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14670字
- 2024-12-21 08:37:09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东北大学2004研;中南大学2005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
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财政政策利用变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从其内容上看,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2.货币政策(东北大学2004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答:货币政策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例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通过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3.凯恩斯极端(南京财经大学2004研)
答:凯恩斯极端是指凯恩斯主义的一种极端情况。
如图15-1所示,如果越平坦,或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曲线为垂直线而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出现图15-1中的情况时,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其原因是:当曲线为垂直线时,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变动,即不会产生挤出效应;当曲线为水平线时,说明利率已下降到一个低水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已成为无限大。这样,如果国家货币当局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是不可能有效果的。
图15-1 凯恩斯极端
4.“挤出”效应(北京师范大学2001、2007、2009研;东北大学2003、2004研;武汉大学2004、2011、2012研;中南大学2004研;大连理工大学2005研;中国政法大学2005研;华中科技大学2005、2006研;东华大学2006研;北京工商大学2006复试;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
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IS-LM模型中,若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曲线向右移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支出乘数的大小;
(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因此,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反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因此,“挤出效应”是完全的。
5.财政政策乘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研)
答:财政政策乘数表明在实际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政府支出使均衡收入水平产生多大的变动。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为边际消费倾向;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和分别为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
当处于极度萧条情况下,即凯恩斯极端情况时,,。公式可整理得:,表明财政扩张政策的效果可能较大;当处于古典主义极端情况,,,,表明财政政策无效。
1.解释“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并画图说明。(东北财经大学2005研;西南财经大学2006研)
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根据模型,只要经济不是处于凯恩斯陷阱,政府支出的增加就会提高利率。由于投资与利率成反比,利率提高,则投资下降。即政府支出增加,减少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挤出效应,如图15-2所示。
图15-2 挤出效应作用机制
在图15-2中,若经济起初位于均衡点,此时利率为,国民收入为。若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使得曲线向右移动,两种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此时经济均衡点变为点,利率上升到,国民收入增加为。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若不存在挤出效应,利率保持为不变,则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到的水平,而实际增加到,故挤出效应为。
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
从挤出效应作用机制看,挤出效应大小取决于曲线和曲线斜率。如图15-2所示,曲线向右移动,如果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越大,而其对利率的敏感系数越小,曲线就越陡峭,则会导致利率上升越大,使得私人投资减少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
2.简述挤出效应以及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辽宁大学2005研;北京邮电大学2008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2010研)
答:(1)挤出效应的含义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根据模型,只要经济不是处于凯恩斯陷阱,政府支出的增加就会提高利率。由于投资与利率成反比,利率提高,则投资下降。即政府支出增加,减少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挤出效应。
(2)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政府支出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①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
②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的的大小。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交易需求)的增加也越大,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
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大小,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越小,说明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对投资的“挤占”也就越多。
④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上述四个因素中,“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及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3.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西南财经大学2002研)
答:财政政策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采用财政政策常常是为了稳定经济,减少经济波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政策会存在“时滞”。首先,财政政策的形成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财政政策的变动一般是一个完整的法律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议会与许多专门委员会的讨论,政府部门的研究,各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等。这样,在财政政策最终形成并付诸实践时,经济形势可能已经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因此,就会影响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财政政策发挥作用也有时滞。有些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有即时的作用。如政府购买的变动对增加总需求有直接而迅速的作用,减税对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有即时的作用,但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则要一定时间后才会产生。
(2)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首先是财政政策各项政策工具的乘数难以准确确定,其次在财政政策从制定到产生效果的过程中,需求可能就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3)挤出效应。财政投资的实质是借用民间资金来投资,增加了政府用以投资的财源,会相应减少民间用于投资的资金。即由于公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挤出作用。
(4)大部分竞争性部门政府投资的效率不如民间投资,政府投资规模太大,持续时间太长,都会造成全社会投资效率的下降。长期使用财政政策还会抑制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5)有些财政政策的实施会遇到阻力。如增税一般会遭到公众的普遍反对;减少政府购买可能会引起大垄断资本的反对;削减政府转移支付则会遭到一般平民的反对。
(6)公众的行为可能会偏离财政政策的目标(动态不一致)。如政府采取增支减税政策扩大总需求时,人们并不一定会把增加的收入用于增加支出,也可能转化为储蓄。
(7)非经济因素。除此之外,财政政策的实施,还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尽管财政政策正确适时,但官员们却有可能由于利己的政治考虑而不予执行。
4.给定正常曲线,用曲线的图形说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力大小与曲线形状的关系。(江西财经大学2007研)
答:在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随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力与曲线形状存在这样一种关系:曲线越陡峭,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力越小;曲线越平缓,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力越大。具体分析如下:
如图15-3所示,给定正常的曲线,即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随着曲线越来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就越来越小,表现在图15-3中,政府支出同样增加,使曲线右移同样距离,即到的水平距离和到的水平距离是相同的,但国民收入增加的情况明显大于。
图15-3 财政政策效果因曲线斜率而异
政府增加同样大一笔支出,在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较小,即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在曲线较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较大,即政策效果较大。其原因是: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较小,或者说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较不灵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当货币需求利率系数较大(从而曲线较平坦)时,政府由于增加支出,即使向私人部门借了很多钱,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5.说明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局限性。(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
答:(1)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在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曲线越平坦,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反之,曲线越陡峭,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当曲线斜率不变时,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2)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及局限性表现在:
①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紧缩货币供给,或者说放慢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然而,那时公众一般说来支出会增加,而且物价上升快时,公众不愿把货币持在手上,而希望尽快花费出去,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这无异在流通领域增加了货币供给量。这时候,即使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也无法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反之,当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就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意味着货币需求增加,货币流通速度放慢,意味着货币需求减少,如果货币供给增加量和货币需求增加量相等,曲线就不会移动,因而利率和收入也不会变动。
②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那时,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特别是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不论银根如何松动,利息率都不会降低。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相当微弱。即使从反通货膨胀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于控制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很小。因为物价的上升若是由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引起或由垄断厂商为获取高额利润引起,中央银行想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抑制通货膨胀就比较困难。
③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尤其是,市场利率变动以后,投资规模并不会很快发生相应变动。利率下降以后,厂商扩大生产规模,需要一个过程,利率上升以后,厂商缩小生产规模,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之,货币政策即使在开始采用时不要花很长时间,但执行后到产生效果却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情况有可能发生和人们原先预料的相反的变化。比方说,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但未到这一政策效果完全发挥出来经济就已转入繁荣,物价已开始较快地上升,则原来扩张性货币政策不是反衰退,却为加剧通货膨胀,起了火上添油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看,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6.请依据模型解释,在危机(严重衰退)时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南开大学2009研)
答:一般来说,曲线越平坦(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大),而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小);曲线越平坦(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小),货币政策越小(大)。危机(严重衰退)时期,曲线比较陡峭,曲线比较平坦,此时财政政策效果比较有效,而货币政策效果较差。
图15-4 危机(严重衰退)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如图15-4所示,一方面,曲线为水平线说明当利率降到这样低的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限大,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想持有在手中(即进入“凯恩斯陷阱”),因此货币当局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此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并不会使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即使曲线不垂直而向右下方倾斜,财政政策效果非常明显;另一方面,线为垂直线,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明显变化。在投资需求停滞时期,利率即使发生了变化,也不能对投资产生明显的影响。垂直的投资需求曲线产生垂直的曲线,这时,即使货币政策能改变利率,对收入也没有作用。
7.运用模型分析,在什么条件下财政政策会失效?在什么条件下财政政策最有效?(中国政法大学2005、2006研;南开大学2011研)
答:从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1)财政政策失效的情况
如果水平的和垂直的相交,就出现了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如图15-5所示。当出现这种古典主义极端情况时,财政政策就完全无效。其分析如下:一方面,曲线垂直时,政府如推行一项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要向私人部门借钱的话,由于私人部门没有闲置货币(利率水平极高,民众不愿意持有货币),所以只有在私人部门认为把投资支出减少一个等于政府借款数目是合算的时候,政府才能借到这笔款项,为此利率(政府借款利率)一定要上涨到足以使政府公债产生的收益大于私人投资的预期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着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显然,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是完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使收入水平有任何改变;另一方面,呈水平状,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达无限大,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投资大幅度变动。因此,政府因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而需要向私人部门借钱时,利率只要稍有上升,就会使私人投资大大减少,使“挤出效应”达到完全的地步。
图15-5 财政政策失效的情况
(2)财政政策最有效的情况
当曲线为垂直线而曲线为水平线时,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图15-6所示。
图15-6 财政政策最有效的情况
分析如下:一方面,为水平线,当利率降到像这样低水平时,这时政府用增加支出或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效果十分大,因为政府实行这类扩张性财政政策向私人部门借钱(出售公债券),并不会使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这就是说,在凯恩斯陷阱中,即使不垂直而向右下倾斜,政府实行财政政策也会同样有效;另一方面,为垂直线,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变动。因此,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
8.已知,边际消费倾向,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度、对收入敏感度,政府支出,请证明,极度萧条情况下,财政扩张政策的效果可能较大。(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
证明:假设消费函数为:,税收,则,因此。根据消费函数可得出储蓄函数为:。再假设投资函数为:,政府支出为。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于是有:
(1)
再设货币需求为,货币供给为,于是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
(2)
假设不变,以为变量对式(1)、(2)求微分,得:
(3)
(4)
整理式(4)为:,并代入(3)式,得:
即得:
(5)
当处于极度萧条情况下,即凯恩斯极端情况时,,。
根据式(5):,可见,极度萧条情况下,财政扩张政策的效果可能较大。
9.结合曲线简要说明,如果政府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又伴之以松动银根的政策,将可能对均衡的收入、利率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北京邮电大学2004研;东北财经大学2009研)
答: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的模型。增加财政支出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曲线将向右移动;松动银根的政策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曲线将向右移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将使产出增加,利率变动情况不确定,具体分析如图15-7(a)、(b)和(c)所示。
如图15-7(a)所示,和向右移动幅度相同,因而产出增加,利率不变。
图15-7(a)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果
如图15-7(b)所示,若财政政策影响大于货币政策影响,右移距离超过右移距离,则利率就会上升。
图15-7(b)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
图15-7(c)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
如图15-7(c)所示,若财政政策影响小于货币政策影响,右移距离超过右移距离,则利率就会下降。
由此可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种政策结合使用时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必须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何者更强有力而定。
10.曲线和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才能做到这一点?(武汉大学2001研)
答: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曲线,会导致利率下降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考虑到曲线和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地向右移动,则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如图15-8所示。
图15-8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图15-8中,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点,收入为,利率为。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右移,通过曲线右移使收入增加,利率上升。与此同时,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右移同等幅度,从而使利率下降至以抵消曲线右移所引起的利率上升而产生的“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更进一步向右移动至。这样曲线和曲线的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相机抉择),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
11.一个发达国家,可否长期通过某些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繁荣。(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
答:一个发达国家不可以长期通过某些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繁荣。分析如下:
(1)政府支出主要可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短期中,政府购买支出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以此减轻衰退。政府转移支付也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但政府转移的乘数效益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
(2)无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承认,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水平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因此,在长期,增加政府开支并不能刺激经济繁荣,只能提高价格水平。
1.已知消费函数,税收,投资,政府支出,求:
(1)边际消费倾向;
(2)画图,并标出纵坐标、斜率;
(3)均衡收入;
(4)均衡时政府预算盈余;
(5)当时,求政府支出乘数,并说明为什么和不一致。(山东大学2004研)
解:(1)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为0.75。
(2)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三部分组成,所以:
图15-9 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如图15-9所示,纵坐标为总需求,总需求曲线斜率为0.6。
(3)经济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支出,即:,解得。
(4)政府税收收入,政府支出,所以均衡时政府预算盈余为零。
(5)将代入经济均衡条件可得:,求解可得。政府支出乘数
,而,可见两者并不相等。这是由于税收的存在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了,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税收造成的漏出使国民收入增加量少于没有税收时的,只有。
2.下列等式描绘了一个经济体:
这里,表示消费支出,表示国民收入,表示税率,表示投资支出,表示政府购买支出,表示利率,表示真实货币需求,表示通货,表示准备金,表示通货存款比率,表示准备率,表示价格水平。
(1)求曲线和曲线方程,并计算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2)计算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
(3)现在政府要改变需求的构成,减少消费100、增加投资100,从而保持当前的收入水平不变。请问: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组合?用曲线模型表示你的建议,并计算出需要调整的政策变量变化量是多少。
(4)假设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为4000,政府准备采用扩张性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请问:如果单独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需要增加多少政府购买支出?如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采用适应性货币政策,政府购买支出和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量分别是多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研)
解:(1)由
可得曲线方程为:。
货币供给乘数为:。
因此,经济中的名义货币供给量为:,实际货币供给量
。
由
可得曲线方程为:。
由曲线方程和曲线方程联立可得均衡收入为:;均衡利率水平为:。
(2)财政政策乘数为:
其中,为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为税率,为0.25;为投资的利率弹性,为50;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0.25;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62.5。
由此可得财政政策乘数为:
货币政策乘数为:
(3)政府可以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来减少居民的消费,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降低利率水平,从而使投资增加,最终使总收入保持不变。如图15-10所示,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将使曲线左移到,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使曲线右移到,从而使利率从下降到,收入水平保持在不变。
图15-10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
假设政府的税收政策为增加一次总量税,而不是改变边际税率,征税总额为;政府增加货币实际供给量为。
由(1)可得原来的消费水平为:;原来的投资水平为: 。要使投资水平增加100,则利率水平必须下降2;要使消费减少100而总收入保持不变,则,解得。
由,可得新的曲线方程为:。
此时在原收入和新的利率水平下,可得。
综上所述,为了使消费减少100,投资增加100,而收入水平保持不变,政府税收应增加125,实际货币供给应增加125(即名义货币供给增加250)。
(4)①如果政府单独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假设政府支出增加,则由
可得新的曲线方程为:。
而此时曲线保持不变,因此由
可得政府支出增加额为:。
②如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采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保持不变,即收入增加为,而利率水平仍然为。
由方程,可得政府购买支出增加额为:;
由方程,可得实际货币供给增加为:,即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
3.假定某封闭经济,价格水平固定为1,,,,,。当消费需求受到利率影响时,消费函数为:;当消费需求不受利率影响时,消费函数为:。
(1)比较消费取决于利率和不取决于利率时该封闭经济的曲线的形状,哪一种情形下曲线更为陡峭?为什么?
(2)其它条件相同,分别计算消费需求为和时,经济均衡时的总收入和利率水平?
(3)当政府支出增加为400时,两种情形下的总收入和均衡利率分别为多少?哪种情形下的财政政策影响更大?为什么?
(4)当货币供给增加为1200时,两种情形下的总收入和均衡利率分别为多少?哪种情形下的货币政策影响更大?为什么?(江西财经大学2007研)
解:(1)当消费不取决于利率时曲线更为陡峭。理由如下:
①当消费取决于利率时
联立,,,,可得:,此即为曲线,斜率为。
②当消费不取决于利率时
联立,,,,可得:,此即为曲线,斜率为。
比较①②的结论就可得到当消费不取决于利率时曲线更为陡峭。
(2)①当消费需求为时
,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即有曲线:。
联立相应的曲线:,解得:,。
②当消费需求为时
联立曲线和曲线:
解得:,。
(3)①当消费需求为,政府支出增加为400时,可得到曲线:。
联立曲线:,可解得:,。
②当消费需求为,政府支出增加为400时,可得到曲线:。
联立曲线:,可解得:,。
可见当消费需求等于时,财政政策的影响更大。因为曲线越陡峭,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越小。
(4)①当消费需求为,货币供给增加为1200时,可得到曲线为。
再联立相应的曲线:,解得:,。
②当消费需求为,货币供给增加为1200时,可得到曲线:。
联立相应的曲线:,解得:,。
可见当消费需求等于时,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大。因为曲线更平坦,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促使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得越多,因而总需求比消费需求等于时增加得更多,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得更多。
4.假设一经济体系的消费函数为,投资函数为,政府购买为,货币需求函数为,货币供给,价格水平。假定政府只收取定额税,并且保持预算平衡,求:
(1)和方程。
(2)均衡收入和利率。
(3)设充分就业时收入水平为,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就需要增加多少购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研)
解:(1)政府预算平衡,故可得定额税应为200。
由三部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整理得曲线方程:。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整理得曲线方程:。
(2)联立上述两个方程并求解,得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均衡利率为(%),国民收入为
(亿美元)。
(3)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5000亿美元,因为曲线没变,所以将代入到曲线方程中得到充分就业时的利率为(%),设新的政府支出为,则新的曲线由如下一组公式决定:
因此有:,整理得曲线方程为:。
将,代入上式可得充分就业下的政府支出为,于是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就需要增加购买2800。
1.在模型中,分别讨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均衡时利率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影响。(国民收入水平给定)(武汉大学2001研)
答:设消费函数为,投资函数为,政府支出为,则产品市场均衡时,
,即函数为: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得函数为:
解得:。
设,则因为,显然有,于是有:
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当执行财政政策时,
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物价和利率上升,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使物价和利率下降。
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当执行货币政策时,
因此,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物价上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物价下跌。当国民收入不变时,货币政策对实际利率没有影响,只能影响名义利率。
2.从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2004年12月底中央会议上首次提出,2005年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转变的?(清华大学2005研)
答:我国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2005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是与我国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
(1)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原因
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为了促使我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增长。1997年以后,我国连续几个季度的物价指数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出现了结构性的商品供给过剩,经济进入通货紧缩状态。在此情况下,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希望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因此,1998年及以后的几年国债投资规模都比较大。
(2)2005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原因
2005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也与我国2004年的经济形势有关。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粮食价格攀升,带动居民消费品价格明显上升,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由于需求猛增,全国煤炭、电力供应紧张,石油和其他资源性产品的消费和进口量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环境和资源难以承受的地步。从金融角度看,银行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都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在此情况下,国家经济调控的重点是抑制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因此,作为经济紧缩时期刺激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不再适应经济调控的要求,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也是必然结果。
(3)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由于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趋势,易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但是,由于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信号表明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不宜马上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标志是“双减”,即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在稳健的财政政策之下,国家在安排财政支出和国债资金投向时将继续采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对需要加强的农业、社会保障、环境、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
“双稳健”政策的基本目的是在实现短期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努力争取长期动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增长,在进一步减少周期波动的同时,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
3.2010年12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布什政府实施的全部减税政策再延长两年。根据这项政策,年收入4万美元以下的人将减税800美元,年收入10万美元的人将减税2000美元。请说明,奥巴马政府为什么要继续实施减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2011研)
答:(1)美国经济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们消费意愿下降,为此奥巴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投资支出7000亿美元,但是效果并不理想,2007~2009年的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负向影响依然存在,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接近10%),GDP增长率仍然很低(2010年第三季度仅有1.7%),宏观经济仍然有二次探底的危险,为此2010年12月6日奥巴马宣布将布什政府实施的全部减税政策再延长两年。
(2)根据经济学原理,减税政策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减税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者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生产需求,通过乘数效应扩大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减税的乘数为
,因此减税可以较大幅度地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增加收入。
另外,之前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已经使得名义利率水平接近0,实际利率水平已经为负值。此时如果进一步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仅不能降低名义利率以刺激投资(流动性陷阱),而且还会加剧未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因此,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以减税为代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刺激消费,其稳定宏观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效果更为明显。
4.用模型说明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者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而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北京工商大学2005、2006复试;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
答:(1)凯恩斯主义者强调财政政策作用的原因
凯恩斯主义者强调财政政策作用的原因在于,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低到很低水平时(因为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正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此时的利率处于较低的水平),持有货币的利息损失很小,可是如果将其购买债券的话,由于债券价格异常高(利率极低表示债券价格极高),因而债券价格只会跌,而不会涨,从而使购买债券的货币资本损失的风险变得很大,这时,人们即使有闲置货币也不肯去买债券,这就是说,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得很大甚至无限大,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状态,这时的曲线呈水平状。如果政府增加支出,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增加,并不会引起利率上升而发生“挤出效应”,于是财政政策极有效,如图15-11所示。
图15-11 财政政策有效
相反,这时政府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不可能再使利率进一步下降,因为人们再不肯去用多余的货币购买债券而宁愿让货币保留在手中,因此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即利率不会下降,既然如此,想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并增加投资和国民收入就不可能,因此货币政策无效,如图15-12所示。因此,凯恩斯主义首先强调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的作用。
图15-12 货币政策无效
(2)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作用的原因
按经济学家观点,由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关系,因而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当利率上升到相当高度时,因保留闲置货币而产生的利息损失变得很大,而利率进一步上升将引起资本损失风险变得很小(债券价格下降到很低的程度),这就使得货币的投机需求完全消失。这是因为,利率很高,意味着债券价格很低。当债券价格低到正常水平以下时,买进债券不会使本金因债券价格下跌而损失,因而手中任何的闲置货币都可用来购买债券而不愿再保留在手中,导致货币投机需求完全消失。由于利率涨到足够高度使货币投机需求完全消失,货币需求全由交易动机产生,而与利率无关,因此曲线就表现为垂直线形状。
古典学派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由交易动机而产生,只和收入有关,而和利率波动无关,因此,垂直的曲线区域被认为是古典区域。当呈垂直形状时,变动预算收支的财政政策不可能影响产出和收入,相反,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则对国民收入有很大作用,这正是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和主张。因此,古典学派强调货币政策作用的观点和主张就表现为曲线的移动(它表现为财政政策),在垂直的曲线区域即古典区域移动不会影响产出和收入,而移动曲线(它表现为货币政策)却对产出和收入有很大作用,如图15-13和图15-14所示。
图15-13 财政政策无效
图15-14 货币政策有效
曲线呈垂直形状时货币政策极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的原因在于,当人们只有交易需求而没有投机需求时,如果政府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这些增加的货币将全部被人们用来购买债券,而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样,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导致债券价格大幅度上升,而利率大幅度下降,使投资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因而货币政策极为有效。相反,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则完全无效,因为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增加会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因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小,接近于零),从而导致极大的挤出效应,使得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效果极小。所以,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而否定财政政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