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

1.失业、就业和不再工作的区别是什么?

答:失业现象从表面上看就是过多的劳动力去追逐过少的工作岗位。失业通常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在统计失业人口时,必须针对那些面对劳动力市场失业的人口,这些人具有劳动能力且在寻找工作,但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找不到工作。

所有不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引起的失业都不能计入失业范围。如退休工人、学生、家庭主妇等,这些人并不寻找工作,不算失业,只能称他们不再工作。

就业是指一定时间内在企业中工作的人。由于疾病、休假等原因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的人不能算作失业人口,也不能计入不再工作的人中。

2.摩擦性失业是不是一种自愿性失业,为什么?

答:摩擦性失业不是一种自愿性失业,因为造成这两种失业的原因是不同的。

自愿性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条件而自愿选择失业。当工资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些人才决定是否就业。

摩擦性失业并不具有自愿性。它是因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它被看作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具有不完备性,厂商找到所需要的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会相应引起劳动力在各行业问的调整,通常由于流动成本、职业技能、个人特长或居住地区等原因的存在,会造成劳动力暂时地失业。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变化的加快而逐渐增大。

3.简述解释工资刚性的各种理论。

答:工资刚性即货币工资确定后的不易变动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水平一经确定,由于人们对收入的高期望值和工资决定企业、劳动者双方利益,使之难于向下浮动。工资刚性所体现的是工资易升不易降,易增不易减的特点。

(1)最低工资限制。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法律使企业不能降低工资,最低工资限制使得非熟练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的失业率增加。

(2)工人集体谈判。工资刚性的另一个来源是工会的垄断力量。在美国,1/5的工人属于工会,在欧洲,工会的力量则更为强大。工会工人的工资不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决定,而是由工会的谈判力量决定的。工资谈判的最后协议往往规定了高于市场的均衡水平的工资,而让企业去决定所雇用工人的人数。通过工会谈判而得到的高工资还将进一步提高非工会组织工人的工资。支持工会集体谈判导致工资刚性的重要论据是,欧洲的工资比美国的工资有更明显的刚性。

(3)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在一定限度内,企业通过支付给工人比劳动力市场出清更高的工资,可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润。效率工资理论主张高工资将导致高效率。

4.效率工资理论的要点及其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

答:(1)效率工资理论的要点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人工作的效率与工人的工资有很大的相关性,高工资使工人效率更高。目前,主要存在四种效率工资理论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适用于穷国的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资影响营养。多给工人工资,工人才吃得起营养更丰富的食物,而健康的工人生产效率更高。

第二种适用于发达国家的效率工资认为,高工资减少了劳动的流动性。工人由于许多原因离职——接受其他企业更好的职位、改变职业、或者迁移到其他地方。企业向工人支付的工资越高,工人留在企业的激励越大。企业通过支付高工资减少了离职的频率,从而减少了雇佣和培训新工人的时间和费用。

第三种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劳动力的平均素质取决于它向雇员所支付的工资。如果企业降低工资,最好的雇员就会到其他企业工作,而留在企业里的是那些没有其他机会的低素质员工。

第四种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提高了工人的努力程度。这种理论认为,企业不可能完全监督其雇员的努力程度,而且雇员会自我决定是否努力工作。雇员可以选择努力工作,也可以选择偷懒,并冒被解雇的风险,这里引起了工人的道德风险。企业可以通过高工资提高工人的努力程度,进而提高工人效率。

虽然这四种理论在细节上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由于企业向内部工人支付高工资就能更有效的运行,所以企业发现使工资高于供求均衡的水平是有利的。

(2)效率工资理论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

按照效率工资理论,企业为了生产效率,不得不向员工支付高工资,而且不能随意削减。结果,在遭受经济冲击时,为了不影响工人的生产效率,企业可能会保持工资不变,但由此导致的工资刚性会加剧经济波动。

5.形成自然失业率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因素有哪些?可采取哪些措施来加以解决?

答:(1)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形成自然失业率的原因在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如劳动力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

(2)自然失业主要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指,由于信息的不畅达或者获得信息花费的成本较高,处于寻找工作状态中的人。结构性失业指,由于产业部门结构调整引起的失业。对于我国来说,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信息的发达程度、交通运输状况、个人心理(如频繁跳槽、对外地打工的不偏好等)、户籍制度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是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可能因素。

(3)为降低自然失业率,可采取以下措施:

搭建就业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即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形成集就业登记、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社保关系转移等为一体的公众信息服务网络。将信息系统向有条件的社区和乡镇延伸,提供劳动保障的个人信息查询。利用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加大网络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加强就业服务载体建设。加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就业训练中心等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为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失业的公民提供职业培训,减少结构性失业。

推进户籍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6.已知稳定状态失业率是,假设失业率开始时并不在这个水平上。证明失业率将随时间变动并达到这种稳定状态。(提示:把失业人数的变动作为的函数。然后证明,如果失业高于自然失业率,失业下降;如果失业低于自然失业率,失业增加。)

答:从定义失业人数怎样随时间变化开始,来说明失业率怎样随时间的延伸而逐渐调整至稳态水平。失业人数的变化等于失去工作的人数()减去找到工作的人数()。这一关系可以用等式表示如下:

劳动力等于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

其中,为总劳动量(假设是固定不变的)。对上式中的进行替代,得到:

去除等式两边,得到从期到期的失业率变化的表达式:

对于这一等式,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稳态情况下,当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等式左边等于零。自然失业率等于。现在,为了得到一个更易解释的表达式,可以将上述等式重写为:

该表达式说明了以下两种情况:

如果(即失业率位于自然失业率之上),则为负数,失业率下降。

如果(即失业率位于自然失业率之下),则是正数,失业率上升。

实际失业率上升或下降的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它达到稳态失业率为止。