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什么是感觉、知觉?两者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感觉、知觉是怎样分类的?举例说明某一类感觉或知觉在认识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举例说明某一感觉规律或知觉规律在教学中如何运用?

答:感觉规律和知觉规律在教学中有重要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了解有关的感知规律,应用科学的感知原理设计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比如,根据感觉对比的规律,两种不同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可提高感觉能力,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更能清楚地被感知。

例如:在教学“农场有两块麦地。第一块2公顷,平均每公顷产小麦5000千克,第二块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小麦6000千克,这两块地平均每公顷产小麦多少千克?”时,一位学生回答说:“(5000+6000)÷2=5500(千克)”。这种错误具有一定典型性,如果仅用求平均数应用题的一般数量关系“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来说明学生的错误,学生只能知其错,不知其所以会错的原因,于是便可运用对比原理,画出相应的图形,通过图形对比,使学生明确,用(5000+6000)÷2,不能使每公顷产量变成一样多,补救方法是:(5000+6000)÷2=5500(千克),5500+(6000-5500)÷(3+2)=5600(千克)。再与一般解法比较,(5000×2+6000×3)÷(3+2)=5600(千克)。图形与列式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两块地公顷数一样时,用前一种解法较简便,反之,则用一般解法简单。上述教学安排,借助示范图在是与非的鲜明对比中突出了正确解法,使学生建立起对平均数数量关系的清晰感知,不仅及时充分地纠正了错误,还使认识得到深化。

再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让学生建立起圆面积的正确概念,防止与圆周长知识混淆,一位教师安排了这样的对比感知环节,逐步出示相应图示,通过图形对比,使学生明了地感知到圆的面积是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π倍,不同于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π倍,半径的2π倍。这样的对比感知使圆的面积与周长的知识得以精确分化,较好地加强了感知印象。

4.观察记录几个初中学生感知的特点,并分析他们观察力的差异。

答:略。

5.观察力与感知有什么不同?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