从而减少摩擦性失业。
②加强就业服务载体建设。加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就业训练中心等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为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失业的公民提供职业培训,减少结构性失业。
③推进户籍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④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第19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1.浮动汇率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研;江西财经大学2014研)
答: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世界各主要国家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又分为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其中,前者是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地决定;后者是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外汇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当局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不通过外汇储备增减来影响外汇供求,而任凭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变动而变动。这意味着:
(1)本币的汇率会自动地将本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供求调整到相一致的状态,即本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供求自动相等,这意味着国际收支能自动调节,实现平衡。
(2)浮动汇率制下,中央银行可任意确定货币供给。因为它不再负有干预外汇市场,确保汇率稳定的责任,所以在货币供给与国际收支之间不再存在固定汇率制下的那种联系,于是货币供给成了外生变量。
总之,浮动汇率可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使一国经济达到对外平衡。所以,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的政策目标即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达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2.购买力平价(武汉大学2002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
答:购买力平价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它认为货币如果在各国国内具有相等的购买力,那么这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如果2美元和1英镑在各自的国内可以购买等量的货物,则2美元兑换1英镑便存在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即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应相同,否则就会出现套利行为。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的价格水平上升,该国的货币就会贬值,反之则升值。或者说,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的货币会贬值,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的货币会升值。
从历史上看,对20世纪20年代实行浮动汇率制时的许多实证研究结果都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运行良好;但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浮动汇率制时期的验证却显示出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不利的结果。事实上,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短期内是失效的,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还是比较合适的。
3.实际汇率(中国人民大学2004研;山东大学2007研;南京财经大学2010、2014研)
答:汇率有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之分。名义汇率是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它是指1单位外币能够交换的本币数量,或1单位本币能够交换的外币数量。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是以同一货币衡量的本国与外国物价之比,它反映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果持有外币只是为了购买外国产品,本币与外币的交换比率取决于各自的购买力,即取决于物价水平的倒数,由此可得实际汇率的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实际汇率;和分别为国内与国外的价格水平;为名义汇率(采用的是直接标价法)。
可见,如果购买力平价成立,实际汇率应等于1。根据这一定义式,实际汇率低,本国产品就相对便宜,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强,有利于增加本国净出口;反之,本国产品就相对昂贵。
4.对外贸易乘数(武汉大学2001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2008研)
答:对外贸易乘数是指一国在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由于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该部门消费会通过国民经济的产业链增加相关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产生倍加效果。对外贸易乘数表示出口增加1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动多少。由四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决定公式可得对外贸易乘数,即为:
式中,表示边际消费倾向,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进口倾向越小,则对外贸易乘数越大。
根据对外贸易乘数计算公式可知,有了对外贸易之后,不仅出口的变动,而且投资、政府支出、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与封闭经济相比,也发生了变化。在封闭经济中,投资、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是,而现在成了,乘数小了。这主要是由于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现在要用到进口商品上去了。
5.净出口函数(武汉大学2002研)
答: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影响净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在宏观经济学中,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被认为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实际汇率(采用间接标价法),反向地取决于一国的实际收入,故净出口可简化地表示为:
上式被称为净出口函数,式中,、和均为参数。参数被称为边际进口倾向,即净出口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收入变动的比率。表示实际汇率。对于净出口函数,为了强调实际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常将其简化为:。净出口与实际汇率的关系可用图19-1来表示。
图19-1 净出口函数与实际汇率
从净出口函数可知实际汇率下降会增加净出口。但实际汇率下降或者说本国货币贬值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改变国际收支,取决于该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需求弹性和该国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6.马歇尔—勒纳条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研;南京财经大学2004、2009研)
答: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前提下,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这一结论首先由马歇尔提出,又经勒纳发展,因此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表示出口需求价格弹性,表示进口需求价格弹性。
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弹性分析法的核心,也是一国是否采用货币贬值政策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但马歇尔—勒纳条件是以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为前提,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这一假设显然并不存在。因此,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7.国际收支调整的J型曲线(复旦大学2007研)
答:J曲线效应的含义是:当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趋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英文字母“J”相似,所以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曲线效应,如图19-2所示。
图19-2 J曲线效应
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之所以存在J曲线效应是因为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存在时滞。经济学家认为,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状况产生影响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货币合同阶段、传导阶段和数量调整阶段。在货币合同阶段,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不会因贬值而发生改变,以外币表示的贸易差额就取决于进出口合同所使用的计价货币。如果进口合同以外币计值,出口合同以本币计值,那么本币贬值会恶化贸易收支;在传导阶段,由于存在种种原因,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开始发生变化,但数量仍没有大的变化,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恶化;在数量的调整阶段,价格和数量同时变化,且数量变化远大于价格变化,国际收支状况开始改善,最终形成顺差。因此,J曲线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在短期内进出口需求弹性,本币贬值恶化贸易收支,而在中长期,
,本币贬值能使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8.米德冲突(武汉大学2008研;暨南大学2009研)
答:米德冲突是指由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于1951年提出的在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他指出,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这样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在米德的分析中,内外均衡的冲突一般是指在固定汇率下,失业增加、经常账户逆差或通货膨胀、经常账户盈余这两种特定的内外经济状况组合。
1.固定汇率制有哪些特征?在国际收支盈余时政府如何进行调节?(华南师范大学2011研)
答:(1)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其特征是:汇率的决定基础是黄金平价,但货币的发行与黄金无关;波动幅度小;汇率不具备自动稳定机制,汇率的波动与波幅需要人为的政策来维持;中央银行通过间接手段而非直接管制方式来稳定汇率。
(2)在国际收支盈余时,实行固定汇率制的政府可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是失业与国际收支盈余并存,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果是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盈余并存,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时使货币升值。
2.当一国经济既处于通货膨胀又有国际收支赤字状况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广东商学院2008研)
答:在开放经济中,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如果一国经济出现内部非均衡或外部非均衡,则可以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及对外贸易政策的组合,使宏观经济趋向均衡。当一国经济既处于通货膨胀又有国际收支赤字状况时,政府应当采取如下政策组合:
(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国内利息率上升,一方面可以使投资下降,总需求减少,有利于物价水平下降,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进口量也随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减少,使国际收支赤字减少。同时,较高的利息率可以减少国内资本的外流,并吸收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总需求,以配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3)贸易保护性政策,如提高进口关税、实行进口许可证与进口配额、非关税壁垒等;外汇管制政策,如制定限制外汇流出、促进外汇流入的政策等。贸易保护性政策和外汇管制政策可以减少进口,促进资本流入,有效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会影响与本国经济往来密切国家的利益。因此,需要考虑对方的反应,以免对方采取报复措施。
总之,一国经济处于内外部非均衡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将各种经济政策加以适当的配合。一般来说,财政政策的作用对国内经济活动的调节效果比较直接;外贸、外汇政策对调节国际收支效果比较显著,不过同时又会影响多边贸易关系。货币政策是通过利息率来间接地调节国内总需求水平及国际收支状况的。在实际运用中,应考虑各种政策对经济总量的不同影响,使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有利于宏观经济同时实现国内外的均衡。
3.资本完全流动的含义是什么?在小国和大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东北财经大学2013研)
答:(1)完全资本流动是指一国居民可以完全进入世界金融市场,该国政府不阻止国际借贷。这意味着,该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想借入或借出多少就可以借入或借出多少。
(2)①在小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
小国模型中的“小国”是指该国只是世界市场的一小部分,从而其本身对世界利率的影响微不足道。在小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是,该国的利率必定等于世界利率,即等于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在小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如果小国的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将会出现国际资本流入的现象,国际资本流入将使资本供给增加,在资本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利率水平将下降直到与国际利率水平相等;反之则会出现小国国内资本外流的现象,使国内利率水平上升。
②在大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
大国模型中的“大国”是指该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特别是该国经济足以影响世界金融市场。对于大国模型,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是,该国的利率通常不由世界利率固定。其原因在于该国大到足以影响世界金融市场。该国给国外的贷款越多,世界经济中贷款的供给就越大,从而全世界的利率就越低。反之,该国从国外借贷越多,世界利率就会越高。
4.说明一国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下的货币政策效果。(西南财经大学2007研;暨南大学2011研;山东大学2011研)
答:资本完全流动是指该国居民可以完全进入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该国政府并不阻止国际借贷。在这样的假设下,所考察的这样的小型开放经济中的利率必定等于世界利率,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套利资本的存在使小国利率与世界均衡利率水平保持一致。代表一个假设:国际资本流动之迅速足以使国内利率等于世界利率。
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增加货币供给时,对汇率产生了向下的压力。为了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买进本币,引起货币收缩,导致图19-3中的曲线回到其初始位置。因此,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
图19-3 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扩张
1.试推导开放型经济下政府购买乘数。(中国人民大学2002研)
解: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即四部门的经济中),收入恒等式为:
将消费函数(此处假设征收定量税,读者可自行推导征收比例所得税时开放型经济下政府购买乘数)、投资函数和净出口函数代入到收入恒等式,有:
整理得: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政府购买支出变动一个单位,会使收入变动个单位,即开放型经济下政府购买乘数为。与封闭经济时政府购买乘数相比,可以看出,开放型经济下政府购买乘数减小。
2.假定不考虑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动的情况,已知某经济社会的宏观经济模型为,其中,
,,,,,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试求: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外贸乘数;
(2)产品市场均衡时的产出水平和净出口;
(3)使贸易收支平衡的产出水平;
(4)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净出口。(南昌大学2010研)
解:(1)外贸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有关,根据已知的消费函数、进口函数可知:,
。所以,外贸乘数为:。
同样,可得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
(2)将,,,各式代入的均衡方程得,整理后可得均衡产出为,此时的贸易支出为(贸易赤字)。
(3)为使贸易收支均衡,要求,即,所以,使贸易收支均衡的产出水平为。
(4)在的情况下,贸易收支为 (贸易赤字)。
1.在封闭经济下,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的是产品市场里的供给(即国民产出)与需求(即
)相等,又因为投资需求与利率反相关,所以向右下方倾斜,且会因、而位移。类似地,在开放经济、浮动汇率制且资本不是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
(1)曲线为何向右下方倾斜?
(2)什么因素会推动向右位移,为什么?
(3)为什么曲线向右上倾斜?
(4)什么因素会推动曲线向右位移,为什么?
(5)当向右位移时,是否也会向右位移,为什么?(东北财经大学2010研)
答:(1)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即四部门的经济中),收入恒等式变为:
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净出口函数代入到收入恒等式中,有:
经整理得:
或:
上式即为开放经济、浮动汇率制且资本不是完全自由流动下曲线的方程式。从曲线的斜率可以看出,其斜率为负,故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从曲线的方程式可以看出,当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时,曲线向右位移。另外,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汇率提高会使曲线向右移动(采用直接标价法)。
(3)曲线上的点表示国际收支平衡。即当国际收支平衡时,即时,有:
将净出口函数式和净资本流出函数式代入上式中,可得曲线的函数表达式:
从曲线的函数表达式知,变量前面的系数、均为正数,故该直线的斜率为正,即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4)从曲线的函数表达式可以看出,本币贬值、汇率提高时,曲线向右移动。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自主性出口增加,则曲线向右方移动。另外,国内物价上升,本币贬值,曲线向右平移。
(5)当向右位移时,会向左位移。分析如下:在浮动汇率制下,当向右位移时,原有的均衡点对应的是国际收支盈余,而国际收支盈余将引起本国货币升值。升值意味着本国的竞争力下降,即进口品的价格水平下降,且本国商品变得相对较昂贵。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减少,净出口下降。所有这一切说明,本国货币升值意味着曲线向左移动。
2.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同时实现有什么矛盾?应如何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山东大学2003研)
答:(1)内部均衡是指经济处于既具有较高的需求与就业水平,又没有通货膨胀压力的状态。外部均衡是指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时的情形,包括经常项目的平衡与资本项目的平衡。如图19-4所示,线表示内部经济均衡的轨迹,线表示外部经济均衡的轨迹。
图19-4 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2)线表示的是内部经济平衡时,实际汇率()与国内吸收的负相关关系。因为如果经济扩张并把经济推向需求过剩时,只要本币升值即可通过增加进口来吸收掉国内的过剩需求,从而实现内部经济平衡。线表示的是外部经济平衡时,实际汇率()与国内吸收的正相关关系。如本国吸收增加,使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态时,只要采取贬值措施就可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以使外部经济达到平衡,由此可知国内吸收与实际汇率正相关。
(3)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同时实现有时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经济处于内部平衡,而国际收支有逆差的点状态时。如果采取货币贬值的方法来平衡国际收支,则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这样会使外部经济的逆差逐渐减小,达到平衡,使经济到达点的状态。然而这样做会破坏内部经济的平衡,因为在点虽然外部平衡了,但经济需求过剩,有很大的通胀压力。同样,如果不采取贬值措施,而改为减少吸收,则经济会处于点状态,造成经济的失业增加。
(4)为解决这一两难问题,就必须采取两个相互独立的政策工具。例如,经济在点状态时,可以采取贬值加通货紧缩政策。其中,贬值政策用来改变人们的支出结构,以达到增加出口与减少进口,进而消除逆差,平衡外部经济的目的;通货紧缩政策则用来减少人们支出水平,以保证在本国货币贬值的同时,不至于发生通货膨胀,破坏已有的内部经济平衡。当这两种政策配合使用时,经济便达到内外皆平衡的点。
3.试用资本完全流动性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讨论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厦门大学2004研;西南财经大学2005研)
答:按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关键假设,小型开放经济中的利率必定等于世界利率,即。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扩展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说明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1)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①财政政策的影响
在浮动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希望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刺激国内支出时,汇率上升,而收入水平保持不变,如图19-5所示。其原因在于:政府增加支出或减税,国内利率上升,从而资本迅速流入国内,导致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减少了净出口,从而抵消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收入的影响。
图19-5 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扩张
②货币政策的影响
在浮动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增加货币供给时,汇率下降,收入水平提高,如图19-6所示。其原因在于:货币供给增加,国内利率下降,进而发生资本大规模外流,导致本币贬值,本币贬值刺激净出口,从而使收入水平提高。
图19-6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扩张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浮动汇率下,只有货币政策能影响收入。也就是说,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
(2)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①财政政策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希望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刺激国内支出时,总收入增加。其原因在于:政府增加支出或减税,对汇率产生了向上的压力。为了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抛售本币,引起货币扩张,导致图19-7中的曲线向右移动。
图19-7 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扩张
②货币政策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增加货币供给时,对汇率产生了向下的压力。为了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买进本币,引起货币收缩,导致图19-8中的曲线回到其初始位置。因此,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
图19-8 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扩张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固定汇率下,只有财政政策能影响收入。也就是说,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4.结合克鲁格曼提出的“三难悖论”(不可能三角形),分析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与发展前景。(南开大学2005研)
答:(1)三难悖论的含义
三难悖论也称三元悖论,它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学的政策选择问题,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其中,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指一国执行宏观稳定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指一国是否具有利用货币政策影响其产出和就业的能力;汇率的稳定性是指保护本国汇率免受投机性冲击、货币危机等的冲击,从而保持汇率稳定;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即不限制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
(2)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
对于我国这种经济大国来说,货币政策必须保持独立性。因此,根据三难悖论,资本的自由流动与固定的汇率制度不能同时存在。这就决定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必须同时进行。
目前,我国实行实质上的固定汇率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管制资本的流出流入。因此,理论上还没有遇到不可能三角形的问题。但是,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增加,资本逐步或明或暗地实行了自由流动,这必然会倒逼我国汇率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表现出来的就是人民币升值压力或者贬值压力。
因此,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是紧密联系的,在两者不能同时改革的情况下,必然会形成倒逼机制,使得后改革者进行改革。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统一考虑两者的改革,不能顾此失彼。
(3)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发展前景
从我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影响力来说,独立的货币政策、自由的资本流动和浮动汇率制度是我国必然要实现的目标。但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措施和过程则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的承受能力,逐步实行。总体上来说,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应该是渐进式的,而在适当的时候则需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首先,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与世界经济、贸易进一步融合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是全方位参与世界竞争的必然要求。但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需要一定的金融条件,要充分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给国内金融体系安全和稳定带来的风险。因此,需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其次,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达到一定程度时,要考虑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与资本市场的开放不同,资本市场的开放实际上是包括很多子项目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选择、有步骤地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则没有这种阶段性。一般来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第一,金融环境比较成熟;第二,资本市场应该一定程度上已经开放;第三,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在满足这些基本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制度可以由目前的实质固定汇率制度改为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5.美国的金融危机对美国本国和别的国家的宏观经济如何造成影响以及造成什么影响?(北京师范大学2009研)
答:(1)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此次金融危机造成了美国金融体系的崩溃,产生了资本市场的信用危机,市场的流动性下降。当资产泡沫破裂后,美国本地中低端的实体产业成为了空洞,本来在产的企业也会受到资金链断掉的影响而倒闭,这对就业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美国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次贷危机愈演愈烈致使华尔街主要金融机构或者倒闭、或者被接管,华尔街辉煌的时代已经终告结束。房地产泡沫破裂,整个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率转为负并不断下滑、主要的产业基本停产、社会出现动荡。
为缓解此次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美国政府进行了救市,本次救市规模是1929年以来最大的。主要采用了四种方法:直接注资;回购和担保次贷产品;美联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通过货币互换向全球提供美元流动性。然而,救助措施短期内可能使市场恐慌状况有所改善,但在长期很难使美国经济摆脱此轮下降的周期。
(2)对别国的影响
世界经济一体化把各个经济体紧紧联系到一起,要想不受其他国家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此次金融危机是次级债券引起的,美国作为全世界惟一一个金融国家,是其他国家的理财师,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以及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大都以美国债券的形式存在。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美国银行破产、发行的次级债券无法偿还,直接导致了欧洲及亚洲国家外汇储备、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缩水以及商业银行资产坏账,进而导致财富的流失、冲击了经济的发展。另外,美国的金融危机直接打击了美国的经济,降低了美国的消费,从而使美国的进口减少。美国进口的减少意味着中国、日本等出口导向型国家出口减少,大型出口企业在此次金融风暴中生存下来,但是很多中小出口外贸型企业因为本币的升值和出口外贸环境的恶化而倒闭。
此次金融危机虽然发源于美国,但受到冲击最大的是欧洲,因为欧洲的商业银行持有美国次级债券最多。且欧洲不像中国这样拥有巨大的外汇储备和广大的内需潜力,因此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欧洲经济陷入衰退。
中国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由于美国人以往的过度消费使得他们的购买力下降,造成中国出口下降,国内的出口型企业纷纷倒闭,如长三角地区的很多纺织厂及广州沿海的出口加工企业。GDP增长速度开始变缓,最主要的原因是出口减少,许多出口企业面临经营困难。不过直接影响相对有限,因为中国官方储备及商业银行投资的美元资产虽然在本轮危机中一度暴露于风险中,但总体而言投资损失有限,不会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较大冲击,而且中国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增长。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不是完全对外开放的,所以此次的次贷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业造成影响较小。
总之,最终这场危机对大多数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是经济增速下滑、失业率上升、金融业受到创伤。我国属于遭受影响比较小的国家,且经济已经有所好转,率先冲出衰退的阴影,并成为引导未来世界经济走出衰退的主要动力之一。
6.利率与汇率的变动会对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下表是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www.pbc.gov.cn)
请分析利率与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暨南大学2010研)
答:(1)由表可以看出,自2002年起,为应对通货膨胀以及其他经济问题,我国多次上调存贷款利率。这种存贷款利率上调一方面是应对宏观经济现状,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众多影响:
①有助于缓解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从而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自2002年起,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出现了一定的过剩,这种过剩的流动性刺激企业投资的过度增加。通过上调存贷款利率有助于合理控制信贷综合和信贷投放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抑制一些行业的过热投资。
②有望为股市“降温”。当前存在资产价格过高的问题,需要对市场进行引导,有必要通过上调利率等方式进行有效引导。上调存贷款利率势必给股市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投资者对未来股市盈利预期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加大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达到给股市降温的作用。
③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利率上调对稳定通胀将产生正面效应。通过适时适度地上调存贷款利率,将稳定通胀预期,抑制较高的物价向更高水平的通胀转化。
④统计显示,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一直呈现“双顺差”,外汇储备保持快速增长。加息后,进一步加大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得外国资本由于没有利率风险而更加空前地进入中国市场,外汇压力越来越大,通货膨胀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2)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呈现出单边的升值,而且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众多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①人民币升值的积极影响
第一、有条件的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在进口产品价格的涨幅小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会使进口的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比以前便宜,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这样,对于广大居民而言,消费进口产品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如果其产品价格以人民币结算、原材料从境外采购,如造纸、汽车和机械设备行业,其生产成本因人民币升值而下降,从而提升企业利润。
第二、国内居民出国旅游和留学的成本降低。人民币升值,可以使人们花费比以前更少的人民币就可以到欧美等地区留学、旅游。
②人民币升值的消极影响
第一、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产品的出口。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其盈利水平与本外币的汇率水平密切联系。在出口产品国际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本币相对于某一国际结算用外币升值的话,则意味着企业与以前相比出口换回的本币数量减少,企业利润下降,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再加上国内通货膨胀引起的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有的几乎为零,面临着生存危机。
第二、失业压力会加大。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出口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而这些出口企业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将面临着失业的压力。
第三、金融风险会加大。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美元不断贬值,我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国际游资和热钱会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进入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部分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是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的潜在因素。
第四、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资的进入,造成中央银行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货币供应量在持续增长,流动性过剩;同时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资涌入将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其产生的“财富效应”将引起国内其他产品价格的上涨,这样使我国目前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
第五、增加了债权人的损失。对于外债,作为债权人的国家和企业,随着本币的不断升值,其损失也在不断增加。作为世界上持有美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我国是美国的债权人,在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过程中,损失很大。对企业而言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